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互动教学模式探析
2009-12-18陈辉
陈 辉
摘要: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师“讲授型”和学生“听记型”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目前新的教学要求,而互动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走出了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误区,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构建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互动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理论与实践、写作课与相关课程、文种之间、教学主体之间。
关键词:互动 写作 教学模式 日语商用文书
日语商用文书是日本社会生活、工作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文体,也是对日经济交往活动的一道重要工具。高校日语专业开设的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其主要目的是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实践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的特点。但由于日语商用文书行文、格式和语言程式化等特点,容易使教师教学程式化,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和“单一型”的模式,易导致课堂教学呆板,缺少生机,也大大地制约了高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的教学效果。要改变这一现状,把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对于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而言,只有改革教学模式,使之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才能根本提高整个教学效果。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高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的探索,并注重以下特征: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使之具有基本职业能力,基本素质;既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动,又要注重学生与教师彼此关系;既要学习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又要刻苦钻研与之相关的其他课程;同时日语商用文书的文种很多,利用文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促成文种与文种的互动。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教学主体的互动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的学习其实是一个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著名教育专家顾泠沅曾说过,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因而,学习过程最重要的是在教师的策划和组织下,在学生彼此的交流、影响与启迪下,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从而促成师生、生生、及学生与环境的互动。
1、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
学习主体即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通常有三种,即一对一互动、小组互动、群体互动。
一对一互动。此模式较为广泛,比如在学习写作日语合同时,可以让一方学生先动笔,另一方学生随后对草拟的合同进行修改,提出不同意见,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谈论,然后达成一致。通过设计、写作、修改与达成一致等程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小组互动。此模式使用范围最广,即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主题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协商、草拟、完善、校对、归档、销毁等完成一整套流水性作业。学生通过角色的变换,不仅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加深了彼此之间交情;群体互动。即前两种互动模式的混合物,互动面积最大,历时稍长,但能够很有力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2、教师与学生互动
教学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本身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语言,还是教师教学态度等,都会引起学生共鸣,进而产生互动。而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是最不容易激发学生的课程之一,很少能以情感人。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进而产生师生互动呢?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创造课堂氛围,设计适当的情境。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曾指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说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道路的环境条件。教师可将自己收集的教学素材(音频、视频、图片、资料)放到同一个文件夹,建立一个资源库。同时教师还可将自己的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心得等充实到资源库中,供学生学习时选用。教师还可事先将作文训练的内容、要求、方法等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辉映的智能软件,学生根据教师的设计自主开展写作训练(路霞.2005),达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最终目的。
3、教师、学生、环境的互动
这里所说的环境分为两类,即非教学中的模拟环境与学生实实在在所亲临的环境。非教学中的模拟环境,主要指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如根据教学内容设计PPT,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规律,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样就把抽象的格式和具体内容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让每个同学再设计一个图文配合相关教学的软件。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际环境,指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的环境。比如:讲授“调查报告”时,教师可以将班级授课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小组指派为若干商店和超市的调查小组,接着让小组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一份,然后到某些商店(超市)进行实际问卷调查活动,等学生们回到课堂后,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自己掌握的材料进行组合,在此基础上写出预测报告(朱崇娴.2006)。
二、立足现实,写作理论和实践互动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课程更是如此。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设计文种诸多,有些必须经过写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才能有所感受,因而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
1、写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必要性
由于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所教的文种中有许多是学生在工作以后才使用的,因此,写好日语商用文书需要有必要的写作经验和生活阅历,而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对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很陌生,这也就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趣味性;既要注重理论,又要加强实践环节(段伟.2006)。通过理论和实际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写作问题的能力,达到掌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的必需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2、写作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实现方法
为增强学生实际能力,变封闭式的模仿为开放式的实际操作,可采取以下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应用写作模拟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与精心策划下,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组,让他们担任不同的角色,并有效协调,制定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如在教授合同写作时,教师讲完了其程序后,从草拟、会商、签发、注发、校对、用印、签署、分装、传递到立卷、归档、销毁等程序分成不同组,进行流水线作业,将枯燥的理论学习立即变为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通过以上这些实际活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互动、相长,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获得材料、分析材料,利用获得的材料撰写成文、修改、定稿,独立地完成整个写作活动,从而使应用写作课更生动、更多样,也更有成效(段伟.2006)。
走出教室,在实践中体会写作。例如,在教学调查报告时,先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并统计问卷,根据统计和分析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也可以带学生深入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了解他们的工作、经营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市场预测,写出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潘岚.2006)。从而达到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写作的目的。
