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

2009-12-16韩迎春皮艳清

大学教育科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转向思想政治教育

韩迎春 皮艳清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是从文化视野来阐释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的凸现提供了现实的社会依据。伴随这一历史嬗变,其价值偏向一方面表现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变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转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16-0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昭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型态生成和变迁的真正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现实变化的契合能力削弱,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凸现。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回应这种社会转型的客观要求,其存在的前提变了,那么其理论型态也必然发生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是指狭义文化,即指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它是与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对应的社会文化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其要义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种文化存在,文化性是其本质属性,即以文化视角来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从文化视野来阐释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属性的一个范畴。它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现象,以文化态度作为方法论,确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本性,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生产过程的传播、运行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归结为一种文化力量的理论。其目的旨在揭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应当实现的内涵拓展和建设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以人为本”新理念的人文价值目标和追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的基本内涵包括:在本体论上,确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存在和文化力量;在认识论上,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既受社会经济、政治决定,又是一种透过人的意识和情感作用进行的社会精神传播和生命意义、价值意识的精神生产过程,其认识过程是主体间的对话、理解、沟通和互动;在价值观上,视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在于人类本质和生命活动的,既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手段,又是达成对人的生命的文化自觉,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及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即要求以文化态度来实施育德活动。文化方法即民主方法、理解解释方法和意义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的,而文化是内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心灵,深入人的头脑,受众才情愿接受、认同,并顺利实现内化,最终实现行为自觉,这种教育才会有效果。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要收获这样的效果,就必须采取文化的教育方式,通过有效沟通和理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以交流、参与、对话等民主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建设人、为了人,人才能理解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最终指向人的建设尤其是人的精神世界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深入人的心灵、“向内求善”、“人脑”,才能作为一种文化积淀长久存留于人的思想中,才能更有效地向外展示自己的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是既定的,而是一种基于文化基础上的意义和价值生成。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展,其活动的自觉性越强、文化内涵越深刻,文化对人的精神引导和建构作用就越强。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特性的显露是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路径认定,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意蕴会愈益凸显出来。在文化视野中,人是核心,人更是目的。只有文化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在维系人的生命存在和优化人的生命质量上具有的人文情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研究者要实现从政治化思维方式向文化性思维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的唯政治化趋向转变为以文化样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精神成长需要、与社会文化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存在的外在联系、单纯被政治决定的地位转变到更加注重其自身相对独立性和文化发展规律上。这种文化视角的确定在于文化视野宽泛而不失深刻,理性而不脱离日用,以人为本,对受众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怀,能够包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和其功能拓展的需求。

就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而言,其观念的变革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和发展的前提,而观念变革的核心是思维方式的变革。重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思维前提,反观并解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化思维方式,是充分理解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的关键。

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复杂的国内环境,造成了对社会秩序的迫切需求,加之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化起了催生作用,这样,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成为最重要的任务,逐步形成了政治统摄经济、文化,且政治是社会生产秩序的唯一主体的格局,从而形成了“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此,毛泽东曾形象而生动地进行了概括:“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所谓政治主导型,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诸内容的相互关系中,重点突出政治教育内容,并根据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施需要来组合其他教育内容,其他教育内容始终从属和服务于政治教育内容,形成了政治教育内容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体系结构,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性。应该讲,这与当时的现实状况是契合的。传统的政治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无论对于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社会所描绘的图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成利益多元的局面;经济价值观的效率和功利原则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的作用成为主要的社会力量;在现代社会,社会领域的相对分离,政治与文化和经济的相对独立性与彼此尊重在进一步加强;我国社会转型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文化认识上也经历了由过去的纯意识形态宣传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思想的变化,认识不断与时俱进。同时,现代社会图景还表现为个体与社会一定意义上的剥离,个体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的逐渐形成和不断增强。个体主体意识的强大,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的增强,使“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政治宣传样式将越来越失去市场。“市场经济社会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社会,不仅在于它的经济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不仅在于它的政治统治方式发生了变化,更为深刻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是人与人社会结合方式的改变,是社会构成方式的改变,是改变了的经济交往方式的本质,是改变了的政治统治方式的原因。”现代社会是多元利益的栖息地,社会成员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展现出多样化和差异性。

