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超级市场”到“专卖店”

2009-12-16余承海程晋宽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

余承海 程晋宽

[摘要]美国高校管理模式经历了四个阶段:过渡阶段的殖民地学院管理;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的“知识工厂”式管理;20世纪的“超级市场”式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专卖店”式管理。“专卖店”式管理模式体现为三个特征:消费者成分日趋复杂;服务更加高效便捷,物美价廉;网络教育异军突起,很可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专卖店”。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虽有不足之处,但对中国的高校管理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专卖店”;美国高校;管理模式;新趋向

[中国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34-05

美国自1636年在美洲新大陆成立第一所高等学府Harvard学院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随着高校教育管理实践的变化,高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开始从‘象牙塔的管理模式,走向‘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并进一步走向‘超级市场的管理模式”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美国的高校管理开始步入“专卖店”式管理阶段。

一、美国高校管理模式的演变

至20世纪末,美国高校管理模式经历了过渡阶段的殖民地学院管理、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的“知识工厂”式管理、20世纪的“超级市场”式管理三种管理模式的演变。

1,过渡阶段的殖民地学院管理

美国殖民地学院的管理既不是“象牙塔”的管理模式,也不是“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而是处于从“象牙塔”的管理模式向“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过渡的阶段。

殖民地时期草创的学院深受当时英国大学的影响,“牛津及剑桥这两所英国最古老的大学,尤其是剑桥大学的伊曼纽尔学院,影响美新殖民地的学院最深”。但其“由校外非教育行业人士(layman)决定学校事务的组织管理方式与欧洲传统上的大学自治的模式迥然不同”。殖民地学院一改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象牙塔”模式,开始与社会发生联系,这一时期创办的九所殖民地学院几乎都将为教会培养宗教人士和为政府培养有文化的管理人员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致力于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所以,殖民地时期的学院管理仅仅保留了“象牙塔”式管理模式的些许遗风(如宗教性),失去了“象牙塔”式管理模式的诸多特性(如行会性、国际性、自治性等)。因此,殖民地时期的学院管理已大大不同于“象牙塔”式管理模式,而处于一个过渡阶段。

2,美国独立到19世纪末的“知识工厂”式管理模式

作为“知识工厂”的大学,不仅强调知识的传播,而且将知识的生产作为其重要职能,大学成为“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威廉·洪堡在19世纪初创办的柏林大学集中体现了大学的“知识工厂”倾向,塑造了大学的“知识工厂”形象。美国这一时期的“知识工厂”式管理模式又可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是美国独立到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高校初步显露“知识工厂”特征阶段。以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办为标志的州立大学的兴起,揭开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州立大学摆脱了殖民地学院以古典语言为核心的博雅教育及全部必修的课程体系,增设自然科学、现代英语及农业、商业等实用课程,开展了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大学管理也随之转变为“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只是此时的“知识工厂”管理模式还未充分显示其所有特征,处于萌芽阶段。

二是南北战争后,美国“知识工厂”管理模式全面发展并最终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研究生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动力站”。“美国于1876年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则因袭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以研究生的培养为主要任务,以知识的生产为目标,标志着其研究模式开始形成。霍普金斯大学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知识工厂”。这一阶段,“知识工厂”的管理模式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展示了这一模式的丰富特征:强调对“知识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管理,大学管理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工厂模式的,学术权力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

3,20世纪的“超级市场”式管理模式

进入20世纪,“随着大学把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大学管理也开始以服务为旨趣,以满足各种‘教育顾客的需要。因此,有人把现代大学形象地比喻为购物中心、连锁商店、超级市场”。创建于1848年的威斯康星大学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国许多大学以威斯康星大学为榜样,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服务社会生活作为其基本职能,“大学的形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不再是超凡脱俗的‘象牙塔,不再是强调科学研究的‘知识工厂,而是服务于‘教育顾客的超级市场”。大学的管理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市场”的管理模式。

二、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的产生从外部看有其特定的政治与经济社会背景,从内部看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对美国高校变革的深入考察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高等教育已经从成长型产业转变为成熟型产业。于是,公众及作为最大出资者的政府对高校的理解和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美国政府已经在财力上和政治上逐步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支持。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人21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大大缩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形势。面对变化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回应却异常迟钝。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亚瑟·莱文指出,美国各大院校除了提高学费标准、削减非重要部门的开支来应对新的困境外,一般都成立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战略规划委员会,选择重点任务,“它们不得不裁撤重叠和冗余的部门,其中既有学校的中心部门也有涉及学校竞争力的机构,这样一来就使学校自身更具专业化和独立性的特征。大学便从提供百货大楼式的全面服务,转向奉献各具专业特色的‘专卖店式的服务。人们普遍认为,现在的高等教育必须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但现实情况是学校要用更少的资源去做少而精的事”。

