人物篇:数风流人物 还看漯河
2009-12-21李彩岩
李彩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的主宰者,漯河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流传着许多典故和传说,诸如孔子思归、孔子问十、汉献帝禅位曹丕、岳飞郾城大捷、杨再兴小商桥之战等。史有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许慎,刚正不阿的东汉名士范滂,明代重臣贾咏,带领台湾人民抗击法国侵略的陈星聚,开国少将苏进、吉合、赵晓舟,抗日英雄赴伊坪,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李海欣等,都被传为佳话。漯河市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更是枚不胜举、在他们中间,有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决策者:有长年奋斗在生产建设一线、无私奉献的普通工人:有刻苦钻研、大胆革新的科技工作者:有敢立潮头、锐意改革的国企管理者:有自强自立、带头致富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工作岗位上,为漯河的辉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精神正激励着漯河人民为明天的更加辉煌奋进。“文宗字祖”——许慎1800多年前,在现在的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许庄村,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文字学家,他就是被后人尊为“文宗字祖”、“五经无双”的许慎。他的以“探究字源、推考形、音、义关系”,自称“杂而不越,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为主要特征的《说文解字》,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字典。自《说文解宇》始,我国的文字从字形、字意到读音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成为历代启蒙教育和“小学”参考的“标准教材”。《说文解字》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字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对过去的汉字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1800多年后的今天,在许慎的故乡漯河市,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双汇、南街村、澳的利等企业和品牌外,许慎宾馆、许慎幼儿园、许慎小学、许慎书店等以“许慎”名字命名的单位和企业更是不胜枚举,许慎的后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怀念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许慎纪念馆、碑林、许慎墓的修缮等各项工作相继完成。目前,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为契机,以弘扬许慎文化,打造许慎文化产业为主要内容的许学研究、推广活动正在蓬勃展开。通过定期举办许慎文化节,创建“字圣苑”和“汉字馆”,逐步把漯河建成河南乃至全国的许慎文化研究中心、许慎文献资料中心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中心,使许慎故乡成为名副其实的汉字之乡。爱国典范、台北知府——陈星聚陈星聚,字耀堂,河南临颍台陈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中举。历任福建省顺昌、建安、闽县、仙游、古田知县。同治十年(1871年)升任台湾淡水同知,五年后,调任鹿港同知。光绪四年(1878年),陈星聚任台北知府。陈星聚到台湾后,外出巡视,发现当地有收“埋葬税”的陋规,就是人死以后,都得交重税才能安葬,否则罚款判罪。很多人由于交不起“埋葬税”,只好让尸体在家里存放多年,腐烂发臭;有些穷苦人家,甚至放几具尸体都不能埋葬。陈星聚查明之后,下令废除“埋葬税”,并规定:凡家中存放尸骨者,限三天之内一律运出埋葬,不交“埋葬税”,过期不埋者,加重罚款;以后死人埋葬,一律不交“埋葬税”。这种为民造福的措施,受到了台北人民的欢迎。在任期间,他为政清廉,忧国忧民,办事认真,深得当地人民的拥戴。他扶农兴商,积极发展台北经济:筹款办学堂振兴教育;剿灭盗匪,维护治安,使台北老百姓安居乐业。中法战争爆发后,陈星聚筹集款项,购置弹药武器,招募青壮,扩充军队,誓死保卫家园。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法军进攻台北时。时已68岁高龄的陈星聚置生死于不顾,亲赴阵前督战。他命令妻子带领阖家老小10余口,团团围坐在府衙后花园的水井旁边,一旦城池陷落,即举家殉国,决不受辱。台北军民在他的激励之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终于击退了法军的进攻,取得了台北保卫战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谱写了一曲响亮的民族正气歌。