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人类最神奇的生理景观

2009-12-19张元国

科学之友 2009年28期
关键词:噩梦梦境科学家

张元国

在人类的种种生理“景观”中,没有哪一种能与梦想比拟。色彩之缤纷,情节之莫测,内容之诡异,令人既新奇异常又困惑不已。现在,就请科学家掀起梦的盖头,让我们一睹梦的“庐山真面目”吧。

梦是什么

人人都做梦,可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今中外有不少先贤,都试图从自己的视角来阐释梦的本质,因而说法形形色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又称梦是“创造的源泉”。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梦是“一种受压抑的愿望经过变形的满足”。

生理学家汤普森称梦是“正常的神经病”,做梦是“允许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夜晚能安静地和安全地发疯”。

那么,谁的观点更接近于真实呢?现代科学倾向于这样一种概念:梦是人在睡眠过程中,局部的大脑组织(如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停止兴奋,由此引起的一种头脑中的表象活动,是生理与心理活动的交叉、重叠与融合。一个人做梦的内容,与他清醒时候的意识中留存的生活印象有关,只是到了梦中,这些生活印象变得错乱不清,于是以想象或虚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梦的内容总是混乱、迷离甚至荒诞的奥妙所在。

科学家发现,人的第一个梦大多出现在入睡后90min左右,持续5mii15min。以后的梦则在睡眠的各个阶段循环出现,一个人一夜之间大约要做4~6个梦。换言之,你每晚大约有1h~2h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虽说一个人一夜会做4~6个梦,但醒来后能记得的梦却少之又少。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所谓“干扰论”,认为数个梦彼此干扰,新梦干扰了旧梦,结果只记得临醒之前的最后一个梦,这种说法比较符合人们的体验;另一种解释则是“讯息处理论”,认为梦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属于短期记忆,未能贮存到长期记忆系统中去,自然很快就被遗忘了,这种说法符合认知心理学,比起前一种解释来较为合理一些。

为梦请功

人人都离不开梦,可对梦有好感的人却不多,大多数人将梦与睡眠质量差等同起来,天真地希望没有梦该多好。但科学家却持相反的观点:梦不仅是人的常见生理现象,还为你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促进脑发育

人类睡眠分为有梦睡眠与无梦睡眠两大类型,通常认为有梦睡眠休息躯体,无梦睡眠休息大脑。事实却是:作为大脑生理现象之一的梦,也是脑发育的需要。医学专家的对照研究发现,有梦睡眠与大脑功能活动状态呈平行关系,例如痴呆儿童的有梦睡眠就比智力正常的同龄孩子少得多,罹患慢性脑综合征的老人也比同龄健康老人少做梦。这些研究充分显示出脑的发育离不开梦的“催化”,梦少并非好事,很可能是脑功能不佳的一种标志。

强化记忆

梦的本质是什么?德国科学家一语道破天机:“人做梦是大脑在打扫房间”。白天,人的感官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大量信息与情感,汇总在短期记忆储存器中,睡眠时,大脑便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清理、加工、吐故纳新,最后只剩下1%左右的信息储八长期记忆系统中,并稳定下来不致遗忘,记忆随之得以强化与巩固。

医治心灵创伤

实验室里得到的印象是:人的精神负担越重,做梦也越多,奥妙在于人体需要以梦的形式来减轻或消除精神世界里的“乌云”。比如,当你遭受到失业或离婚这样一类不幸事件的打击后,不仅梦多,而且梦的情节也很激烈,梦后心情便会得到较好的改善。故科学家认为心灵的创伤不是靠时间,而是经过梦来治愈的,梦如同流水逐渐冲洗掉痛苦的回忆与悲伤的往事。因此,应从心态调适、维持心理平衡的高度来认识做梦的意义。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如果没有梦,我们都会发疯”。

延年益梦

睡眠专家发现,人脑中含有两类催眠物质,一类催有梦睡眠,另一类催无梦睡眠,如将催有梦睡眠的物质——有梦睡眠肽注入动物体内,有意延长动物的有梦睡眠期,结果这些动物的平均寿命不仅未缩短,反而大大延长。提示做梦不仅无害,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

