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中小学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
2009-12-11袁凤霞山林
袁凤霞 山 林
摘 要:新时期学校管理观念需要转变。学校不同于其他单位,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所以其管理更要以人为本。本文从“校本、师本、人本及创建和谐校园”方面谈了一点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各位老师。
关键词:中小学学校 管理观念 转变
当前,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在改革中建立起的各种体制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改革措施还不配套,有些还处在探索和磨合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加以解决。
随着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的发展,学校所承担的内部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重,学校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复杂,学校管理面对的问题几乎是全方位的。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使新课程改革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并且使学校管理活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教育平台的作用,学校管理者就必须转变并扬弃已经过时的学校管理观念。
学校管理观念是管理者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由一系列具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判断和命题所构成的观念群。为此,我们在倡导构建新型学校管理模式的时候,必须以与这种学校管理模式对应的管理观念的形成为前提。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观念落后于管理模式的发展,就会使新型管理模式中的管理活动丧失固有的优越性,而发生实施过程中的观念与行动的分离,从而导致教育改革在实践环节上难以获得卓越的成效。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财、物、事、时间和信息。但是,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活动(行为)中,管理的重心是学校的财务、设备、仪器和教学材料等方面的合理配置,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果。在上述管理观念的支配下,学校管理者在开展管理活动的时候,经常把学校中的广大教职员工视为事件或物的依附者,把强力控制与约束认为是维持正常教育秩序的有效手段。在这里,学校管理在实质上被等同于“控制”,即通过控制教职员工的行为,以便使其完全按照管理层的意志去完成工作。其结果是广大教职工的主体性丧失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没有了,本来属于教师的对事业的爱心和责任感也无法形成。从而使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属性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了,教学活动发生了异化。
中小学校长要学会领导,善于领导,并加强领导意识的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事关系。在学校中,机构与机构之间,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好协调工作,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与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与人之间,通力合作;事与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一、树立校本管理的理念
校本管理就是主张教育活动校本化,以学校本身的特性和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管理工作,以达到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首先,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主,既要按照国家统一颁布的主要课程、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排好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周活动表,更要让校长、教导主任以大量的时间和主要精力抓好教学工作。其次,学校管理者应该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再次,要依靠教师。实行校本管理,既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此作为贯彻和落实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又要将教学及管理视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将其作为学生社会化和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基础。同时,要将教学管理置于学校各项管理的中心地位,建立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观念
教师队伍结构,即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它是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校管理的关键。
学校管理工作的效果依赖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必须有较高的素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强化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只有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学校管理工作的“合力”,营造出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发展的环境;要提高广大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观念的强化,必要的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的武装,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的掌握等,以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学校管理者应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价值激励取向,鼓励教师参与校务管理与决策,确立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师自觉地将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及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转化为其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树立“参与+规范”式的人本管理观念
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使得个体充分施展才能,通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中小学作为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核心理念。
按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先“理”后“管”,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管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选择、运用要讲辩证法,要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如以人为本的“参与+规范”的策略。“参与+规范”式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用管理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用规范来保证学校工作的高效有序运行。
四、树立创建和谐校园的管理观念
要重视校园“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学校是儿童、青少年良好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有学者研究表明:“儿童的价值观将会被他们的人际关系、态度、教学风格方面的榜样所作用。”把德育蕴含在任课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丰富多样的学校活动、催人奋进的校风、学风之中,其效果远远优于直接灌输的德育方式。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富有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教于乐、寓道德教育于生活之中,不仅提高了儿童的参与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熏陶,而且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形成团结、协调的人际关系,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凝聚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给学校管理的创新既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使传统的学校管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学校管理中会更多地应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还会涌现出一些新概念、新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萧宗六.学校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陈颜.非理性管理.现代学校管理的新趋向[J].教学与管理.2006.(2)
作者单位:西藏林芝地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