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维模式六阶段
2009-12-11钟杰
钟 杰
有两个小故事一直令我心痛。
一次,我在某班上课,一同学不听课(这是他的特色,不论是谁的课,他都不听)。我明示暗示了好几次,他仍然不听。于是,我禁不住发了句感慨:“知道吗?每次看到你不听课,我的心就发痛。”那个孩子既没反驳,也没调整自己的听课状态,但是看得出来,他满眼的迷茫。
下课后,那个孩子一脸不解地过来问我:“老师,我不听课跟你心痛有什么关系呢?你只要上了课,你的责任尽到了,我听不听课与你有什么关系呢?我没学到知识是我的事情,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要认为这是孩子在向我挑衅那就错了,因为从那个孩子的言语和眼神,我分明看出了他的不理解。
我叹了口气,说:“你到外面惹事了,你的父母会不会着急?”孩子点头。我笑着说:“那不就对了,父母着急是因为父母爱你,担心你惹麻烦,害怕你学坏。而老师看到你不听课,同样着急,那是因为老师也爱你,这里面有一份责任。”孩子似懂非懂地哦了一声,走了。
还有一次,我到隔壁二班监考。去得早了一点,于是我就坐在座位上等铃声响。这个时候,围绕我耳边的全是哄闹声。劳累了一天,晚上还要监考两个小时,加上孩子们吵吵嚷嚷,我心里不胜其烦。于是,我带着倦意说:“某某,不要吵了,这种吵闹声让我很痛苦。”但吵闹声并没有停止,反而有了更大的笑声。笑声结束后,便有孩子不可理喻地反问:“会痛苦?我们吵闹你会痛苦?”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这会痛苦吗?我们习惯了,这是热闹。”
我身为师长,就坐在他们的旁边,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情况让我不舒服,可是,得不到理解,也得不到同情,更得不到呵护。这究竟是为什么了?
还有不少的孩子,你老师春风化雨,他却暴风骤雨;你老师暴风骤雨,他却无风无雨。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现实会有这么多让人气馁的现象呢?为什么经过精心设计的专业化的手段,反而不如那些简单粗暴的手段有效呢?想了很久,我认为还是缺乏专业手段造成的恶果。
想一想,孩子一直生活在指责和不信任中,他会爱护和信任别人吗?还有,孩子的生命从来没有得到过呵护与滋润,他怎么懂得去呵护别人的生命呢?他学会的只是看笑话而已。而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从来没有教会孩子如何思考,也就是说,孩子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错误。正是错误的思维模式才导致了错误的行为。
尤其是读到《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思维模式六阶段,我受到很大启发。原来,很多的问题,并非是孩子挖空心思做出来的,而是他们本来就是在错误的思维模式指导下生活与学习。
于是,利用一节课,我给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思维模式六阶段: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得到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原则并奉行不悖。没想到孩子们反应非常热烈,纷纷对照自己处在哪一个阶段。有不少学生向我借阅,甚至还有学生问我是在哪里买的,说要去买一本来读。一番议论之后,小坤同学承认自己还处在六阶段之外——零阶段,因为他特别喜欢在威胁和粗暴的手段下完成自己的任务。
我不知道这样做的效果有多大,但我一定要尝试。孩子们的思维模式错了,我们再辛苦再努力也是白搭。所以,先逐步改变孩子的思维模式,最终达到思维模式的第六阶段。我有理由相信,如果孩子们的思维到了那个阶段,就可以自我教育了。
(作者单位:四川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