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障碍
2009-12-18王炎斌
摘要:文章从社会、行政主管部门及高职院校本身等三个层面阐述了各自对高职教育认识的误区,以及由此导致的发展误区和障碍,认为观念障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关键词:高职教育 观念障碍 发展模式
观念障碍,是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过程中,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所提的意见和建议,主要聚焦在以下六个方面:职业教育发展不足,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不够;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和就业联系不够紧密,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数量不足、水平有待提高;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1。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仍是观念问题,是“观念误区”导致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误区”,遏止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当下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良生态。
一、社会的观念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并不乐观,观念障碍中以社会观念为最。西方受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出了“生涯教育”的理念,认为职业发展教育应该“以生为本”,学生是中心,辅导老师的作用是“Career Partner”,即学生的“生涯伙伴”,是协助者,引导者,不能代替学生进行生涯决策2。“生涯教育”本质是重视生命质量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尊重个体自由发展。以美国为例,联邦教育总署专门规定了“生涯教育”,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生涯准备、生涯熟练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3。同时,西方的实用主义思潮表现在职业培训、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有用”,对自己“有利”。这似乎与我国陶行知等教育改革家所提倡的“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有不少相一致的地方。但是,我国教育更重视升学,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成为了应答所谓“标准答案”的学习工具。学校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抓得很紧,而轻忽了对就业和职业的教育,忽略了学会生存的教育。在中小学我们讲“德智体美劳”,但到了大学就没有一如既往地贯彻劳动就业教育。这种偏重升学率的做法导致了教育与生活、与生产、与社会的联系不紧密,对社会和对职业的不了解导致学生求职的盲目性。
由于这种理念上的障碍,形成了教育上的误区,就高职而言,其误区有三:
误区之一:好学生不上高职,高职出不了人才。这几乎是“全社会”的普遍性观念,因此,一些家长甚至宁愿自己的孩子出去打工也不愿把他们送到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因循守旧,“高职低人一等,上大学才能成材”的观念难以扭转。据200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49.8%的中学生认为“即使自己想去(职校),父母也不会同意”。高职教育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一斑。
误区之二:有“门路”的人不上高职,上高职的肯定是没有“门路”的人。的确如此,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来自没有门路要到“捐资”指标的家庭,来自交不起巨额“赞助费”家庭的学生。因此,高职学生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
误区之三:普通高校毕业才是真学历。一些企业和单位用人用工仍然是注重学历、不注重职业技能,不是严格执行《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规,未按“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要求招录从业人员,用工带有随意性。因此,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企业招聘时过度强调学历,总感觉学历高的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导致高职毕业生屡受轻视和冷遇。
“观念问题”所造成的障碍,集中地、显在地、突出地体现在招生上,其主要表现为生源质量严重下滑。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职招生规模上去了,但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却不敢恭维。其主要症结即是观念问题,由于这些误区,造成了恶性循环的高职生态。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我国职业教育招生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数也已经超过了3000万人。但是尽管职业教育享受到了国家的扶持,也在就业率上展示了傲人的成绩,但他的发展也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是观念误区的挑战。
二、行政主管部门的观念问题
上级主管部门的观念,就是拿着资源当包袱用。高职在行政管理部门的眼中缺少应有的地位,地方所属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谓的地方政府管,其实质是无人管,政府也没有一个专门机构来管高职教育。现行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体制单一、机制不活,建制混乱,专业设置也缺乏全局观,如:财经类、管理类、计算机等“应景”专业布点度过高,而一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科类、服务类专业严重匮乏,教育、培训资源短缺,缺乏现实和长远发展能力。因此,就目前高职状况而言,是极难
做大做强的,无法实现现有资源优化整合。
因为重视不够,或者是根本不够重视,投入也自然难以到位,资金短缺是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何况高职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也似乎更大。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高职要求学生必须懂技术、懂理论,在操作上面达到中级以上水平,三年的学习时间中至少有一年半进行实际操作,而本科院校就没有这么硬性规定,学生可以只懂理论,“能动则动,不能动就算了”。因为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三道坎”:
1.生源坎:招生无奈“嚼剩馍”。由于生源质量的“先天性缺陷”,从而导致高职院校校风不好、学生难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相比较而言,高职的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心理素质、公德意识不及本科生,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学校管理难度大。要应对高校扩招的冲击波,必须解决好高职的生源问题。
2.师资坎:一是没有好老教师,二是好教师留不住。西方的职业发展教育归属心理学,有学科支撑;从业人员属专业人员,队伍稳定,素质高,有较严格的行业准入与从业规范。而在我国,从事就业工作的人员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多数是从行政、党务、学生工作等岗位调拨而来,缺乏相应学科支撑,流动性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行业准入控制和从业规范。另一方面,受制于评职称制度。高职院校与其他学校对教师素质要求不一样,光懂理论没有动手能力是不行的,其要求必须是双师。而职称评定大多重视理论,在这方面,高职的教师自然与普通高校的教师有差异,因此,高职院校正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而动手能力强的老师又被企业就挖走了,更不论有吸引力来引进好教师了。