不幸的是,陈星聚由于夙夜忧勤而积劳成疾,于公元1885年去世。台北各界人士联名奏请清政府追封他为三品道台御赐祭葬如列。他的遗体由海运转水运至西华逍遥镇,又转陆运到临颍县故里孝台村安葬。陈星聚在外做官20多年,对家乡人民十分关爱。据《临颍县志》记载,“光绪三年大饥,道馑相望,星聚捐谷千石,又赈本乡数百石”。因此,临颍家乡的人民亲切称呼他为“陈官”,因他在台北为官,又追封为“道台”,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家乡陈村改为“台陈”,即现台陈镇所在地。陈星聚出生在漯河、建功在台北。他抗法保台、抵御外侮的英雄事迹和爱国精神,在海峡两岸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已成为团结和凝聚两岸同胞的纽带。为弘扬和传承陈星聚的爱国主义精神,漯河市委、漯河市人民政府于2008年6月规划建设了集文物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陈星聚纪念馆。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为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如今,陈星聚纪念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弘扬中原文化的载体、推动旅游发展的景观。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陈星聚纪念馆落成典礼上激动地说“陈星聚是台湾人民的骄傲,也是河南人民的自豪。”烈火中的抗日英雄——赵伊坪赵伊坪,原名赵廉越,号石庵,曾用名赵石越、越罗萍、芒种。1910年7月出生在河南郾城一个贫苦家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革命后期在河南郾城从事农民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西省、山东省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所领导的兵运工作。1933年,在杞县私立大同学校以教书为职业做掩护,从事革命工作,热情培养革命青年,领导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到鲁西抗日根据地工作。1939年1月,担任中共鲁西区党委委员、秘书长兼统战部部长职务,为壮大抗目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国民党爱国人士、聊城专员范筑先同人民一起抗战,为巩固和发展鲁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3月,中共鲁西区党委机关和八路军先遣纵队在山东茌平琉璃寺一带与日军激战,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后,在我军突围时,赵伊坪不幸中弹负伤,被日军逮捕。日军把他绑在树上,用皮鞭抽、刺刀戳……面对凶残的敌人,赵伊坪大义凛然:“任凭你们把我钉死在树上,我宁可站着死,不低高贵头。宁为鞭死鬼,不做亡国奴……”日幂恼奄成怒,残忍地将他全身浇上汽油,放火
点燃。烈焰中,赵伊坪用尽最后的气力高呼:“打倒狗日本鬼子!中国共产党万岁!”残暴的日军又举起刺刀,捅进他的嘴里……赵伊坪壮烈牺牲,时年29岁。解放后,赵伊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后人称他为“烈火中的抗日英雄”。他是人们心中永远的丰碑!把品牌引进屠宰业的人——万隆万隆,在漯河当今人物中,可算是世界级的名人了。他把一个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年销售额不足1000万元的国营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年产销售超100亿元的企业集团,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一些媒体称他“中国屠夫长”、“肉类工业的教父”、“肉类品牌创始人”。也有人说他是把品牌引进屠宰业的人。他曾先后荣获漯河市特等功臣、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全国食品工业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商业企业家、中国肉类十大功勋企业家等荣誉称号,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国家级专家。万隆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历经风雨,曾为50吨出口指标东奔西走、曾为了几十万元的贷款,冒着风雪、蹲行长家门口等到半夜。尤其是每逢企业面临存亡之际,总是指挥若定。上任之初,他不怕威胁大胆改革,1991年他力排众议上马肉制品生产线,1999年他又提出销售冷鲜肉,改变了中国生鲜肉类没有品牌的历史。他曾两度更换营销副总,而每次更换之后,企业产销都大幅增长。“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不同的声音。