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相关概念的综述

2009-12-17潘瑞玉

物流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概念物流

潘瑞玉

在国外,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我国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至今已30多年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物流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从各个角度探讨物流问题的文章很多。由于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的边缘学科,又是一种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新型产业,导致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向和观点。而所有专题研究的基础都是对物流相关概念的界定。因此本文对近期国内外物流相关概念进行评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促进物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1物流

物流概念的理解上,国内外物流学界普遍认为,所谓的物流活动古已有之,并非现代社会的新鲜事。但真正意义上的“物流”概念直到现代社会才出现。物流概念自诞生以来,其内涵和外延已发生了多次变化。

物流形成的原因,国际学术界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物流是因为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即起源于人们对协调经济活动中物流及其相关活动的追求。阿奇·萧(Arch Shaw)被认为是最早提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概念并进行实际探讨的学者。他在1915年出版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指出:“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个问题……流通活动中的重大失误都是因为创造需求与物流之间缺乏协调造成的。”这里,明确地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的活动和物流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物流概念是因为军事原因而产生的。1905年,物流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军事中被明确地解释。詹姆士·约翰逊(JalYles C.Johnson)和唐纳德,伍德(Donald F.Wood)认为,“物流(Logistics)一词首先用于军事”。

以上两种观点中所说的物流,其所出文献中使用的是不同的表述。“Physical Distribution of Goods”直接翻译就是“商品实物配送”,实际上指的是流通领域中的实物供应(Physical Distribution),即与创造需求不同的一类活动,创造需求的活动包括:市场营销、推销等活动,而实物供应活动指的是运输、储存、包装等活动。而“logistics”在西方最早的字典中解释为后勤,这个词本身就有“兵站”、“联合后勤补给基地、设施”的意思,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指军事后勤。

1985年,美国国家配送管理协会(NCPDM)正式更名为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rit,CLM),并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对logistics的定义为:物流是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为止的高效的移动,以及保管事项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这些活动包含顾客服务,搬运,仓库保管,仓库的选址,库存管理,订货管理,流通信息。供应,处理废品、废物,包装,退货处理,需求预测等,并且也不仅仅限定于这些内容。

20世纪60年代,PD的概念从美国引人日本,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译成“物的流通”,后来由日本著名学者平原直改为“物流”。1965年,日本政府在文件中正式采用“物流”这个术语。1981年,日本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对物流的表述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从物流的范畴来,包括:包装、装卸、保管、库存管理、流通加工、运动、配送等诸种活动。

80年代初,“物流”这个词从日本传入我国,首先在我国的物资经济领域采用。当日语中的“物流”最初仅仅作为一个新专业术语被介绍到国内的时候,人们难免会联想到汉语中存在的物流或货流等概念。90年代初,“Logistics”的概念直接从欧美传到中国。虽然,Logistics的中文翻译为后勤、后勤管理,但我们仍延用了“物流”的译法。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FF 18354-2001)对物流的解释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但许多专家对上述定义并不完全认同,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2003)认为物流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经济运作新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对全球物流资源与物流基本功能的整合,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不管这一过程在何地或哪一个主体实施,采取哪些方式来完成,过程的复杂程度如何。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讲,物流是一种先进模式,是一种先进方法,是先进生产力。

中国物资流通协会会长陆江(2001)认为:“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物流是将供应、采购、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直到消费之前各环节集成一个系统,强调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佐博士(2001)认为:“物流灵魂是客户服务。”

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何明珂教授(2001)认为:“物流首先是一个系统,光搞储存或光搞运输,都不叫物流。真正的物流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把仓储、运输及相关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

2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

现代物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整、公认的定义,《物流术语》也没有涉及。目前,国内关于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观点不尽一致。有相当一部分文献是不分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统称为物流。还有部分文献和政府的物流规划,一提及物流必以“现代”冠之,而往往并不明白“现代”的内涵。

丁俊发(2002)提出传统物流是指商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移,而现代物流是一种物流管理,他的观点在国内有相当代表性。何明珂(2001)认为现代物流的“现代”是一个时间概念,同“当代”没有差别;物流是现代或当代的事情,“传统物流”提法不成立;这会使人将“传统储运”与“传统物流”等同起来,而物流与储运是有区别的。王佐(2006)认为传统物流整合的是操作功能,而现代物流整合的是管理功能;传统物流侧重于在企业内部整合资源,而现代物流则要进行跨企业边界的资源整合;传统物流主要关注的是物料和相关服务的可得性,而现代物流却要通过众多企业的协调来优化资源配置并建立战略协作竞争体系,即供应链管理。工程院院士徐寿波(2005)提出大物流论(The Material How,MF),把物流性质划分为固有性质和非固有性质两大类,认为应按照物流非固有性质区别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宋耀文(2006)依据大物流理论,认为物流非固有性质包括物流服务、

