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冬峰油画作品中的笔情墨韵
2009-12-18周丕华
摘要:本文从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出发,解析张冬峰风景油画中的中国画元素,具体解析画面中的笔墨技法、空间布置和构图等方面的中国画因素,从而说明民族化、和本土化是一个热爱民族文化的画家的自觉性的心灵写照。
关键词:笔墨 刀法 留白 意境营造 自觉性
中国风景油画作为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化、本土化一直是中国油画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课题, 在这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一大批中国风景油画家们已把视点逐渐转向了中国山水画、去寻找新的突破点。著名风景油画家张冬峰先生便是这群创新群体中的实践者之一,他把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置陈布势、虚实相间、玄淡自然运用的炉火纯青,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山水画和风景油画结合得近乎完美的一位优秀画家。近年来,该画家的作品在全国大展上频频获奖,受到更多美术界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本文着力从笔墨技法到空间布白、再到意境营造等几方面来解读他的画作中的笔情墨韵,借以启迪油画民族化的发展方向。
一、笔法、墨法与笔触、刀法的中西结合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山水画尤为讲究笔法和墨法,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把笔法归为“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把墨法分为 “浓、淡、破、泼、积、焦、宿”七种墨法,并强调“论用墨法,必兼用笔”,即笔墨之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刀法和笔触是油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刀法主要指拉、抑、砌、划、刮等,由不同刀法产生色彩的排列、并置、重叠,便形成了方、圆、点等不同形状的笔触——它是构成油画审美的核心,展示油画艺术的动人魅力的主要因素。笔法、墨法与笔触、刀法,这是两对来自中西方画种的看似平行的绘画技法术语,但一旦得以结合变孕育出一种新的技法,张冬峰的油画中的线条与色块,就是他根据描绘对象而融合了中西画法并加以创新运用的例子。画家一方面从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与墨法中吸收一种富有变化的笔触与绘画语言,并利用油画本身的刀法和笔法,跨越不同材质和形式语言的限制,实现了油画在技法上的中西结合,与此同时,画家在利用不同技法造型时,把写意和写实两种方法综合运用,从而以油画水墨化的面貌来实现中西艺术精神的创造性融合。
张冬峰的风景油画画面上的点线、平涂与粗糙笔触也形成对比关系,画面中既有油画色彩的对比,又有运笔的肌理之美。我有幸看到画家写生的全过程,张冬峰的油画大多是寥寥数笔,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觉,画家在起稿时犹如中国画里的大写意,用小的油画笔寥寥数勾出对象的轮廓,然后是以泼墨的方式用大的笔触把画面的色块分布出来,再是通过“积墨”的方式反复调整色彩和画面的黑白灰的分布,这样一方面使得画面的笔触和色彩更加丰富,同时,那些笔触的都融合在整个色调之中,显得统一和谐;另一方面,在最后的调整中,通过“破”的方式来调整画面的色调和明暗关系。因此,画家并不是直接运用中国山水画法去画风景,而是在面对风景时,以一个中国画家的眼光观察并切身感受自然山水的内在气韵再动笔。而在墨法的运用中,画家最大限度的降低色相的对比和明度,使得画面统一在某种色调之中。
二、“留白”的借用与创新
“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空间的存在形式的辨证描述,即“无”与“有”的辨证关系,可以说,没有“留白”就没有中国画艺术。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这种白痕多数用来表现云雾、泉水、山径和浪花等,从而营造出一种现实和意象空间感,实现了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把中国山水画的这种“布白”巧妙的应用到油画中,是张冬峰在实现中国风景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又一创举。他的油画作品里常常用许多大小不同、相互穿插的空白来寓意空间,这样一方面拉开了画面深远的空间关系,而且这些“白”相互贯通,使得整个画面在“留白”上相互呼应;另一方面,画家常常在画面的某个角落留一块小小的、若隐若现的空白,更加突出了画面的虚实关系。所以说,张冬峰中国式的风景油画完全超越了西方油画的三维空间,使得画面更加透气、深远、意犹未尽。
在油画的“留白”上,画家又充分利用了油画制材的特殊性,由于宣纸材质的决定,国画中需要留白的地方往往是“留”出来而不是画出来的,画家利用油画布不渗透的功效和油画颜料的特质,通过“加”白的方式,强调了画中需要布白的地方。目前,把中国画元素应用到油画中的画家为数不少,但是,张冬峰更能走在前面,并成为漓江画派油画方向的领军人物,是因为他更加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照搬照抄中国画的程式和技法。
三、对中国山水画“意境营造”的借鉴
中国画家讲究笔墨技法训练有度,更讲究意境的营造。在张冬峰的油画写生和创作中,在构图上借鉴了中国山水画丰富复杂的程式技法的章法,也保持油画风景的构图特征。画家张冬峰的画大多描绘广西南方风景的地势地貌,所以他的画面构造丰富,那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似乎要把人带到一个世外桃源。而且画家利用了油画的色彩和光线的作用,使得画面的意境更加深远,也超越了中国山水画画面那种虚无缥缈的空间,把人从虚幻中引入现实,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
四、中国风景油画的民族化和本土化,是一种心灵的自觉
心灵的自觉是,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它是一种自然的体现,不是牵强附会、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就如张冬峰本人所说,他画油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中国化,也没想到民族化,他认为“作画的自信、真诚,不受干扰的心态,是最好的油画民族化的前提”。因为习惯了,就自然的表达出来了。这种自然和习惯的流露,其实就是作者对自己土地和家乡的热爱。画家喜欢去很多地方写生,他尤其喜欢在广西境内写生,他觉得他对这里很有感情,对这里的每寸土地都那么熟悉,所以创作的时候如同在向旁人诉说那一腔的乡情。同样,画家在自己的文章《风景画家谈风景》中引用方言,中西医结合等列子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感受,无不体现他对家乡的眷恋。他时刻没有忘记养育他的这片土地,这是他作品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拿画家自己的话来说,画画是一种表面现象,骨子里是思维,是一个人的精神的写照。张冬峰的优秀作品很多,但最能打动人的乃是南方风景为题材的那些作品,因为那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最有情感的地方,目前很多青年画家喜欢去全国的名山大川去写生几天,奢望产生一些面目新鲜的作品,却往往有事与愿违,那是因为你对那里不了解,没有感情,当然画出来的东西比较干瘪。
所以,从技法上,画家深入传统,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利用空白、遮藏、疏密、繁简、浓淡等虚实表现手法塑造空间,根据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对象,来灵活地处理虚实与空间的关系,发挥中国山水画构图完整性、叙述性和灵活性的长处,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多的民族特色。但从情感上,画家深刻感悟到,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是画家艺术修养,对民族文化的把控和热爱的一种内心自然的写照。
参考文献:
[1]杨惠东 ,朱乃正 ,编《中国油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6期
[2]张桐瑀,洪凌,张冬峰,《风景画家谈风景》《美术观察》,2006年04期
[3] 张冬峰,《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广西美术出版社 ,1998年
[4]南羽,《黄宾虹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周丕华,女,(1979~),广西南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艺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