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与信息素养培养

2009-12-17葛彩虹金炳尧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素养资源

葛彩虹 金炳尧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校园,校园信息环境的作用日益明显。文章对如何更好地通过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探讨,并且提出了校园网建设中的几个具体应用实例和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中的缺憾等。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素养;资源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0-0030-04

引言

目前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学校教育正在发生一场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将使教育模式从印刷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走进校园,成为学校教育、管理和师生生存的重要资源依托。信息化社会对人的挑战表现为对人的综合能力的挑战,而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已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更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目前,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那么,我们如何更好地通过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校园信息化环境与信息素养的涵义

校园网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校园信息化环境应该包括多方面,如闭路电视、广播系统、图书馆、视听室、学校计算机网络系统(简称校园网),以及师生的信息素养、校园文化传统与建设。那么校园网应该包括一个与外界相通覆盖全校的网络,这是校园网的基础;一个师生易用的教学平台;一个资源库群;一个包含各项工作的管理系统;一个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等。由于校园生活的核心是学习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而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征是开放、交互与共享,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们主动学习,实现资源的交互与共享。

校园网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校园信息化环境的本质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丰富性。应该提倡学校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建设大量的外部教学导航资源,以充分利用公网资源,这是减轻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教师信息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二,特色性。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办学所长、教学所长建设信息资源,而且提倡师生共建资源、师生共享资源。第三,开放性。校园网络环境连通了校园各个角落以及互联网,本地资源同样能在互联网上共享,最关键的一点,要让学生时时处处生活在现实的信息资源环境中,体验感悟生存,只有这样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培养。

信息素养不仅已成为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生存能力。2001年1月,亚太地区首届“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中指出,中小学信息素养标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基本操作与概念,要求学生理解技术系统的性质和操作,熟练地使用技术;社会、伦理与人文问题,要求学生理解与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能负责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形成对使用技术的正确态度,以支持终身学习、合作、个人发展和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效能工具,要求学生利用效能工具增进学习,提高创造力,合作地构建技术支撑模式,发表作品及其他创造性的工作;技术交流工具,要求学生利用远程通讯与同伴、专家相互交流,使用各种媒体和形式与不同的群体和个人有效地交流信息和思想;技术研究工具,要求学生使用工具检索、评价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对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进行评估和选择;技术问题求解和决策工具,要求学生使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在真实世界利用技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二、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首先,应该加强理论宣传,提高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自觉性。教育信息化是不可抗拒的,它将成为人类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通过理论宣传与学习,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明白这个道理。其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积极建设与管理,也需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的配合。因此,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广泛的宣传,使教育信息化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是教育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2.以育人为本,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技术与手段,“育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搞教育信息化,无非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中小学在购置设备、组建网络时,都必须以培养人才、服务教育为出发点。如果仅为应付达标验收或追求所谓的“上档次”而大做信息化文章,就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为达到“育人”之目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硬件与软件的关系。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既定的情况下,在某一方面投入越多,能够投入另一方面的就越少。目前中小学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基本上都用在硬件上,很少有学校肯为教育软件付出。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犹如废弃的垃圾,大量硬件方面的投入就无法带来“育人”效益。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坚持软件与硬件并行发展的道路,处理好经费投入在彼此之间的比例分配。根据欧盟国家的经验,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资金分配,在硬件、软件、人才培训三个方面应按1∶1∶1的比例进行。

第二,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建设是为了使信息化设施、资源和人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管理是为了使设备正常运转、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没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就无所谓对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效益。

第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是教师信息素养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少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形成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从未接触过网络的情况下,教师无法获得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因此,学校应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与利用信息技术的良好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保证网络畅通与开放,让广大教师亲临信息化资源的海洋;组织、研究与尝试信息技术的利用,鼓励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同时,要开展有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师要摆脱陈旧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束缚。在我国中小学,无论是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是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普遍陈旧。只有摆脱陈旧内容的束缚,信息技术培训才会行之有效。并且,要摆脱各种考试制度的束缚。目前,我国人事部门、劳动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内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考试。这些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不仅难以反映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而且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不良的导向作用。应试教育的传统,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成了各种考试的奴仆,教师们无暇顾及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而考试内容的陈腐,自然就会把信息技术教育引入歧途,无法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之目的。因此,只有摆脱各种考试的束缚,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第四,把学生领入信息技术之门。首先,要改革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课程。《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课程的教学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指出,要“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可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为学生开启了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大门。再次,增加信息化设施与资源的开放度。任何项目的建设,均应以人为本。不少学校购置设备后,便将它小心地保管起来,生怕有半点损坏,宁可设备淘汰报废也不给人使用。因此,学校的信息化设施与资源应高度开放、为人所用,才不失建设的初衷。