莱文据此进一步做出了大胆的预设,认为“这些变化很可能是长久性的。即使政府有了更充足的资金,或者高等教育再次成为优先发展的项目,这些变化也不会消失”。莱文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政府对待成熟产业的方式完全不同于成长型产业。对成熟产业,它重在规范和控制。政府经常对成熟产业的成本、效率、生产率和效能等提出各种质疑,并试图限制成熟产业的规模和资助。政府还削减了成熟产业的自主权,加强管制,并要求其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对学院和大学吹毛求疵,提出了更多以前从未提到过的问题,如高校办学成本的不断加强受到多方质疑,高等教育的学费也一再受到激烈批评,学生资助制度再次受到审查,

等等。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强,诸如“傲慢”、“自私”等词经常被议会用来形容学院与大学。而对待成长型产业的高等教育,它重在扶持,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进入21世纪,美国已经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信息经济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通过知识和信息,而不是通过曾经作为美国工业社会标志的自然资源或体力劳动来创造财富的社会。美国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以国家为中心,重视物质资本,包括种植业、制造业等。相反,信息社会是全球性的,重视知识资本和获取知识的人。信息经济社会要求劳动者拥有比工业经济社会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教育是信息经济社会的基础。在美国社会中,最好的工作越来越要求求职者拥有比以往更高的学历”。“信息社会意味着更多的高等教育、更高的学位、更多的继续教育和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市场,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其一生中能够随时接受高等教育。新的教育观念是,教育要适应工作场所的需要,而不是迎合教授群体的愿望”。

20世纪4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世纪下半叶,美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教育迈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在大学这个“超级市场”里,“大学的管理越来越复杂。无论是大学办学方式、组织结构,还是教育内容、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作为“超级市场”的大学管理面临着困境。

美国高校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要树立自己的教育品牌。在美国,一个缺乏自己教育品牌的高校毫无声誉可言,一个没有声誉的高校注定要失去其应有的市场份额。于是,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从“超级市场”转向“专卖店”。

三、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虽以办学层次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而著称,但也同样存在趋同的一面,“美国多数大学和学院的基本情况大体相似,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表现在诸如专业计划的数量、‘升级方式、研究生规模等一些方面”。

根据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最新分类,美国高校大致可分为博士学位授予大学、硕士型学院与大学、学士型学院、副学士型学院、专门重点院校及原住民学院。这些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着自己特定的目标,“在实现各自的目标时,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之间基本上没有实质性的竞争,一所社区学院不会向一所著名的文理学院挑战,一所文理学院也不会与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竞争。但是在美国,各个类型的院校都有成百上千所,它们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显然,美国高校的趋同表现在同一类型的不同高校之间,而在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不存在趋同,这一点明显有别于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均向研究型大学看齐的极端趋同发展。美国同一类型的高校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必须在成百上千的高校中间准确定位,打造自己的专卖品牌,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此来吸引需求千变万化的消费者,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总的来说,作为“专卖店”的高校管理,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第一,消费者成分日趋复杂。莱文认为,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变化可能表现在生源上。“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高校招生中增加的学生大部分都不是通过传统意义上的高考入学的。到1993年,在所有大学生中,有38%的学生的年龄在25岁以上,61%的是在职学生,56%的是女学生,42%的是非全日制学生。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本科生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即在18~22岁之间的全日制学生”。这就意味着过去那种以全日制本科生为主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过去。上大学成为大学生所参加的各种社会活动之一。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已经不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工作和家庭也许更加重要。

第二,服务更加高效便捷,物美价廉。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建立在“就近原则”之上,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公民都能跨越地域的差距而接受高等教育。如今,90%以上的人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新的消费群体想与高校建立一种不同于传统学生的新型关系,特别是那些年龄稍长的、非全日制的、在职的尤其是有孩子的学生希望和学校之间是一种消费关系,“他们希望学校离家比较近,开课时间正好符合自己的要求,学校最好能24小时提供服务”。他们希望学校建有停车场,无需排队,没有过多的限制,教师谦逊礼貌、乐于助人,且教学能力强,同时希望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物美价廉”。“现在,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如同他们作为消费者对其他消费的要求一样,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便利、服务、质量和低成本等方面”。

