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读书时光

2009-12-11唐泽霞

师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书籍英语老师

唐泽霞

教师阅读是一个从浪漫到精确再到综合的发展过程。回顾我童年时期的阅读,由于书籍的极度缺乏,那时根本谈不上阅读,仅仅只是因为对于少得可怜的书籍的接触,幼小的我初尝了阅读的趣味,有过沉浸在文字所编织的虚拟世界的快意体验。浪漫阶段的阅读是从师范时期才真正开始,但极为短暂。那时对于《平凡的世界》《简爱》等书籍的偏爱,一定程度上使之成为了我的根本书籍,奠定并强化了我的精神气质——敏感、自卑、自尊、自强。

参加工作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的阅读都处在自发状态。碰上了就读,没碰上也没觉得有多少遗憾。在这种状况下,根本就谈不上阅读。即使读,也都是为了拿文凭而读。我那时参加了全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自学考试,通过约六年的努力,拿到了大学专科、本科文凭,还获得了学士学位。为文凭而读,也并非一无是处。现在回顾那段读书时光,虽说本质上是功利,但也算纯粹,一种基于上进的纯粹。

漫长的自学考试,磨砺了我的意志,锻炼了我的自学能力,但为60分而读的心理,终不是真正读书的心态,且不求甚解但求通过的即学即用与投机心理,最终会败坏读书的口味。

真正意识到自己阅读的贫乏应源于教育硕士的学习。那时我正处在职业生活的深度倦怠期,我不断思考自己应何去何从,一边考着各种各样的证件,一边参加各级公务员考试,甚至报考研究生。经历了大约一两年时间的折腾,我抱着好玩的心态参加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入学考试,结果很轻松地考取了。教育硕士的学习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浅陋。

那个时候我开始比较频繁地买书,买老师推荐的书,多为教育书籍。一方面是为了论文写作,讲究现学现用;一方面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让自己能从理论的层面面对现实中种种教育问题。教育硕士毕业后,我仍然延续着买书和读书的习惯,我感觉到这时的阅读不再是消遣,而成为一种需要。

那段时间我疯狂地读一些教育随笔,比如刘铁芳老师的《守望教育》、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张文质老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这些教育随笔给我的触动很大,特别是刘老师的《守望教育》,后来刘老师的每一本书我都有收藏,并细细读过。而教育理论书籍我则读得较少,为了做论文,读过陈向明老师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仅仅是读过而已,绝对谈不上以研究的姿态去读。还读过一些名师的书,比如薛瑞萍。现在细细想来,虽然那段时间的阅读是积极主动的、自为的,但除了做论文,仍然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只知道自己不足,只知道自己需要,但究竟需要什么,要补什么,我内心是没有多少底的。我只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面前,作为小学教师,环境的局限容易使自己变得偏执和狭隘,我需要在阅读中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一些,眼界宽广一些。在享受他人思考成果的同时,感受他者的思想和智慧,以给自己精神上的引领和激励。

那时我还频繁上网。我建立了个人的教育博客,从新思考成长博客,到1+1家庭教育网到新浪博客,我一直坚持记录自己的所思所行。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享受着网络交流的乐趣的同时,我努力使阅读和思考成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成为自我教育实践的理论来源。

随着阅读的慢慢展开,我逐渐沉醉于这些专家学者们对于教育的沉醉,感动于他们对于教育的感动,更惶惑于自己的后知后觉。网络的涉足更加让我感到一种紧迫感。在建立个人教育博客后,随着网络交流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我更加感到自己落下的功课太多太多。

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本该由青少年时期打下的阅读基础对于我来说简直是一片荒芜,过去的已经无法追回,目前之计,只有尽快补课。于是,我全方位开始自己的阅读“启蒙”: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教育书籍的阅读与文、史、哲类的书籍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我的阅读视野逐渐有所扩大——教育书籍方面,从国内名家转向国外的一些教育名著,印象深刻的是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还有卢梭的《爱弥尔》。另外还读了一些哲学启蒙书籍,如叶秀山、刘小枫、周国平等人的书。还看了一遍柏拉图的《理想国》,一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读得有些艰涩,颇感新鲜与意味深长,不过也是浮光掠影。这段时间还涉足了一些西方小说,主要是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看完后一度迷恋陀氏,还找寻了国内国外相关的陀氏评注来结合着读,但终因陀氏的思想气质太沉郁,恐自己内心不够强大而作罢。印象深刻的小说还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因其悲剧的主题而迷上了希腊悲剧,看了罗念生编译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悲剧选,一大厚本,觉得颇有意思,不过也是囫囵吞枣,并没有深入研究。读大部头之余还读了很多闲散的书籍,多是教育之外的,譬如身心灵方面的书籍,如克里希那穆提的相关书籍。心理学方面印象深刻的是罗杰斯的《人格形成论》,以及派克·斯考特,但对于后者,《少有人走的路》却没有之前看过的他的《邪恶人性》印象深刻。

拿到教育硕士学位后,我为自己重新规划了新的发展方向——考博,将来做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一心一意准备朝新的目标努力,然而,考博之路,远远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犹豫、徘徊,和一连串的打击、失望、无奈之后,我只得痛苦地宣告暂时放弃。