我做肉制品的时候,就有人反对,我说先做做看吧,现在双汇的火腿肠在国内市场上占到一半左右的份额。我上屠宰项目的时候(冷鲜肉),还是有人反对,设备太贵啊!说我杀的是金猪,不可能赚到钱,但我还是上了这个项目,现在一个屠宰车间每年能挣近一个亿的人民币,那只是一个杀猪车间啊!所以我说,做企业,需要坚韧不拔。一定要坚韧不拔!”这就是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回顾自己创业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坚韧不拔的“屠夫长”万隆没有什么爱好,吸烟、喝酒、打牌、跳舞等统统不沽,一日三餐均在公司。当有人问他,您最喜欢做什么事时,他说:“杀猪,把猪杀好!”但是将猪杀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是食用“热鲜肉”的传统。即凌晨宰杀、清早上市,不经过任何降温处理。在从加工到零售的过程中,热鲜肉不但要受到空气、苍蝇、运输车和包装等多方面污染,而且这个过程肉温较高,细菌最容易大量繁殖。针对这种情况,万隆又大胆提出“冷鲜肉”这一概念。与“热鲜肉”相比,“冷鲜肉”始终处于冷却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被抑制,确保了肉的安全卫生。可由于“冷鲜肉”的制作需要引进先进的设备,成本很高,加之“冷鲜肉”要改变中国人传统的饮食习惯,一时间反对的呼声很高。由于万隆的坚持,双汇集团在国内第一家引进了生猪冷分割生产线,生产安全、放心的双汇冷鲜肉,把国际上最先进的“冷链生产、冷链配送、冷链销售、连锁经营”引入国内,18道同步检验确保了产品安全。他率先开办专卖店实施品牌化经营,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卖肉没有品牌的历史,开创了中国肉类品牌。在“2008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双汇”品牌价值高达161.56亿元,万隆被授予首届“中国品牌缔造者”称号。现在双汇以“冷鲜肉”为主题的放心肉连锁店遍布北京、河南、四川、山东等地。万隆曾以铁的纪律和“六亲不认”而闻名,他担任厂长以后,为扭转厂纪不严、纪律涣散的状况,制订严格制度,公平“执法”,对于偷盗企业财物者一律开除,即使是一根火腿肠。而且曾经迅速果断地把一位市领导的亲属开除,连讲情的机会都不给,这位领导称他“头发少、头皮硬”。他具有企业家的威严,但也不乏幽默。在面对媒体和世人追逐的目光时,总是淡淡一笑:“我不过是个杀猪的,有啥好说的。”当有人让他谈谈身世时,他也总说:“我不过是一个普通老百姓,要谈就谈双汇吧”。25年前,双汇集团的前身——河南省漯河肉联厂,由于体制、市场等原因,连年亏损,已经走到了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边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漯河肉联厂开始了改革之路的探索。第一件改革措施就是以前所未有的民主选举方式推选新厂长。军人出身的万隆以全票被选举为瀑河肉联厂厂长。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万隆深知其病根所在。他一上任,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针对职工组织纪律差、厂内偷盗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先立规矩后生产”的口号,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生产规章制度:二是改革干部任用制度,打破国家干部与临时工的身份界限,从企业内部招聘了一批懂管理、敢管理的工人进入生产管理岗位,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生产经营指挥系统:三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浮动工资制,工资多少与所创效益直接挂钩,并率先在业务部门推行代理费用提成制,拉大营销人员与其他部门员工的收入差距,工资、奖金向脏、累、苦的岗位倾斜,激励职工多劳多得。尽管这些举措现在看来是十分正常和普遍的,但在当时却需要有相当勇气和胆识。打电话恐吓、当面拿杀猪刀威胁、乘天黑扔砖头等等事情不断干扰,万隆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念。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企业的困境一时仍然无法摆脱。如何使漯河肉联厂扭亏为盈,是摆在万隆面前一道最大的难题。在计划经济模式下,生猪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各地生猪收购价相同,老百姓养猪数量少,大多就近按地域出售,导致生猪货源严重不足。通过市场调查分析,万隆果断决定:在国家收购生猪规定的价格基础上每500克猪肉上浮两分钱,吸引养猪农户供应更多的生猪,解决企业生猪货源不足的问题。正是靠着这两分钱的调控,漯河肉联厂率先撬动了封闭几十年的计划经济闸门,方圆百公里的生猪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漯河肉联厂的大门。养猪户高兴,企业也一下子变活了。一年以后,全国生猪收购价格全部放开。万隆以超前一步的精明决策,使厂子当年就实现扭亏,增盈8000元。