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为了安庆人民
2009-12-17阮星星
阮星星
不张扬不华丽,温婉平实,一如这条以“人民路”命名的街道。
清晨,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江毛水饺,呼吸着温润的气息,向最繁华的市口走去,向人流最集中的地方走去,瞧那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上三个质朴的大字“人民路”。道路两旁万贾云集,日用百货、服装鞋帽、五金电料、珠宝首饰等琳琅满目,音像店里不时飘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过往的行人都带着淡淡的微笑,夹杂着糖炒栗子的香味,让人心生欢喜。
偶尔,一座旧式的房子、一尊肃穆的雕像窜入眼帘,提示着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老安庆人常常指着某某建筑说,那里是原来的省政府,那里是原来的求是学堂——安徽的第一所高等学堂,那里是郁达夫在安庆时经常来吃饭的地方……新光电影院旁,一座高大的塑像令人肃然起敬,这是100多年前率巡警学堂学生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的徐锡麟烈士。他,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坚韧和勇气。如孙中山先生所作的挽联“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直至今日,徐锡麟依旧是安庆人的骄傲,与松柏共常青,珍藏在人们的心底。
午后,迈着散漫的步伐,约上三五好友,一同去看场电影。走到这条路的中心,你便能看见“人民剧院”的招牌,售票窗口没有大城市长龙般的队伍,几个买票的人笑盈盈地立在那,等得耐心顺意。闲谈之间,人们会告诉你这剧院可了不得,刚修建时被戏称为宜城的“人民大会堂”呢。这听上去荒唐的称呼足以道出人民剧院举足轻重的分量,大凡市内的大型文艺演出、重大会议皆在此举行,且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加盟江苏盛世横店亚细电影院线的剧院。翻开资料可知,作为市内唯一一家地处市中心的综合文化娱乐场所,人民剧院已有50多年的历史,前身是安庆人民京剧院。
想听黄梅戏,在安庆是再也容易不过的事情,华灯初上,走进一条热闹的大街小巷,就能听到民间艺人婉转悠扬的吟唱,安庆黄梅戏会馆也是上选。会馆前区公益性艺术展厅,陈列着黄梅戏艺术表演大师严凤英、王少舫、黄新德、马兰、韩再芬等人的照片及黄梅戏各个发展阶段珍贵的老照片,一一呈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一年365天,无论哪一天来,在哪一个位置,既可欣赏到名家名段,也可欣赏到新人新腔。看他们的一颦一笑,听他们婉转悠扬的演唱,《天仙配》、《夫妻看灯》、《女驸马》、《对花》,听着听着,人自觉不自觉地会夹杂了黄梅腔,周身弥漫着黄梅香。
到了女人街口,往里走上几分钟,有一处明清古建筑群,“江山如画,物我同春”的砖刻楹联映衬着“世太史第”的横额,这是一代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故居。黑白灰、清水勾缝外墙、白粉内墙、小青瓦的组合很是清新淡雅,让人愈加怀念这位慈祥善良的老人。
向前走着,胡玉美冷饮厂便是这条路的尽头了。回望这七华里的路程,遥想这条路亦有百年的历史了,虽几易名称,由“新市路”、“新宜路”改至“人民路”,但从未改变的是这条路在宜城人心中的位置——安庆第一街,它承载着昨日宜城的历史与今日宜城的生活景象。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本土的安庆人这一生都和这条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