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宝和氏璧
2009-12-19清华
清 华
传国之玺何处寻
传说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于青石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他将此玉璞献给楚厉王,经玉人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继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到楚文王时,卞和抱璞痛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司马迁《史记》称:“和氏之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可惜的是,和氏璧于五代时突然失踪,此后下落不明。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和氏璧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真真假假的和氏璧不断问世。那么真正的和氏璧到底在哪里呢?谁能解开和氏璧失踪的千古疑案?
和氏璧采得于何处
卞和抱璞泣于荆山的故事,最早见载于《韩非子·和氏篇》,但《韩非子》并未言明何处荆山。
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阳新县北50km”,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辞源》则认为荆山在湖北南漳县。《中国名胜词典》对此亦有描述:荆山位于湖北南漳县城西约75km,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日“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
1987年2月28日,新华社向国内外发布了条消息——我国地质学家郝用威历时30年考察出和氏璧产地。这条新闻像一股强大的旋风,立即引起了海内外轰动。
1958年5月,27岁的郝用威由湖北郧县前往神农架兴山县的地质分队工作。当他跋涉到神农架腹地海拔3000m的板仓坪阴峪河时,立即被眼前奇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吸引住了。该地区南部为凸起的台隆,北缘有一条西北走向的断裂带,像一条巨大的卧龙伸向远方,带内充满了小的基性岩体,发出银白色的光泽。郝用威用地质锤不断敲打这些晶体,发现晶体内的一些包裹体透明至半透明,像定向排列的云雾状气液,在光线下发出变彩和闪亮光泽,还有晕彩现象,令人惊奇。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的郝用威隐隐地感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宝石。春秋卞和“抱璞刖足”的典故使他突发奇想:当年卞和的玉璞会不会就产于神农架?在神农架板仓坪采集的石头是否就是和氏璧的原生矿呢?为了拔开笼罩在和氏璧之上的层层迷雾,他把目光聚集在了月光石上,决心弄个水落石出。
自1976年后,郝用威3次进入神农架,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和航空测量等科学手段进行勘探,证实该区具备产出月光石的地质条件。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根据历代古籍记载及清同治(1866年)《房县志》所附古县图标注位置,当年卞和抱璞于荆山的地点正好在今天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
1984年,郝用威在全国地学史学术报告会上宣布了这一发现。他在《和氏璧探源》一书中断言:“和氏璧为月光石,产于神农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仓坪阴峪河一带,那里是当年卞和抱璞之处。经分异产出的拉长石,系赋存月光石或其他长石类宝石之母岩。”郝用威的学术成果似陨石落地,震惊了学术界,地质、考古、历史地理、宝石界的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好评。
和氏璧是拉长石吗
令人感兴趣的和氏璧究竟是什么宝石?和氏璧是否为地质学家所推断的拉长石质的月光宝石,谁也没见过,似乎很难说清楚。不过,内蒙古近年所发现的月光石,恰恰是拉长石质宝石,对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宝石学意义,无疑也将有利于对和氏璧是何种宝石这一问题的考证和研究。
内蒙古的月光石颜色为浅黄色、酒黄色或白色,晶体颗粒大小多为0.5cm~1cm,最大者重235.5g。晶体中有时见云雾状、丝絮状气液包裹体,通常定向排列。半透明至透明,呈玻璃光泽,断口具珍珠光泽。晶体的样子很像冰糖,当地人称其为“冰糖石”。中国地质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在自然界中比较少见的长石,并依据该矿物X射线衍射数据和图谱特征,将其定名为拉长石。
拉长石不仅晶莹剔透、玲珑可爱、工艺性能优良,而且还有乳光、猫眼、变彩等特殊光学现象。当光线照射弧面型的拉长石时,因其内部结构对光线散射而呈现的光学现象状若牛乳,故称乳光;亦似蛋清,又叫蛋白光。拉长石只要切磨方向适当,乳光效应明显,少数具有蓝光更似明月秋辉,乃月光石中之上品。由于拉长石中有定向排列的云雾状、丝絮状包裹体,当垂直与这些平行构造磨制戒面时,便可出现奇异的游彩。即对着光线转动戒面,可以发现一条游移的亮线;停止转动则弧形亮线滞留于戒面顶上,细而明显,像中午时分猫的眼睛,即俗称的“猫眼石”。甚至两条亮线相交,构成四射的星光,更为珍贵。所谓变彩,乃是由于拉长石内部晶面或天然光栅的存在,如同凸透镜一样将射入到矿物内部的光线分解再反射回来,这样,本来是单一颜色的拉长石,作用于人眼却成了赤、橙、黄、天蓝、靛蓝和浅紫的五颜六色,其中尤以红色和颇似鸽头羽毛上的靛蓝色最为醒目,这种奇妙的变彩引人遐想。
从古籍对和氏璧的记述到内蒙古拉长石质月光宝石的具体特征,两者是否相似?那么和氏璧是否为拉长石呢?看来只有等待科学和历史检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