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塘街 老无锡的缩影
2009-12-17吴若峰
吴若峰
关键词:无锡
御码头
惠山泥人
祠堂
一块门牌上写着“下河塘街2号”,这里就是乾隆、康熙两位皇帝来惠山下船上岸的地方.
去无锡少不了要去惠山,因为想看看“天下第二泉”,更想赶在月明之时听听阿炳的那首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这似乎成为外来无锡者行走无锡的一种定式。我未能免俗,也去了那里,见熙熙攘攘的游客甚多,想必难得寻到一番清静,于是沿惠山横街右转径直来到了“龙头河”边的老街上。比起惠山横街、惠山直街,这里显得清静多了。青砖铺就的路面湿漉漉的,缝隙间有许多青苔,这既是江南的特色也是老街年龄的显现。一块门牌上写着“下河塘街2号”。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这里不就是乾隆、康熙两位皇帝来惠山下船上岸的地方吗!河的右岸是上河塘街,左岸则是下河塘街。
这里是惠山古镇的中心地带,当年两位皇帝来惠山,就是先将御船停泊于运河的黄埠墩,然后换轻舟在烧香浜(现当地称龙头河)的御码头上岸的。河岸的护栏新旧不一,而茂密的树冠避空遮日,路上行人很少,真是城市里难得寻到的幽静清凉之地。沿河望去,不远处一座旧码头依旧安卧在河道旁,岁月流转,曾经的辉煌早已失去,但却给无锡人留下了津津乐道的话题。脚踩在青砖路上我并没在意砖是以“人”字形铺设,向导指着路面说:“这是皇道,天子行走其上,不是人上人嘛!”恍然大悟,且感觉这种心理暗示实在讨人欢喜,几百年间,皇帝没来时,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此道上过了一把“天子瘾”。
河尽头有一个石雕龙头,传说以前通惠山龙脉,是“惠山九龙十三泉”的第九个龙头,泉水至龙口吐出经年不断。也不知何年何月,龙头不再喷泉,河水也不再清涟,而略有残损的龙头依旧在那里,脸上长了些许苔藓,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沿街而行,鳞次栉比的粉墙黛瓦,让人有踏古的感觉,仿佛走进了老无锡。我想当年河的两岸一定住的是大户人家,要么是达官显贵,抑或是大商巨贾。即使到了今天,依旧可以在老院旧宅中看到许多家族祠堂,有些虽显得破败,但那高大的门厅和粗粗的梁柱彰显着家族曾经的鼎盛。
的确,下河塘街给人的映像似曾相识,沿河许多旧式居民住房,小桥流水,一派江南古镇中熟悉的景象。处在闹市之中却没有失去往昔的清雅,在经济大潮的背景下被保留住,实属不易。而邻近的惠山横街、惠山直街,令人很难找到乾隆评价的“唯惠山幽雅闲静”之感觉。据说,明清时期的这一地带并非优雅娴静,烧香浜两岸也十分热闹,原因是“惠山泥人”。达官显贵,平民百姓来惠山祈福,除了敬香拜神,还有一样必带的,那就是“泥人”。那时这里街道上的铺子最多的是泥人作坊,就连乾隆皇帝到此也没有放过,特意让艺人王春林捏泥孩儿五盘,还十分满意。惠山脚下的“泥人街”天下皆知,当时代变迁,泥人作坊退出历史舞台时,上下河塘街才算落得个清静。也许,现在的惠山横街、直街就是当年泥人街的现代版吧。
真正想看惠山泥人精华,或是了解惠山泥人的历史,还是要到下河塘街来。距街口不远处有一座保存相当完好的清代院落,原名“王恩绶祠” (也叫王武憨公祠),如今却是无锡市惠山泥人博物馆。大阿福在门口笑脸可掬地迎候着南来北往的过客,走进大门院内的碑亭上有副对联:“阿福故乡神塑绝技传天下,粱溪艺苑天工美名扬四海。”的确,只有走进这里,你才能感知惠山泥人的精美,也才能弄清楚惠山泥人的“粗货”、“细货”之分。
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不时可以看到有玉兰花、迎春花从院墙和栅栏里探出头来,它们不同程度地开放着,紫红、玉白、明黄点缀着古老的街道,此番此景,此番难得的都市幽静,不陶冶您的情操,最起码也能使您心旷神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