政治与经济、文化领域的相对界分,使现代思想

政治教育的内涵、目标、任务、功能、与人的关系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前所未有的深邃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运作方式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获得,使其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为宽泛的领域。较以往不同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要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逻辑方法上适应这种变化,由狭窄的政治方法向较为宽广的文化路径转向。

“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尽管有其存在的历史正当性,但其存在和起作用的社会背景和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断改革、创新才是它唯一的出路。正如麦金太尔所说,“在这样一种环境里,规则失去了任何能确保它们权威性的地位,假如它们不能迅速取得某种新的地位,对它们的解释和辩护就都成了问题。如果一种文化的资源太贫弱以致不能把重新解释的任务承载下去,那么,为其辩护就是不可能的了”。随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有效展开,社会各学科纷纷聚焦于人自身的研究,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凸显。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由从政治型到文化型转向,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从政治型到文化型转向,意味着其价值立场与内在要素价值位序的改变。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会转型引发变革的结果,但这种变革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意义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性使其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各要素涵量及位序发生变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构成看,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种基本内容。它们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演绎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轨迹。

“政治主导型”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偏颇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混为一谈,将其意识形态化。其立场是以政治立场定性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政治为本,培养目标是“政治人”。诚然,政治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他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政治之外。但是,人的政治品质的获得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政治性是人的社会性的组成部分,以政治性淹没人的自然性和精神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载政治功能,但它却不是政治本身;它具有工具性,但不能以工具性取代价值性。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治化的思维框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和终极关怀泛政治化,则无疑是脱离实际的。并且,就政治品质与道德品质而言,也许道德品质更具有基础性。只有打好了品德基础,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

文化型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按照诸教育内容在相互关系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来建构其合理结构。这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也可得到证实。前些年,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争论中,有学者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社会近二十年来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人民内部矛盾则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在我国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尖锐地表现出来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或途径主要靠法治和德治。因此,我们应当用“思想道德教育学”或“思想教育学”来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学”称谓。这几年,学界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以及“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问题”展开争鸣,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展开多维解读。不管是“学科名称”的争论,还是“功能定位”的解读,都彰显了一个主题,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内容和政治内容外,更应该强调其道德内容。在这一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指向必然由政治世界转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尊重人的精神自由、人的心灵秩序的建设,通过塑造人的思想和精神,提高人的精神品位、思想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人成为合格的人。

另一方面,个体与社会的价值序列发生位移,即由“以社会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往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是从宏观方面来考察,即从社会层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而忽视了从微观方面来考察,即从个体层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应当具有的地位和必然具有的影响力”,这当然是没有错的。问题是,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宏观功能的同时,削弱或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近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即是佐证。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长期以来,自我主要渗透在他的社会角色中,社会对人的塑造是决定性的,个体自主性薄弱。个体与社会之间是直接的隶属关系,个体被置于社会的控制与管辖范围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维护国家权力进行,维持社会秩序,单面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承担。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个体与社会的既相互融合又互为分化;且个体进一步发育,并从社会整体中相对分离出来。这种社会背景下造成的个体与社会的相对剥离,个体权利意识的增长,客观上增强了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能力。同时,现代化过程也是社会更加趋向人性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个体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把人的建设问题、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其价值位移到个体层面,实质上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维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人的精神需要和思想接受机制,真正为人的生活构筑理想和提供意义,使“以人为本”理念得到切实贯彻,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政治诉求形成和谐关系,以成就其对社会发展责任和个体发展责任的双重担当,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当然,任何一个视角的转换都不可能单一完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然而,新的视角的介入,都可能扩大视野,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性研究表达着这种努力。

猜你喜欢

转向思想政治教育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