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留守学生构建和谐教育
2009-12-15张天瑞
张天瑞
〔关键词〕 留守学生;问题;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A)—0011—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同时,也引发了另一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留守学生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失。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如果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又没有其他办法来填补这个空缺,仅由临时监护人照顾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首先是家庭监护力量分散或监护能力欠缺,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些家庭的子女缺少约束和教育,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正,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恶习。其次是教育方法简单,临时监护人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生活和安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正常人格教育,有的甚至干脆放任不管。
2. 学校未实施特殊教育或力不从心。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一些农村学校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教师之外,英语、思想品德、美术、音乐、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悉心的关怀和照顾。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时间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3.社会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职责不明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当今社会(包括各级政府、政法机关、民政机关、社区、群众团体等等)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力度不够,而且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诸如不健康的影视、广告,不规范的电子游戏室、网吧,赌博风气盛行、混乱的校园周边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等,把一部分学生引向了不健康的道路,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职责更是不明确。
二、解决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增强学校、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责任。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学校可举办元旦晚会、体育运动会、歌咏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余生活,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班主任应做好留守学生的摸底工作,并建立好档案,将其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及时记录,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更多责任,多与留守学生交流、谈心,提高亲和力,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摒弃留守学生等于“双差生”的错误认识。加强与家长的直接联系,为教育留守学生提供方便,班主任可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家长电话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坚持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监护人)会,共同探讨教育问题。
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学校可设立“心语信箱”或“校长信箱”,为留守学生搭建起交流思想的平台,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工作,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和压力。
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庆国庆文艺汇演、普通话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或英语周、书画展、班级体育比赛等等。班级可开展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使每项活动都以留守学生为关注对象,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
聘请工作责任心强、乐于奉献的教师担任留守学生的爱心教师,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对留守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帮助留守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全面健康成长。
3. 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关爱留守学生,促进其健康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要形成关心留守学生教育的工作网络。一是以父母亲及其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依法履行法定监护人责任;二是以基层党组织和村(居)民自治组织为主体的村委会(社区)管护网络,把加强留守学生关爱教育作为基层组织维护群众利益的一项重要职责;三是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着重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抚慰、生活关心、学习辅导和对口帮助;四是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发动社会热心人士为留守学生送温暖、献爱心;五是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坚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打击侵害留守学生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为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