管理、技术和经济(SMTE)四个要素,它决定物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实际运作状态,体现物流主体的意志和选择活动,决定物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并通过构建物流发展状态三维结构模型,把物流非固有性质SMTE满足传统特性(时间维,特征维,继承性和变异性)的物流状态称为传统物流;而把物流SMTE满足现代特性(时间维,特征维,先进性和适用性)的物流状态称为现代物流。李向文、王莉(2003)认为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在于:现代物流具有供应链管理理念及IT技术支持,并以此将现代物流的定义归纳为:在供应链管理理念指导下,在IT技术支持下的物流活动。3物流产业

不论在国际还是在国内,至今对于物流业或物流产业都缺乏权威和科学的界定。在英文中,与物流产业或物流行业对应的词是Logistics industry,但迄今并未见到对Logistics industry的明确定义。在由DavidLowe(2002)编纂的《运输和物流词典》中只有一个“物流供应商”(Logistios supplier)条目。就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研究的现状来看,各界对物流产业存在性以及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是没有什么争论的。对物流产业认识的主要分歧在于:物流产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进行系统量化的统计口径及指标有哪些?

2002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中没有将物流产业列入其中。大连海事大学孙光圻教授(2004)也认为物流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因为物流涵盖了多个产业,各个产业均有其自身的矛盾特殊性,使物流并不具备产业存在的基本特征(即具有共同特征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和产成品)。但王佐(2003)认为物流产业能不能算作一个独立的产业和物流产业是否得到了官方的体制性承认,是否纳入了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目录,是否纳入了国民经济的统计序列等,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并且指出物流产业已经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大体可将提供物流管理服务的企业集成看作是物流产业或物流服务业。北京科技大学物流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华认为现代物流是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之下,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从一定意义上讲,物流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功能。从一个更高层次来理解,物流应该是一种经济形态,是一个大产业。杜亮、张培林(2004)认为物流是一个由多行业组成的产业。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副所长汪鸣(2002)提出物流产业是“复合产业”的概念,认为物流产业是“专门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集成”。丁俊发(2003)也认为物流产业是物流资源产业化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或聚合型产业。物流资源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运输又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资源。这些资源产业化就形成了运输业、仓储业、装卸业、包装业、加工配送业、物流信息业等。这些物流资源也分散在多个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流通业等。把产业化的物流资源加以整合,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服务业,即物流服务业。所以物流产业是一种复合型产业,也可以叫聚合型产业。Hunt,Valley Executive Resources公司认为物流业就是“运输、物流和供应链系统服务”。这基本上是一个一体化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定位。

从国际物流统计现状来看,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英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机构普遍采用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表示物流市场规模和物流业总体水平,并根据比例预测进行未来产业规模预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第三方物流具备价值增值的能力,美国的物流统计分类中,将第三方物流作用独立的产业来统计。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12条将物流企业定义为“从事物流活动的经济组织”,无疑是要把所有的企业组织都收编到物流产业的旗帜下来物流产业的边界在无意中被无限扩大了。目前反映我国物流产业运行状况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但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

4结束语

从上面的研究回顾中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还没有建立起科学、完整、清楚的概念体系。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物流的本质,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区别以及物流是不是一个产业等都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由于各类物流的专题性研究都是从物流概念的界定和物流基本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因而物流概念的模糊导致了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物流统计的落后。由于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导致各地、各部门各企业物流统计口径不一致,使数字可信度低;同时,由于我国并未将物流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核算,因此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转量统计,缺乏反映现代物流内涵最重要的两个指标——物流总成本和物流服务水平,更没有对物流产业增加值的核算,对物流企业,在数量、业务量、指标和价值指标等方面的统计均有待开发。因而很难判断我国物流业的具体规模和需求潜力,也意味着我们看到的许多相关数据是不确切的。

二是物流发展的虚热。发展物流能提升经济运行总体的质量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因此,21世纪初开始,从政府到企业开始了物流的热潮。但建立在物流基本理念的模糊认识以及物流市场规模无法判断基础上的“物流热”必然是一场虚热,也将对我国物流资源配置产生不良的影响。

没有共同的理念就不能发展共同的事业(王佐,2003),亟待中国物流相关概念的统一。

猜你喜欢

概念物流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幾樣概念店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概念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