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分析学情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009-12-15张洁华
张洁华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了解学情;分析教材;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0(B)—0016—01
一、 深入了解学情
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学情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函数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学生的学情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情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因素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因其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基本相同,所以教学时,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己想出解题方法,教师根本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
二、客观分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领会编者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对编者意图领会得越深,越能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的过程是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楚每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例如,在教学“9+4=?”时,课本中只提供了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全景图。这幅图究竟有什么作用,教学时应如何出示,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等都是教师教学前应该搞清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全景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说给全班学生听。在学生初步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运动员喝了4盒饮料,箱子里还有9盒,请问共有多少盒饮料?”这一数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9+4=?”这个问题上。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计算方法,并在组内进行交流。学生可能想出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喝完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另外喝完的3盒,一共是13盒。教师让学生比较各种算法,选择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结合学具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最后,再利用全景图让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全景图的作用。
三、预设和生成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教师在上课前只能按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来预测课堂上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有“意外”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地收集材料,精心地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设计多个教学方案,以便面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没有对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是根据教参上的提示来进行课堂设计,为活动而活动,导致课堂活动流于形式。课程标准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把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