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董必武比长寿(上)
2009-12-16权延赤
“民以食为天”—普通大众如此,对于身处中南海的领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殊不知,他们在餐桌旁依然别有一番风采!透过著名作家权延赤的笔端,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袖们,以不同的风采走进中南海,走到会议或宴会桌旁……
(一)
1969年10月20日晨,正在广东省政府“支左”,参加“处以上某学习班”的陈良顺,接到军区司令部办公室李主任的通知:“中央来了一批老同志,由你负责接待。”
陈良顺和李主任赶往从化,立刻召集军区招待所、疗养院和温泉宾馆的全体人员开大会,要求全力以赴搞好接待。并增调两个连队来突击打扫卫生。
还没搞好,第一批老同志已经拖家带口来到了。
朱德和康克清在警卫人员照顾下走出车门,陈良顺立刻迎上去敬礼。朱德已经八十多岁,脸上生出许多老年斑。手里一支拐杖,两眼闪出温柔慈祥的光。想到他一路颠簸,肯定很疲劳,陈良顺便报告说:“总司令,房间刚收拾出来,先休息一下吧?”
“好好,麻烦你们了。”朱德说话的声音不高,甚至是轻声慢气。
他带着微笑,带着父亲一样宽厚慈祥的神情,慢慢地将手杖移到面前用双手扶住,慢慢地问:“把我们安排在哪里了?”
“一号楼。”陈良顺上前搀扶。
“空谷幽兰……”朱德在楼前止步,深情地望着那几盆兰花。这是宾馆特意为他准备的。他感激地望一眼陈良顺:“是你叫摆的?”
“早就听北京的同志讲,总司令喜欢兰花。”
朱德戴上眼镜,细细地欣赏那纤长的叶片、肥嫩的花茎和飘溢着清香的淡黄浅绿的花朵。片刻,对陈良顺点点头:“谢谢,谢谢你们。”
(二)
服务员报告,董必武到了,却不肯住一号楼。陈良顺告辞朱德,去看董必武。
见面那一刻,陈良顺简直要误会自己是贵宾了。因为董必武和他的老伴何莲芝是主动笑脸迎上来,主动握手,主动先作问候:“同志,辛苦你们了,太给你们找麻烦了。”
行李全都没有打开,董必武也不肯坐,老伴何莲芝像农村妇女一样朴素,像农村妇女一样不安地打量着偌大的书房、客厅。
“不行,房子太大,我不住。”董必武也不安地摇头,“我住不合适,麻烦你们,另换个一般房子吧……”
陈良顺明白,不能勉强老人。同有关人员略作商量,决定将董必武安排到军区招待所四号楼。
这次董必武满意了,马上开始忙乱,像行军到了宿营地忙于打开行李清点归置。
第一批到来的有十几户,分别住在军区招待所和温泉宾馆。陈良顺走马观花一样匆匆转着去看望问候一圈。
李富春同志独坐沙发,脸色阴郁,一支接一支地吸烟,齿缝间丝丝有声。
蔡畅要比李富春开朗、活跃,一边和大家招呼,一边解释:“富春同志牙不好……”
“哎呀,我们马上叫医生来看看。”陈良顺就要找医生。
蔡畅问李富春:“牙不好,治一治吧?”“不治。”李富春皱着眉头只蹦出两个字。后来的日子他也是整天整天地不说一句话,只是没完没了地吸烟。
蔡畅抱歉地对陈良顺说:“刚到,太乱,先不要叫医生了。稳定以后再说……有开水吧?搞点开水来。”
“正在烧,马上就好。”陈良顺解释了临时改变地点的经过,房子还没收拾好,首长们已经到了,请大家原谅……
(三)
刚到广州从化,朱德身体不太好,明显地表现出疲惫不堪。十天后,他才渐渐恢复过来精神。
朱德身边有两名警卫,说话都十分冲。跟工作人员说话冲,跟朱德说话更冲。八十多岁的老人,行动难免不便,他们常常表现出不耐烦,说话高门大嗓,口气带着训斥:“走呀,往这边,这边!真要命……”
听着这种训斥声,陈良顺心里很难过。特别是吃饭的时候,老人有时掉点饭粒洒点汤水,那训斥的声音便尤其刺耳:“洒,洒!把碗端稳点……”
陈良顺看不惯,说一声:“真是久病床前无孝子。”警卫听出了指责,白他一眼没敢吵。
娃娃年轻。警卫的这种态度与当时的政治气候也有直接关系。既然大字报上能写出“打倒黑司令”,娃娃们年轻还有什么不敢放肆的?
然而,朱德即便是在“烈士暮年”,依然保持着他那极端温和善良的天性。他那宽阔的胸襟和谦虚的品质,使他从来不曾与这些不懂事的警卫发生哪怕是很小的争吵。他永远像父亲待儿子一样对待这些年轻人,带着商量的口吻和声细气地同他们讲话。
人民不会忘记朱德,党和军队不会忘记朱德。每逢外出活动,比如参观,比如开会,掌声总是向着朱德拍响,群众和同志们都尊他走在最前。
这时,朱德忽然移动着手杖后退了。他站住脚,一手拄杖,一手去拉董必武,请董必武走前边。董必武也朝后退,用双手“送”朱德在前走。
这样无声地谦让一番,董老终于先开口了。
“不行啊,你是老总嘛。”
朱德下颏回缩,摇着头说:“不行啊,你是进士。”
“你是第一元帅。”
“你是一大代表。”
这时,掌声更热烈了。无奈,两位老人只好彼此相扶,时前时后地一道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