第三,网络教育异军突起,很可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专卖店”。新的消费群体也发现远程网络教育对自己极具吸引力,因为在家里或在办公室就能方便地接受教学服务。面对如此巨大的消费需求,当今美国的网络教育方兴未艾,不仅各大高校开始发展网络教育,如纽约大学创立了纽约大学在线有限公司,它是一个营利性的服务机构,主要产出和销售在线课程,并向顾客提供咨询服务。威斯康星大学系统与莲花公司(lotus)合作创办了教育创新中心,它向全球提供大学课程与学位教育,已经开发了565门课程。内布拉斯加大学也正在创办全球性的课程及学位教育服务供应系统。夏威夷大学运用双路视频、电缆、卫星和因特网,在全州范围提供13种学位教育项目服务。

不过介入网络教育最多的还是私营营利性部门,“一份未公开的近期研究表明,有72个私营部门的公司已经进入了远程高等教育市场。例如,迈克尔-密尔肯、洛厄尔·密尔肯和甲骨文公司(Ora—cle)的拉里·埃利森创办了一家名叫知识天地(knowledge Universe)的营利性网络大学”。琼斯教育公司最近获得了地区院校协会的认证,通过美国在线将电子合格证书与合作大学的学位教育项目结合起来,已经实现了成为世界性电子化大学的目标。由此可见,在远程教育领域,网络教育提供商采用同样的方法完全可能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从而使自己与那些著名的传统的实体学院和大学分庭抗礼。

四、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简评

“专卖店”管理模式诞生于美国从工业经济社会走向信息经济社会的时期,此时,对于作为成熟型产业的高等教育,美国政府已经在财力上和政治上大大减少了对它的支持力度。无疑,“专卖店”管理模式在顺应美国多变的社会需求中满足了教育消费者“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教育消费者“众口难调”的难题,较为成功地应对了美国高校不断变化的生源。为了回应美国各界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增长、质量降低、生产率低下、生产效果不佳的激烈批评,美国高教管理界做出调整,管理模式从“超级市场”转向“专卖店”。

但它只是美国高校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美国高教管理界在管理实践中的一项创举和可贵探索。它本身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它不能包治百

病,解决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所有问题。而且,它本身也有不足之处,比如,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大学聘用了更多的行政人员去负责招收更多的学生;招聘了更多的开发人员负责筹集更多的资金;聘用了越来越多专业的学生事务管理人员以应对学生间的矛盾与摩擦;聘用了更多的财会人员来控制开支。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这些措施只是增加了成本,而并没有带来更多的收入。大学在削减非重要部门的开支与保证教育质量的承诺方面也很不成功。相反,这些措施的实施是以牺牲教育质量来避免学校的破产,因此,保证质量的承诺只能是停留在口头上。

五、“专卖店”管理模式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尽管“专卖店”管理模式存在不足之处,但对中国的高校管理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在21世纪,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处在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中国的高校也不例外。虽然我们不能确定高等教育能否像它以往曾经做到的那样顽强地继续存在下去,但私营部门的参与无疑将使高等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现有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正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与以往相比,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从工业革命转向信息革命、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削减高等教育成本的压力、新科技的发展以及大量竞争者的涌现等。这一切使得高等教育不得不做出两种选择:改革与革命。改革意味着教育者和管理者要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时,怎样才能完成它们的历史使命。而如果教育者依旧没有任何行动的话,一场决定谁来主导高等教育的革命很快就会到来。

与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相比,中国高校的管理显得僵化有余,灵活性不足。多数中国高校的管理依然在历史的惯性推导下运作,缺少生机与活力。高等教育外在环境的变化并非只发生在美国,处于大众化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与1999年扩招前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相比,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甚至是徒劳地抗拒这种变化,更谈不上去积极应对新的现实,做出开拓性的探索。如果说,“一场决定谁来主导高等教育的革命很快就会到来”对于中国的高校来说还为时尚早的话,那么,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中国高校的管理者依然昏睡在历史的惯性之中,而没有任何行动的话,那么一场决定谁来主导高等教育的革命最终一定会到来。

(责任编辑黄建新)

猜你喜欢

美国高校专卖店管理模式
从四个维度对专卖店展开深度 全面讨论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专卖店 体系化建设
美国高校促进创新创业的实践及启示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
我国高校社会捐赠制度何以形不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