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
2009-12-11于俊秋
于俊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既是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在创新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其创新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策略。
关键词:少数民族 特色产业 创新 宏观环境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是在少数民族区域范围内,以独特的少数民族资源为基础,以少数民族独特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和管理组织方式为支撑,制造或提供少数民族特色产品与特色服务的部门或行业。其核心是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其形成的基础是少数民族区域内独具特色的资源,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少数民族区域所特有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和组织管理方式。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既是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成长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在创新发展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在研究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特点以及其在创新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策略。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意识、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历史、自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同时其自身的落后意识和观念也制约了其经济的快速和跨越式发展,以温饱为目标取向的自耕、自牧状态至今还在少数民族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市场经济席卷我国东、中部广大地区的同时,西部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对于经济、市场、信息、网络、科技、教育等观念依然十分淡薄。
(二)盲目发展导致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特色”丧失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部分地区的特色正在丧失。表现一是过度竞争,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二是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进而导致少数民族特色经济逐渐失去“特色”。
(三)少数民族特色产品附加值低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简单的发展特色资源经济的思维定势,将地方特色资源的低层次无序开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导致了这些地方的特色产品停留在低层次发展水平上,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地影响了该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民族特色产业缺少龙头产业和知名品牌
在现行的政绩考核体系下,不少地方在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时存在短期行为,影响了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也对地方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虽然不少特色产业不论是覆盖面,还是在产业规模上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却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致使在行业市场上丧失话语权。
(五)高素质人才匮乏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更缺乏的是知识资本以及拥有知识资本的人才。人才是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知本家”才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实现真正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支撑点。中国科学院公布的科学发展报告表明,东部地区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差距实际上是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技术差距、体制差距。很显然,知识差距和人才匮乏是制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宏观环境营造策略
为促进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中央及各级政府应从宏观上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创业精神和新企业形成的商业环境,为此,中央及当地政府部门对于特色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应给予大力扶持和积极推动。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观念
首先,要转变过去只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忽视少数民族特色产业的观念,树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同等重要的产业发展观。其次,政府今后在经济工作中,应尽快转变观念,从抓企业、抓项目的微观上升到管产业的宏观上来,从直接搞经济建设上升到制定适合实际的经济政策上来。
(二)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和区域优势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产业集群的产生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某区域并不具备某个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强行发展这种产业,失败的概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在某一个区域内,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于怎样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将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结合起来,从构建区域核心能力的高度科学的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三)推进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
1.创造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环境。一个地区制度化程度的差异会创造出不同的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制度惯例的本质是使人的行为可以预测,同时,使人预知行为的后果,从而做出各种选择,如果制度中包含了很多短期因素,就会激发出人的短期行为;反之,就会激发出长期行为。因此,创新力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制度化能力和程度的高低。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应更多致力于地方制度创新,制定产业政策,重点建设专业市场,建立信用体系,开展区域营销以及组建协会、技术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市场行为和产品质量标准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发展专业化产业区的做法,积极研究制定促进特色企业集群发展的法律法规、产权保护、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鼓励企业的区域集聚。
2.努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企业成长是产业集群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应该是一个内生成长型的产业群,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不断成长,关键要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一个区域如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可以不断的吸引外来的企业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促进本地中小企业不断地创业创新,还可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政府首先要搭建技术创新的平台,努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由政府扶持集群内的企业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也可以由某个相关的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在集群内同当地政府、企业共同组建,依托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等。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1.改善企业群的产业经营环境。重点采取措施,宣传企业集群形象,帮助集群扩大市场规模,开展各类特色商品展销活动,形成商品的产业区声誉,提高产业集群市场竞争力。
2.优化产业集群发展软硬环境。形成与国际化接轨的政策、观念,加强外向型经济的服务工作,如建立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公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环境;重点加快规范的专业园区建设,提供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快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中介机构,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传递、技术咨询、创业指导等服务。
3.完善投融资机制。政府应积极制定政策,改善投融资机制。首先,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量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其次,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设立集群的产业发展基金,由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再次,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为企业服务,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最后,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集群内的各种项目,推动各类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和投资体系。
(五)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着眼点转向全面营造以人为本的环境建设上来。首先,强化民族地区的教育,有计划培养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要抓好基础教育,重视成人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同时,综合规划、合理使用各种教育设施,并且积极发展各类非正规教育,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其次,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亟需的人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各方面的条件较差,引进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来真正的吸引人才,使其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尽可能和国际接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流失的情况下,更应该采取特殊的政策。另外,对于企业所需的人才,可通过灵活的治理结构,允许优秀人才持股,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防止优秀人才流失。
(六)发挥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行业协会是集群内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桥梁,产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对实现集群内企业与政府的高效沟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内外企业价值链连接的纽带,向集群外的企业介绍集群内企业现有状况、集群内企业的优势资源、集群的软硬环境以及集群内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行业协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资源共享,其如同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表现为行业协会为其内部的企业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则、信息沟通机制、项目研发机制,为集群内的企业产品提供共享的营销资源。
参考文献:
1.欧阳慧.我国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策略.中国发展观察,2007(7)
2.成焕志.关于发展江西特色产业集群的探讨.科技广场,2007(4)
3.谢宝剑,王志凌.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开发研究,2006(4)
4.陈四辉,梁少华.地方特色产业内涵解析.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5.陈炳灿,陈梅.对“入世”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