梳理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日语商用文书文种多,行文、格式和语言程式化。因此,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弄清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目的、写作主体、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的问题,教师需要针对日语商用文书的特点,从日语商用文书的特点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梳理,确定教学重点。尤其是对日语商用文书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敬语的使用、专业词语等应做重点的解释,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记忆,进而达到熟练运用的要求。同时日语商用文书写作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应要求学生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基本技能。
三、互相渗透,文种之间的互动
文种是内容性质、具体功用相同的同类公文的规范化名称,有了文种,撰写者会有所遵循,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原则、方法和手段去创制能最有效解决特定问题的公文,可以帮助阅读处理公文的人们一目了然地了解和把握具体公文的性质、公文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确定办理这一公文的基本方法、程序与需采取的有关措施(赵国俊.2004)。人们在各种商用文书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比较固定的体例、格式,虽然写法可灵活,一定程度上也必须创新,但不能随心所欲,某些固定习惯更不能用标新立异的手法替代。日语商用文书的文种虽很多,但彼此是相关联的。文种关系一般分为2类,即具有对应关系和容易使人混淆。
1、具有对应关系的文种
对于具有对应关系的文种,我们应该成对地进行教学,这类文种主要有请示与批复、发函与复函、计划与总结等。先让学生写了前一种文体,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对应写作,这种“就地取材”的训练方法,既让学生练习了写作格式和技巧,同时让学生变换角色,用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态和需要对写作内容和语言的影响,也增加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朱宪玲.2004)。这种训练方法,既让学生训练了写作格式和掌握了写作技巧,同时也让学生变换角色,增加了写作兴趣,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2、容易混淆的文种
有些文种,很容易混淆,如:请示和报告、计划和规划、调查报告和总结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等,这类文体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帮助学生识同辩异,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谢利民.2003)。而进行比较,主要是写作动机、写作侧重点、写作时间及处理方法上。笔者以为这一类的应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一般程序是:教师事先将收集的优秀范文、劣质范文、错误文例分组,放到同一个文件夹,建立一个资源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阅读,并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其共同点与区别;然后再让学生体会范文的语气与特点,再体会相比较文种的语气与写作特点,进行比较;最后,让学生就不同的文种进行写作,引起学生共鸣,起醒目和强调作用。
总之,文种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教师、学生、环境,并让这些因素互动起来,给学生创设情境。同时,要求教师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及较深厚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差异识别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正确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并总结其经验与教训。这样就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的现实作用,从切身体会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与相关课程的互动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内容涉及面广,要写好日语商用文书除日语语言的掌握外还必须掌握多层面的基本知识及必要的写作技巧,写作才能成立。为了充分扩展学生知识面,必须与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相关的课程互动。
1、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与相关课程互动的必要性
高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要解决的是让学生弄清楚在日语商用文书写作中“为什么写、为谁写、写什么和怎样写”等问题,而且日语商用文书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文种繁杂。如教师在讲授演讲稿的写作时,可以与讲授公共关系课互动。教师在学生写完演讲稿后,可以与讲授公共关系课的教师联合组织一次小型的演讲比赛,由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教师评判学生的演讲稿的写作质量,由公共关系课教师从形式上评判演讲的水平,从而可以使学生在演讲中,既领悟了演讲的技巧,又学会了演讲稿的写作技巧(段伟.2006)。这样,达到课程互补和共长,既节约了课时,锻炼了学生,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应变与协调能力。
2、实施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写作教学模式,是现代交往教学理论的一种体现,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对课程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重新组合教学内容。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素养模型的构建。在高校日语教育课程体系中,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的独特作用是无可替代的。高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帮助日语专业学生形成职业生活所需求的工作能力;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所需求的口语直接交往活动能力和间接书面语交往活动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发展书写能力。
准确把握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语言实践,培养技巧和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从探究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课程形态的多元选择;教材的多样化组合;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研制。
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转型。由狭义的知识转变为广义的知识,适当进行学科之间的渗透,由“文选型”的编制转化为文学欣赏与商用文体相结合等;教材也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强化言语实践的锻炼,以便从更高层次上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淡化语文知识,突出言语实践能力。
教学的全面转型。注重学生写作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写作需要,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的写作互动机制,如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建构自我意义教学,以满足学生对知识、情感、意志、个性互动的需要(简雪娟.2003)。增强课程的现代意识,恰当运用现代技术,加强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换,转变教学方式。
开展好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的相关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活动,也是教师的应尽义务。导入互动教学模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该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改变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程式化、呆板化的困惑局面,也可以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型”、“单一型”的写作课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型”、“参与型”的新型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获,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当然,在日语商用文书写作教学课程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需要注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同时还要注重创建合适的教学环境,构建好日语商用文书写作课程与其它课程的互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好互动教学模式,达到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单小艳,李文良,王玮丽.交际互动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之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71-172
[2]潘岚.应用文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06(6)
[3]张玲秀.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在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2008(16)
[4]段伟.谈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0中):103-104
[5]朱崇娴.高校应用写作的“互动教学模式”[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4):27
[6]路霞.信息技术下应用写作的“互动教学模式”[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8):64-6
[7]朱宪玲. 高职院校应用写作“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9)
[8]赵国俊.常用公文文种的特点辨析:http://qyjiacom.blog.hexun.com/860724_d.html.2004-10-26
[9]谢利民.现代教育基础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0]简雪娟.论互动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陈辉,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