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2009-12-17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联系跨文化交际语言

周 琳

摘要:本文把文化引起的语言差异及语言体现的文化差异,各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异和相通之处,以及语言文化在各地的传播加以讨论,以期阐发语言、文化相互影响、紧密联系的观念。作者又从禁忌语的使用和跨文化交际方面,说明将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当今世界以交际和发展为中心,这也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联系 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

语言学界就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反映了这些人做为特定群体的独特文化特征。主张语言构成决定文化构成。

二、与前者完全相反,此论述认为人类是在文化生活和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主张文化构成决定语言构成。

这两种观点都有置疑的地方,前者忽略了人类思维对文化形成的决定作用,后者则忽略了语言符号对形成和存储文化信息的前提地位。于是第三种观点作为至今比较完善的理论为大部分人所接受,其内容是:

三、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互为影响。著名语言学家萨辟尔曾指出,文化和语言的紧密关系是确实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撇开其中一者而对另一者进行所谓的理解和欣赏。

二十世纪后半叶,“地球村”做为一个新名词出现了,但它只能从通讯及交通的极大发展方面被理解,毕竟人类上千年形成的各种文化特征、思维方式不可能在短短几十年内也融合于“地球村”中,但我们一直在进行消除隔阂,并非消灭种族特性的努力。为了达到进一步的理解、交流与进步,我们所采取的最有效途径就是了解异域文化,改进自身文化,适应他人文化,而语言作为交流的直接工具理应得到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

世界的主要文化差异一般被描述成东、西方差异,中国作为典型的东方文化精髓与西方各国在文化上,在语言使用上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时,欧洲各主要国家还在努力社会徘徊。为此中国有了更深的文化积淀,而她的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和文化载体较欧洲各国更为丰富、复杂、优美。这必定影响到以后人们所用语言的艺术性使用,这也导致中华民族缺少了西方人那份原始的热情和直接。中国的知识分子和西方的知识分子都可称为“intellectual”,而在中国它所引起的感情要复杂得多,那是一种在尊重之下带几分轻视的心情,因为我们在尊重他们丰富学识的同时又固守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传统思想。中国人经历了“焚书坑儒”、“文字狱”、“文革”,“枪打出头鸟”的思想深深烙在人们心里,而西方人经历了近代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竞争社会。所以中国人把人生理想看作“野心”和“个人主义”,没人愿意太露锋芒。而西方则将“ambition”视为顺理成章的必备素质,越独树一帜越好。

这就是东西方的差异,它们各自表达同一事物的语言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体现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跨文化交际”以交际为最终目的,研究各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有这样一则对话:

“哎,老陈,好久不见,都忙什么呢?”

“没什么忙的,就那样呗。”

“你脸色不好,瘦了!是不是胃不舒服?”

“没有,我胃口挺好。”

“嗯……,那肝呢?肝还好吧?”

……

这是一则很有中国特色的对话,但在如今即使中国人也会稍感尴尬。中国人亲情观念浓厚,结交讲究亲密无间,而西方人喜爱独立生活,要求隐私。他们忌讳别人问他们的年龄、宗教信仰、家庭成员、生活状况,也忌讳别人询问有关身体状况、薪金的问题,还有,若不想引起反感,也不要询问别人的衣服多少钱、车子多少钱。首先,西方人认为这些都是很私人的问题,旁人为什么要知道。其次,在资本主义西方社会,人们相信薪金高低体现个人能力高低,也反映其所在公司运营状况;身体好坏、家庭生活好坏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和效率,它会严重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估和合作计划。用西方人的话说,这些都是“商业秘密”,怎么可以像唠家常般随便告诉别人。

由此看到,要想跨文化交际,还是完全有必要研究各种文化现象的。而《跨文化交际》一书的作者曾指出“人和人之间可以谈话,而文化之间是不能谈话的。举例说明就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谈话,而两种文化则不能彼此谈话,两种文化间的对话仅能通过个体中国人和个体美国人的语篇进行。”语言、文化谁也离不开谁,人类如果不想隔绝地存在于世,必须整体地看待语言与文化。

(三)语言与文化的借用。

从哲学的观点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各地区间的语言与文化即有其不同的一面,就肯定会有相同的一面。

每一个言语社团都向它的邻居学习,用来称呼事物或行为的言语往往从一个民族传递给另一个民族。例如,一个讲英语的人,能够使用或者稍微懂一些法语,向本国人介绍一件法国事物就得使用法语名字,如rouge/ru:з/(胭脂),jabot/зabo/(花边),garage/gara:з/(汽车房)。而且由于欧洲各国地域的临近,以及先后发生的罗马征服和诺曼征服,其文化和语言也先后经历了几次统一方向的发展。英国人称蓝色为blue,法国人则用bleu就是其中一例。

这种借用现象也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从另一个民族学到了什么,英语从德语借入了粗糙的食物品种frankfurter(法兰克福香肠),hamburger(汉堡包)和一些哲学术语zeitgist(思潮),wanderlust(游历热)。英语给旁的语言则提供了beefsteak(牛排),highlife(上流生活),match(比赛),golf(高尔夫球)等。这一类的借用词可以传递到一片辽远的领域,随同商品一起,从一个语言传到另一个语言,而一同传播的必定还有饮食文化、学术、娱乐等等文化现象,这就是广泛的文化借用。

总的来说,语言并不仅仅是有声思想的构成材料,它本身就体现了强烈的思想信息,而文化是思想信息的具体化、稳定化、规则化。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只有联系地、全面地看待它们,才能理解和欣赏它们。

参考文献

1、Wardhaugh,Ronald..An Intro duction to Souelingiui Stic.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tarch Press

2、Scollon,Ron.Scollon,Suzancene Wo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FLTRP

3、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Cambridge Vniversity Press.Bloomfield,Leonard.1935.Language.George Allen&Unwiu Lfd

4、布龙菲尔德,1985,《语言论》。商务印书馆

5、许国璋,,“《语言与文化》—一部关于英汉人际应对的书”,《论语言和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联系跨文化交际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