这不同寻常的8000元钱,不仅代表着26年亏损历史的结束,也成了漯河肉联厂改革以来挖到的“第一桶金”。正当漯河肉联厂在国际市场上大展宏图之时。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却将它推到了生死边缘: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漯河肉联厂80%的出口业务停顿,万隆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企业的发展,万隆亲自带队,考察市场。他发现,以火腿肠为代表的肉制品在中国方兴未艾,市场前景广阔,于是他提出了上火腿肠生产线的构想。然而,下至企业职工干部,上至省市领导都心存疑虑,担心上火腿肠项目会给企业雪上加霜。但万隆却认为,发达国家肉制品消费需求占肉类总量30%~50%,而中国不足1%。国内已投产的厂家尚未形成规模,要想取胜,
必须迅速上马,尽快形成规模。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肉制品正逐步被广大群众认识、接受。最终,万隆力排众议,拿出企业仅有的1000多万元家当,一次性从日本、法国、瑞士引进了10条火腿肠生产线。“让双汇真正走向国际化”面对双汇以后的发展道路,万隆提出了“让双汇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口号。何谓“国际化”“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目前占据全球前4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屠宰生猪占美国市场总量的50%,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市场的80%,他们比我们提前10年进行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未来的中国必将造就出像美国斯密斯菲尔、荷美尔这样的大公司,历史也赋予了我们机遇。”万隆这样说道。截至目前,双汇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屠宰和肉类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1000万头,生鲜肉及肉制品180万吨。万隆清楚地认识到,生猪的成本价格对企业利润影响很大。因此逆产业链收购,向上游扩张,掌握全产业链并最终掌握市场话语权,是万隆的目标,也是双汇“国际化”的最重要的一步。面对巨大的荣誉,万隆反倒说他的责任更重大了,这个年过古稀的“屠夫长”,张口就是双汇、股民,他说:“我是双汇的人,双汇一天不从我手里交出去,我一天就不能松懈!”“开源现象”创造人——林东风林东风,漂河市源汇区干河陈乡干河陈村党委书记,河南开源实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十大农民标兵、漯河市优秀共产党员、漯河市青年干部标兵,河南省十届人大代表、漯河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十年时间里,他带领干河陈村全体村民,把一个“城中村”整体改造成为了一个生态易居的开源新区。如今,开源新区正以她卓越优雅的身姿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来了一拨又一拨,一位专家在看完开源新区后不无感慨的说,开源新区为中国“城中村”改造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板!澳大利亚帕拉玛塔市政府代表团参观完开源森林公园后,托尼·伊萨市长对这里的生态项目赞誉有加。2009年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河南巡游团莅临开源新区,来自100多个国家的佳丽徜徉于绿树红花的生态美景之中,拍照留念,流连忘返。到漯河旅游观光过的人曾说,到漯河“北要看红色南街,南要游绿色开源”。在漯河,人们把开源区干河陈村的发展称作“开源现象”,而把林东风称为“开源现象”的创造者。提起林东风,人们除了赞美,更多的是感谢。因为他创造的以绿色为主体的开源新区正在成为漯河市的后花园;千亩森林公园像一个天然氧吧,正给漯河市民带来无形无尽的福利:他把昔日垃圾遍地的“城中村”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全国文明村”:他把低矮破旧的平房变成了崭新的现代楼房;把世代耕作谋生的村民变成了坐享分红的股东,使他们享受着时尚、现代的都市生活。林东风,1982年从新疆军区复员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漯河粮食局下属一家企业当工人。他发扬多年在军营养成的踏实能干的作风,凭借精明的头脑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很快担任了粮食局食品厂厂长。1989年,他以承包的形式出任粮油工业公司综合经营部经理。经营上的自主权给了他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他的事业如日中天,自己也有了丰厚的回报。“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不能体现在一生挣多少钱上,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之路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林东风如是说。