3.教材坎:高质量的教材是人才培养水平的基本保证。但整体上看,教材建设仍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首先,现在的高职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或者是改编版,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编写思路,片面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次,新编高职教材存在体系不明、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同一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自成体系,内容重复率高,课程之间明显脱节。而学校的自编讲义,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不够完整和成熟,又因为不成体系,而往往造成内容不连贯,从而导致教师授课时间上的浪费,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影响了教学质量。再次,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实践性教材缺乏。因此,加强教材建设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应以就业为导向,量身打造合适的教育课程,制订的教育计划应注重强化职业能力的开发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同时兼顾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注重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师资力量薄弱、培养机制欠科学、优秀教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偏低等严酷现实,挑战着高职的生存和发展。
三、高职自身的观念问题
所谓自身观念问题,即高职院校决策者们的观念问题,关乎到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培养目标等,因为观念问题,而造成了办学模式、学校建制、管理体制和结构布局的模糊不清。
其一,盲目模仿普通高校,办成了纯学历教育。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它和普通本科教育本质上的不同,其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而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从专业设置到人才培养模式都在模仿本科高校,走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没有按职业岗位析去开发课程与教学,办成了纯学科教育,成了“本科压缩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模糊不清,仍满足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规格,对学生成绩的考量,不是以能力为重点,而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重点,没有深层次地思考人才未来在社会上的就业、创业情况,培养的人才质量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对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要求。高职的这种教学及管理的盲目性,培养目标的偏移、模糊不清,导致把高职教育办成了纯学历教育。因此高职院校不应与本科院校争专业设置数,盲目扩建,而是要找准定位,根据行业特点,坚持订单培养模式,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与世界500强中的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量身订做适销对路的人才,收效甚大。他们已经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中国远洋运输集团、中国海运集团、华为集团等数十家知名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由企业出资提供奖、助学金建立以企业名称命名的班级,企业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量身打造使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不断提升,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其二,把高职等同于职业培训,降低了高职教育的层次。
诚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学的重中之重。高职教育首先是高等教育,不应该是一般性的职前培训,或者等同于岗前培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此决定中强调了素质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高职也应该是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和素质全面性。专业教育是通过系统的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特别是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和内涵的引进,职业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发展教育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它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是大众化就业时代的重点工作内容,是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完善和发展。
其三,跟风设置,盲目拔高,只重规划定向而不重实践定位。
高职教育要研究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规划发展,设置学校的专业和课程。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把职业教育紧密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加强统筹发展和均衡发展,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不少高职院校脱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跟风设置专业,而放弃社会大量需要的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部分地区的高职盲目拔高,云南一所职业学校2004年从中专变成了高职,2005年就琢磨着从高职变成本科。这种不尊重教育规律而盲目攀高升格的虚荣定位,是高职自我发展的戕害。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产业升级的水平,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高职的活力之所在,就是要健全和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制,确立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在确定各类学校规模、教职工编制、办学经费的基础上,赋予学校用人、用钱、办事的自主权,逐步实现职业学校责、权、利的统一。高职院校在外部体系建设方面也是需要注意加强的,包括要妥善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用人单位、专业机构、社会中介等关系,争取获得最大限度的政府与社会资源的支持,打破条块分割、淡化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通过多种形式,盘活并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区、学校特点,不断丰富其办学形式,将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竭尽全力增强大学生的可就业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现在有些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辟就业实践基地,举办各种各样有企业参与的培训班、工作坊,邀请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环节中来,甚至还有些高校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应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做法。
虽说是“观念问题”形成了高职发展的“误区”,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高职教育的前景仍是一片光明。2005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如何寻找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已引起了国内诸多教育专家及职业教育实践者的深思。江苏省教育厅殷翔文副厅长认为: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在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现代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当中,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可以找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我们也坚信澄清观念上的误区后,高职教育发展将会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周济.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报告.2009-04-2
[2]李亦桃.美国生涯教育初探.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05
[3]吴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六大突出问题.扬子晚报.2009-04-23
(王炎斌,1955年生,江苏南通人,南通职业大学党委书记,特级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的管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