促进发明创造

德国化学家克库勒曾梦见一条蛇咬住它自己的尾巴,醒来后立即联想到苯分子并非一个开放的结构,而是一个关闭的环。于是,全世界化学家几十年都未曾解决的苯分子结构问题,最终由梦解决了。无独有偶,著名音乐剧《化身博士》中轰动一时的名曲《这可能是大事的开端)就是借一个梦创作出来的。不仅如此,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数学家与哲学家罗素,也称他的不少数学难题是在梦中解决的。正如英国心理学家伊文思所说“如果你长期以来一直沉迷于某个问题的思考,你的梦很可能会提供解决问题的契机”。

做梦也是男女有别

科学家对照研究了男女两性的大量梦境,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做梦也是男女有别。从内容看,女性的梦往往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内容多为食物、衣服与个人的外表;而男性则常梦到其他男人、暴力、性、工具、汽车与武器等。再看场景,男性的梦境多在户外,而且常常是不熟悉的地方;女性的梦多发生在室内,出场人物多,情节更加曲折,还会梦到她们熟悉的家居物品。

进一步研究发现,男女间梦的差异从青春期就开始了。科学家以600名10岁以上少男少女为研究对象,观察到女孩更容易做焦虑的梦,尤其是14岁以后,经常梦到人与小动物,而男孩经常梦到怪物或大型动物。梦境与性征等生理特点一样,也是两性本质特征的一种体现方式。

就同一个人而言,上半夜与下半夜的梦也有差异,上半夜的梦境多与当日或近事记忆有关;下半夜的梦境多与远事记忆有关;黎明的梦大多不着边际,知觉成分偏多,比较容易记忆。

噩梦——疾病的预兆

有些梦境,尤其是噩梦可能与疾病有关。俄罗斯医学专家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开始探索梦与疾病的关系,对收集到的20万个不同年龄、职业、性别者的梦境分析后发现,梦如一台高度灵敏的仪表,对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程度都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来:如老是梦见脖子被卡住、呼吸困难、喊不出声的人,后来果然患了咽喉病;梦见肚子被蛇咬的人,结果真的成了溃疡病的受害者……另一位研究了近30年梦的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卡里亦观察到:梦境中常出现蜘蛛、毒蛇等可怕动物者,预示皮肤将起疱疹;梦中气得要命,预示肝脏有病;梦里常大笑,提示心肝染疾;精神病人的梦境尤其独特一头被砍掉,肋骨剔净,身体被劈成两半……

噩梦为什么会报病呢?从医学角度看,很多躯体与精神疾病早期症状都不明显,人的不适感极轻微,在觉醒状态时感觉不出来,特别是白天人的大脑活动频繁、脑细胞十分兴奋,更难以觉察到体内潜在性病变的微弱异常刺激信号。而睡眠时,许多脑细胞进入“休息”状态,工作机能降低,微弱刺激信号便开始在大脑中引起较强的兴奋,使相应的脑细胞出现应激反应,并由相应部位扩散到视觉部位,诱发视觉细胞兴奋而呈现于梦境之中,预见性的梦境——噩梦就产生了。

因此,如果你在一段时间老是做噩梦,尤其是反复做大致相同的噩梦,应疑及疾病临身,提示你该到医院对身体做一番检查了。

无梦可能是疾病警号

说到这里你该明白,做梦乃是人体生命所必需,如同出汗、泌尿一样。盲目追求无梦睡眠,甚至不惜动用药物等手段予以干预,有百弊而无—利。日本专家就做过这样的试验,用药物等手段切断梦境,不仅导致脉搏、血压、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紊乱,而且出现了紧张、易怒、记忆下降等精神障碍。因此,用友善的态度看待梦,与梦“和平共处”,乃是科学养生的要诀之一。

假如你睡觉从不做梦,不仅不应该沾沾自喜,误以为是睡眠质量高的表现,还应该提高警觉,最好去看医生,因为可能是疾病临身的警号。国外专家报告,有些病人诉说头晕、头痛,并称睡觉无梦,结果发现这些病人脑中有轻度出血或肿瘤。专家的解释是:梦是人脑中主管各种功能的各个中心点联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某一个中心点受到损害就形不成梦,或形成一种残缺不全的梦。因此,总不做梦并非好事,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猜你喜欢

噩梦梦境科学家
假如我是科学家
绝美海滩
梦境
噩梦成真?
白昼之月
不愿醒来不愿从梦中醒来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