1993年9月,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负责村办企业的管理工作。林东风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是把当时村里的建筑公司、运输公司、曙光医疗器械厂等7个企业全部收归村里统一管理;“第二把火”是公开招聘能人,让懂企业、会经营的人当企业负责人。当时有个企业承包人态度蛮横,拒不执行村里的改革方案,既不返还集体资产,也不上缴承包费用,多次找林东风送礼、说情,但林东风软硬不吃,横下一条心,坚决收回了集体资产,清缴了承包费用。自此,集体企业的产权关系理顺了,多年拖欠集体的承包费上交了,企业走向了正规化道路。第二年,还是这几家企业,村集体收益就达40多万元,比改革前增长了5倍。年底村里第一次为老百姓发放了福利品。林东风敢于碰硬、勇往直前的特点得到了群众的认可,逐步树立了在党员和群众中的威信,1996年他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1998年,位于市区南郊的干河陈村走到了面临抉择的十字路口。当年,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市区规模的快速扩张,近郊农村上演着农民卖地分钱、一夜暴富的神话剧。然而,刚刚被选为村支书不久的林东风却有不同的思考。他认为,卖地生财来得快,却是在花子孙后代的钱。为了干河陈村民的长远幸福,就必须由出卖土地转向经营土地。于是,他组织村“两委”班子外出学习参观,认真总经分析,决定整合几家分散的村办企业,成立开源集团,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大胆提出“退出一产、优化二产、大力发展三产”的经济思路,勾勒出以干河陈村为中心的两平方公里开源新区建设蓝图。从2000年开始,开源集团以房地产为龙头,以建筑公司为载体,对干河陈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建小区、修道路、架电线、通水管、供天然气、亮化绿化景观大道等,加大基础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功能。开源房产为干河陈村淘得了“第一桶金”。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却使林东风把眼光投向更宽、更远的未来。干河陈村相对偏僻的位置和脏乱差的环境,使开源房产难以与市中心的房地产商相抗衡。如何才能另辟途径、寻找机遇呢?林东风发现,处于“灰色森林”里的都市人渴望着绿树环抱、返璞归真的生态社区。如果以绿色为旗帜,通过造林造景造气候,把干河陈村建设成城里人休闲、娱乐的“后花园”,一定能创造新的优势、新的商机。敢想敢干,是林东风的一贯作风,2001年规划占地1000亩的开源森林公园破土动工,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商业社会,人们有理由怀疑:一个村庄进行整体拆迁改造,是不是天方夜谭?寸土寸金的郊区修建千亩森林公园,不是有点傻吗?花巨资为市里修建城市道路,值得吗?可林东风有他自己的看法:“做企业一定要有长远眼光、战略眼光。我们倾力打造绿色开源,就是通过差异化战略,把开源品牌做强做大。”事实证明了林东风决策的正确和超前性,如今的开源森林公园,碧水荡漾,林木葱茏,曲径通幽,红花绿草,香风拂面,成千上万只鸟儿在林间盘旋鸣叫,成群结对的鱼儿在水中嬉戏畅游。林东风说:“十年树木,这片绿色已成为俺村发展的最大财富。投资近5000万元的公园开始收益了:去年以来,以每天两万元的门票收入进账。下一步我们计划投资修建的中华第一鸟语林,是全国最大的一处集鸟类观赏、驯养繁育、科普教育、鸟类救护救治于一体的主题鸟园,我们的目标是营造全国独树一帜的鸟类文化旅游氛围,打造鸟类文化产业基地,让‘鸟经济领飞河南旅游第一村。项目一旦启动,将极大推动旅游休闲产业的兴起,这里将成为干河陈村的摇钱树!”林东风的眼光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十年前,当并不富裕的村庄投入巨资修建城市道路,实施美化、亮化工程时,人们还难以理解林东风的抉择。十年巨变让村民们佩服了林东风的眼光:当初如果被动等待市里规划开发,至少要等十年,而正是这十年,干河陈村搭上了中国城市化的快车,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提速。从开源森林公园到中华名吃休闲街,再到中华第一鸟语林,林东风带领干河陈村做出了一次次精彩跨越,向世人们展示着独具魅力的开源之路。在一个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的年代,开源集团总是踩着市场变革的节奏前行。林东风信心十足地说:“下一步我们还要通过休闲经济激活开源新区,在三至五年内把开源新区打造成充满竞争活力的城市第二商圈,干河陈村还要建设全国特色旅游产品市场,逐步形成全国特色旅游产品集散地。还要打造旅游夜生活圈,美化亮化开源新区,建设购物中心和夜市步行街,与中华名吃休闲街相呼应,营造温馨、浪漫、时尚的不夜城,打造特色休闲旅游购物景观。”“绿色开源”涌动着干事创业的激情。今天林东风正带领着开源新区的居民,乘着经济发展的快车,驶向更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