第五,因势利导,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在信息时代,既然网络不仅不可避免,而且能为教育提供无限的学习资源和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与其面对网络惊惶失措、因噎废食,倒不如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约束,从积极的方面发挥网络的德育功能。在网络时代,青少年置身于新的活动环境中,学校德育也就面临着新的问题。应该增强青少年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保障其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重视推广青少年健康的网上生活方式。网络不仅可运用于学校的智育和美育,也可用于学校的德育之中。有人指出,利用E-mail,可架起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利用Web,可创办班级的电子刊物;利用BBS,可建立校园张贴专栏;利用QQ,可开辟思想交流与互动的新天地。学校应充分挖掘网络的德育功能,让德育之花在网络沃土上盛开。

三、校园网建设的几个具体应用

校园网资源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然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各个方面作详细或简略设置。(见图1)

校园网用户一般至少应该包括三类:普通用户、教学类用户、管理类用户。通过用户管理,即用户登录、用户认证、用户角色区分将用户分类,其中普通用户通常只能享受门户网站服务;教学类用户可以进行课件点播、在线交流讨论、在线练习考试、在线答疑、制作发布教学资源、实时授课等;管理类用户可以进行系统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教学资源管理等。(见图2)

在线作业、考试系统及智能答疑系统是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网络教学的质量。图3、图4分别表明在线作业、考试系统及智能答疑系统的流程图。

四、从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看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中的缺憾

第一,学校管理者对信息化教育理解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进程。目前学校都在纷纷响应信息化建设号召,在花大力气全面建设校园网的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对如何创建适合自己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却心中无数,抱着政策会扶持、制度会落实的盲目从众心态。因此,学校领导了解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标准对学校把脉国家教育发展动态、实施新型教与学的模式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校园缺少信息化环境氛围。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基础上的高层次综合素养,要有效提高素养,光靠教师的教是远远不够的,在硬件建设中应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够使用的场所,在制度建设上考虑提供学生便捷使用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教师和同伴的共同影响下获得提高。

第三,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成为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严重障碍。虽然目前互联网上资源相当丰富,但资源排列杂乱无章,资源科学性、可信度等都将产生严重的偏差,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严重缺乏,一味让学生在过分松散的信息资源中游弋,或者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社会咨询机构、专业技术公司都进入教育市场,但缺乏对教育的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最终定位于技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能直接与学校课程标准联系并补充的软件,以及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的软件仍极为稀少。政府应适当介入和监控教育软件市场,与技术公司合作,主导教育软件的合理开发,并开拓学校教育应用市场,使国家经济和教育的效益获得双赢。

第四,缺乏家庭教育的有力配合,将削弱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学校大力提倡信息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家长参与了解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第五,制度、课程、评价同步发展,是加快信息素养培养进程的有力保障。我国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国家课程的配套、整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仍囿于书本知识,并非着重于能力培养,事实上最终还是脱离不了各种类型的考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既看到了校园信息化的未来,又看到了通往未来之路上的层层障碍。我们看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硬件到软件、从政府到学校全方位进行教育改革的宏伟气魄。在肯定这些改革措施的前提下,不得不冷静思考,诸如投入和产出问题、使用和管理问题、技术和教育关系问题等都将随之产生。我们将不断地反思技术、反思改革、反思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徐斌.校园信息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3.

[2]李艺.信息素养详解[J].课程•教材•教法,2003,(10):25-28.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1999,(2).

[5]何克抗.把脉中国教育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3,(8):16-20.

[6]北大青鸟数字化校园产品白皮书.

[7]浙江师范大学网络中心资料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信息素养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浅析信息化环境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