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之声

2009-12-17

劳动保护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内行安全员标准化

“标准化”是安全发展必由之路

读了2009年第8期“它山之石”栏目《标准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一文后,让我对企业安全标准化有了更为深入、具体的了解。在惊叹山东太阳纸业公司连续8年生产安全零事故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标准化”给企业安全管理带来的巨大效益。

许多企业以为自己出台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已经实现了安全标准化。这是一种浅显的理解。安全操作规程大多时候是告诉我们“不能去做什么”,但对“该怎么做是安全的”往往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标准化则要解决“该怎么做”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而这个“该怎么做”的问题,也不是凭空想象就能解决的,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价、讨论、再评价、再讨论、审定、报批程序,使最终的标准化条款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指导性,实现操作的格式化、程序化、规范化,让任何人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别无二致,这样才能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现实中,很多企业在事故发生后忙于修订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妨反思一下,如果事前认真地对工人的每一个操作细节作了明确的告知并使之成为职工的习惯,这些事故或许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也就不用劳神费力地去“亡羊补牢”了。

标准化之路是科学发展之路,也是每一个企业安全工作从随意化走向规范化、从人治管理走向法治管理轨道的必由之路。

河北唐山读者鞠庆红

事故隐患不分“重点”与“非重点”

2009年第8期“安全员手记”栏目《工地上的安全守护者》一文,讲述了一位老安全员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不辞辛苦的感人事迹。黄立春是一位在安全员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的“老安全”,虽然经验丰富,但不“吃老本”,而是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有些自认为“资深”的安全员,总觉得做安全检查工作是轻车熟路,不必每天都那么认真地去查、去看。笔者曾和一位建筑工地的老安全员谈到安全管理的问题,这位工作了20多年的老安全员的看法是:没有经验的人才会去一刻不停地巡查,总担心哪道工序、哪个环节出问题,咱已经干了这么多年,建设工程大同小异,总不能老是看着工人一块一块地砌砖、一车一车地运灰吧?每天到重点地方看上一眼两眼,时不时地提醒一下工人就行了。

这种凭老经验、重点巡查式的做法很不细致、不全面,本身就是一种事故隐患。工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事故的发生可不一定从你认为的“重点地方”开始,而更可能发生在人们都认为不是重要环节的地方,所以我们更加应该提倡安全员黄立春的工作精神。

北京顺义读者李德胜

中毒窒息事故何时休

近几个月来,一些城市的地井(污水井、燃气井、热力井等)作业中相继发生多起群死群伤的中毒窒息事故。同类事故重复发生,屡禁不止。究竟这些中毒窒息事故要肆虐到何时?它真成了难以遏制的“顽症”了吗?

从事故发生单位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中,很难看到是哪个部门、哪个岗位对有限空间内危险作业负有安全管理责任。没有责任人的安全管理,等于失控的管理,可视为放任自流的不管理。

从事故发生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也看不到有针对有限空间内危险作业的专项教育培训,缺乏对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分不清防毒面具、呼吸器的分类,更不知如何使用。由此可看出,冒险蛮干、违章指挥、贸然施救均源自于工人缺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以及对事故隐患的无知。

北京海淀读者俞胜章

安全检查也应有点“外行”意识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是有的企业在安全检查中,有些“内行”检查人员却检查不出存在的隐患。仔细探究其原因,还是“内行”意识在作怪。某企业曾经发生这样一起事故,一生产岗位的设备长期敞口运行,只使用包装物简单盖一下,车间从管理人员到职工都习以为常,认为不会有什么危险。所以在每次检查中,这一重大隐患未能引起注意,导致了某天一名企业检查人员来到车间检查工作,未注意到敞口设备上的包装物内隐藏着的危险,从该设备旁跨过时不慎掉进设备中,造成重伤事故。

所谓的“内行”往往对出现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地方不以为然,反映了一些企业个别安全管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淡薄,不是按照安全生产的科学规律进行管理,过多地相信自己的工作经验。作为一个“内行”,能够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问题,这些对安全生产有很大的帮助。但如果过分相信经验,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比别人更知道轻重缓急,这种意识其实是安全管理上最大的隐患。

易安网网友安福

编辑宁 远

(2009年第10期读者有奖评刊表见第96页)

猜你喜欢

内行安全员标准化
淮安淮阴区开展企业安全员跟班学习专项活动
我怎样当指挥
标准化简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鱼刺也能撑死人
新疆:正式开启“内行”当学校书记校长新模式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