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何怀念路遥

2009-12-16李云雷

威海卫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伤痕路遥底层

李云雷

今年11月17日是作家路遥逝世15周年纪念日。15年来,路遥的作品一直被广泛阅读着。时过境迁,多少当年文坛的风云人物早已风光不再,但路遥却一直活在普通读者的心中。在他身上体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底层立场以及他在写作上认真、执著与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至今仍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我最早读路遥大约是在1990年。那时我还只是一个14岁的初中生,对文学毫无了解,更不知道路遥是谁。但《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主人公仍然深深地打动了我,他在饥饿中奋发求学的故事,以及他对道德纯洁性的坚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上大学以后,我才读到了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作为一个外语系的学生,路遥可以说是最早激发我对文学兴趣的作家之一。直到前年,我又一次看电影《人生》,仍然禁不住流下泪来,去年我重读了《平凡的世界》,仍然觉得这是新时期以来最好的长篇小说之一。可惜它至今在文学研究界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现代主义”风靡一时的时候,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这让路遥在世时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但在今天看来,路遥的意义恰恰在于他延续了伟大的文学传统。这一传统是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的传统,是鲁迅、茅盾、柳青的传统。这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方法,也不仅仅是“史诗”的形式,而是一种如何认识个人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世界观,是一种如何把握内容与形式、自我与他者的艺术观。从8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宣布现实主义过时了,“宏大叙事”解体了,文学死亡了,但事实证明过时的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他们的观点。90年代在文坛上就不断有“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出现,新世纪“底层文学”的兴起,更让人们看到了现实主义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时候怀念路遥,让人不禁感慨万端。

路遥的写作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中,饱含着对底层民众的深情。80年代以来,我们看到了那么多“知青小说”,不厌其烦地描写知青在农村的苦难与血泪,但有一篇表达农民的思想、情感与看法吗?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中,似乎只有路遥的《姐姐的爱情》。在这篇小说中,美丽善良的姐姐善待了遭受歧视的“走资派”的儿子,并为他献上了爱情,而这个儿子在爸爸官复原职之后,马上毫不犹豫地抛弃了“姐姐”,姐姐一生的幸福就此被毁灭了。在知青小说中她却成了被遮蔽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甚至成了90年代初类似“小芳”那样被怀旧的对象。80年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风起云涌,但他们反思的只是知识分子与老干部的伤痕,只有路遥在关注底层的伤痕、大地的伤痕。在《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是底层青年的奋斗经历与内心矛盾,路遥与他的主人公一起矛盾并痛苦着。而在今天的作品如《新结婚时代》中,即使奋斗成功的底层青年,仍然摆脱不了一条被歧视的“农村尾巴”。

在写出《人生》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路遥还能写出更好的作品,但路遥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平凡的世界》这部命运多舛的作品,至今已成为了“经典”,十几年来长销不衰,并在普通读者中口口相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现在每年有2000多部长篇小说出版,有几部能引起全国性的反响,新时期以来又有几部长篇能让人记住?只有极少的几部,而路遥与《平凡的世界》肯定是在其中的。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付出的精力与心血是惊人的,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创作的艰辛过程。有一个细节我记忆犹新,翻阅资料时,路遥的手掌被纸张磨得毛细血管都显露了出来,到最后他只能用手背翻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刻苦精神?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不断超越自我,路遥才为我们奉上了文学的经典,这是当今那些享有中产阶级生活的作家所不可能做到的。今天我们怀念路遥,不只是怀念他一个人,而是怀念他所代表的传统、立场与精神,希望这些能在今天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伤痕路遥底层
言论
农民建筑工
灯自己是伤痕 [外一首]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A hole in the board
贾平凹义助路遥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大画微博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