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点子”与“手法”
2009-12-18胡洋
胡 洋
摘要:通过简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结合不同阶段所出现的艺术现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分析、论述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呈现出的不同“点子”与“手法”。固“点子”亦理念,亦意图,或亦思想,而非伎俩;固“手法”亦学,亦做,或亦作,而非诈。
关键词:现当代艺术 “点子” “手法” 意味 形式
一、简述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中国现当代艺术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形成了以两种学院主义——以探讨“形式美”或“抽象美”为主导倾向的绘画潮流和以“伤痕”、“乡土”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潮流——为基础的艺术时期,称后“文革”时期。其中的“伤痕美术”和“乡土写实”绘画的影响由为突出,“伤痕美术”主张艺术回归现实,其中包含着对真实的追求和向往。比较“伤痕美术”主张的反思和控诉的艺术态度,“乡土写实”绘画的艺术主张则是真正使艺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深入、深刻的带着情感反映现实。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艺术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看世界、表现世界,全国各地的各种艺术团体一簇而就,众多的展览场所开始自由的举办展览,从而形成了“85美术思潮”[1]艺术现象。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艺术群体活动,艺术家开始全身心投入对“现代性”的诉求和对各种艺术语言的探索。无论从观念语言,还是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看,它都是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革命性突变现象。八十年代末,“新学院派”的口号出现在艺术界。到九十年代初,“新生代”画家近似调侃的艺术表现手法为“玩世现实主义”提供了存在的空间。
从九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的观念艺术发生了更加复杂的变化,“新绘画”在“玩世现实主义”与“政治波谱”的交汇处展开,强调“个性”与“观念”的意义。放眼望去,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三十年里取得了全面而卓有成效的发展,经历开革开放后的中国取得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经济、文化基础。艺术的形成、展示方式已构成了国际化、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中国现当代艺术中的“点子”与“手法”
英国视觉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是把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必然是“有意意味的形式”,而且,只有具有“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才会使人产生审美情感。我们会发现所谓中国现当代艺术中呈现出的“点子”与“手法”的关系是意味与形式的转换。
纵观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七十年代末的“伤痕美术”、“85美术思潮”、“新生代”、“新绘画”、还是时下的“新艺术”现象,都脱离不了“点子”与“手法”的关系。所谓“点子”就是艺术家的理念、艺术态度或艺术思想,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前提条件,艺术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点子”,之后就是考虑采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比如通过学习、模仿、借鉴、尝试、探索、创作等“手法”完成艺术创作。诸多艺术家个例可给予充分论证。
著名油画家何多苓把中国传统绘画融入油画,他把中国古代山水、花鸟画背景上的肌理作为油画的表现方法。充满诗意的画面视觉感受流露出感伤的现实主义的气息。著名油画家周春芽,是一位以结合东西方艺术语言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代表艺术家。他将传统文化涵养融入画中,吸收西方当代艺术成果,既强调追求自我个性又不局限于本土,形成独特的方式。他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打破了传统色彩的自然规律,其绘画的“点子”定位于关注生命秩序和人类命运。
另一位著名的油画家刘野在谈及自己的艺术创作时说:“我的绘画往往只是提供给人们和自己一个线索,意图深深潜在画中,并且陶醉于人们对我的作品的误读。”刘野的艺术理念使他在介绍自己时,也习惯用大脑袋、眼神清澈的童年照片。“可能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适合自己内心表达的形象,比如岳敏君的笑脸、周铁海的骆驼,对我来说,就是这些小人儿。我很难解释,但的确如此。”刘野这样来阐述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
“微观叙事”是当代艺术家张小涛独特的艺术“手法”,他运用“显微镜观察事物的方式”表达艺术思想——把幻灭、死寂、生命的轮回等一系列带有“死亡美学”的意想充分发挥。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孝信在评论张小涛的作品时说:“抽样放大并进行视觉分析重钢和深圳世界之窗个案,发现他们之间历史的、政治的、视觉的内在联系,寻求一种视觉化的反思和逻辑关系。画家打破了横向借鉴、转换的局限和不足,把智慧的触角伸向了自身的传统之中。利用传统的图像资源,无疑是为了以一种更为荒诞的图示来加深作品的反讽意义而利用传统的画法,画法即方式或许可以由此成立。”张小涛在讲述自己的创作“手法”时说:“我更加坚信“从中国文化的根上生发,去阐释人类的普遍规律”。因此,我在作品中“模仿”至“篡改”青花瓷、水墨画技法,正是为了寻求“语言与课题的荒谬感”,建立一个“视觉化的反思逻辑。”
著名油画家丁乙作品一贯的信念是从最简开始。“十示”在印刷中是标示尺寸的标记,同时又不带对任何主题的表叙,并且看起来极为简单,它可以被所有的人类辨认,而不带任何文化意味,从这些因素出发,丁乙认为“十示”很适合表现他的艺术思想。
这充分印证了“点子”与“手法”是完整的艺术创作或真正的艺术作品必然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艺术态度、思想体系的不同决定了他们会选择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论证了必然存在的艺术家个体差异现象。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创想”。在艺术创作中,创想是艺术创作过程的前提条件,然而,好的创想是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展现出来。当然,画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创想),这已是毋庸质疑的事实。
三、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著名艺术评论家高名潞曾说:“我有一个梦。我希望中国的现当代艺术不只是展品和商品,它应该成为与科学、宗教、和哲学一样能够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生积极影响的领域。艺术最能接近乌托邦,但是也最容易成为拜物的牺牲品。中国的当代艺术目前正面临着这样进退两难的阵痛。”
资本在艺术领域中始终扮演着双刃剑角色。艺术市场与艺术消费是完成艺术创作必要的环节,艺术品在艺术家的工作室时归属为纯粹的艺术作品,一旦艺术品出现在市场中,它的身份便成为了商品,有着普通商品的一般属性,却又不同与普通商品;需要遵循商品市场的价值规律,却又带有区别与普通商品的价值属性。总之,资本能活跃、带动艺术市场,从而促进艺术领域的发展;相反,资本也会扰乱艺术的健康发展。
从九十年代几乎无人问津的艺术市场到二十一世纪初期艺术市场的火爆现象,足以证明,大量资本的介入,使得艺术领域出现了太多“淘金者”,更使得艺术领域快速演变成巨大的“名利场”。许多身披艺术外衣的“淘金者”以艺术的名义,运用拿来的“手法”描绘
他们的伎俩。火爆的艺术市场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迅速萧条,这充分论证了华而不实的东西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
真正的艺术,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新奇的“点子”;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套飘逸的招式。只有那些真正有意味的形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才能被赋予审美的意义、艺术的名誉,才能被写入美术史、人类的发展史,才能成为世人所瞩目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高名潞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二十一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洋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