回首这3年来的阅读,从一般的教育理论书籍到一些名家的教育随笔,从以前从未涉足的哲学启蒙书籍到某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补课式的阅读,还有一些随性随意性的“偶遇式”阅读,和一些探究身心灵的“心灵鸡汤”式的阅读,拉拉杂杂,不一而足。阅读的乐趣总是在的,可是,由于自己对于阅读的目的并没有清醒充分的认识(即到底是为了考博而读,还是为了提高自己专业发展水平而读,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的读书目标始终游移不定。或者说自己从内心里希望能够进行主题聚焦式的集中性、精细性阅读,却因对自己认识不足,而导致外在的目标无法与自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又或者说,当对自己的认识模糊不清时,便容易受外在的因素而左右,这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对他人的过度崇拜而树立起来的外在的威权,以及对自我的忽视,还比如流俗与偏见的影响等。我终于发现,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还是通过一本本书籍,通过书籍与生命的相互映照而认识自我、找寻自我的过程。

回到原点,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古老的问题:自我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不得不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爱教育,是否真爱教师这门职业?你内心涌动的理想主义激情之火是否还在?如果回答皆是肯定,那么就不应该轻易地被现实所击倒!

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行事的思维方式。我是不是一个信念不坚,遇到困难就转弯的人?回首来时路,参加工作的头两年,由于身体原因而不满学校工作安排,我自愿调入另一所相对偏远的学校,虽然担任行政,但一切从零开始,而且行政工作对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并无多少实质帮助。担任行政工作8年后,由于一心想回到纯粹的教师专业位置,适逢领导更换,我一时冲动,竟主动辞掉职务,调往一所平台极低的学校任教英语。然而教英语也并非全心投入,我甚至是为了不当班主任而教英语(当班主任我便没有时间读书),对英语谈不上热爱,原来自学考试时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的东西也所剩无几。我一度在教英语与教语文之间犹豫徘徊,似乎选择教英语是迫于现实的无奈。试想,一个不热爱自己所教学科的老师,如何能够让学生热爱本学科的学习?拿到学位后,我又一心想考博。那几年里,我一边教学,带着不满现今英语教育的不良情绪,批判多于建设;一边准备自己的考试,奔波在无限向往的大学校园与自己学校的小小一隅之间;一边在日渐变态的应试教育压榨中痛苦地戴着镣铐跳舞,受尽内心的挣扎与折磨,身体垮了,意志却摧不垮,总觉得希望就在前方。没想到,到头来却终究两头空,专业发展无进展,学业无所成。打击是巨大的。但不管怎样,我依然没有停止前行的脚步。

在阅读“新教育综合课程之阅读地图”的授课记录中,我注意到魏智渊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专业阅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使所有教师都千人一面,恰恰是在理想阅读地图的烛照之下,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己,生命潜力得到尽可能的发挥。”回到之前的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自己?结合自己的职业处境,我想,这些看似宏大的形而上的问题其实完全可以融入职业生活中的一部分,化为具体而细微的自问:我将怎样增加学科的本体知识、增强自身对于英语学科的理解,从而精进自己的教学?我将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致力于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从而真正彰显自身?

如此,由阅读入手,我打算从两大方面来实现我的阅读计划。一是本体性知识的阅读,我将重拾原来英语自学考试的相关书籍,努力从听、说、读、写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技能。同时,更多地关注英语语言、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为自己的教学汲取尽可能多的智力支持与理论基础。二是沿袭以往的兴趣习惯,依然不放松专业性与人文类书籍的阅读,这一方面需要改进的是自己的阅读方法与习惯,以前多为感性式阅读,所作的读书笔记也多为感悟式的,现在必须要求自己以知性阅读的方式,去努力穿越一本本根本书籍。

还有一个涉及到阅读方法与习惯的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思维方式的散漫、随意与三心二意。虽说近几年来,读书不谓不刻苦,但多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缺乏集中性阅读,就是一本书的阅读,也是囫囵吞枣,对阅读快感的追求盖过了知性的咀嚼式的阅读。在无以计数的好书面前,我总像那个掰玉米的贪心的猴子,不断丢,不断拣,最终抓在手里的却所剩无几。反观自照,不是没有过知性阅读的体验,却极为短暂。在懒惰和不坚定的意志面前,诱惑与怀疑总会不时侵入,让知性阅读成为奢望。我想起干国祥老师曾经告诫过的——

但是,我想提醒您,这条路走起来并不容易——

您可能会发现时间不够用,每天疲于应付教育教学工作,难得深入地沉潜于一本书之中;您可能会发现要读懂一本书突然变得困难,就像要攀登一座座山峰,让人沮丧;您甚至可能会陷入迷茫、逃避以及自我辩护之中,感觉到越来越难以坚持……

从某种意义上,这些都是“必要的困难”,我们必须穿越这样的困难,才能真正地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知性阅读方式,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将有可能逐渐形成一种卓越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将逼迫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时间安排。

是的,穿越,困难需要穿越,阅读需要穿越,生命中那些难以突破的“坎”需要穿越,在挑战与穿越之间,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期待穿越这个山头,在另一个转折点重新出发。

责任编辑 赵霭雯

猜你喜欢

书籍英语老师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妙趣横生的伦敦书籍长椅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书籍与少年
老师,节日快乐!
读英语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