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偏好与框架效应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2009-12-11陈世平张艳
陈世平 张 艳
摘要在应用Hsee等设计的风险偏好水平问卷对46名大学生进行分组的基础上,通过设计职业决策情境,探究了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与其风险偏好、职业方案以及方案的框架性倾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风险偏好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低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尤其对冒险职业方案的选择中,上述趋势最为明显;(2)框架效应存在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采用积极口吻表述的职业方案;(3)大学生对冒险、折中、保守三种方案的职业选择倾向有显著地逐渐增大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风险偏好,框架效应。
分类号B849
1问题提出
Arthur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个体的生涯规划开始变得更加动态化,个体在不同组织之间的职业流动也更加频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愈加频繁的职业流动过程中,个体随时都有可能面临职业的选择并做出决策。因而了解大学生个体在职业决策情境中的心理变化和决策行为就变得尤为必要。
在风险决策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众多因素会对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影响。众多研究表明,风险偏好水平会对个体的风险决策行为产生影响。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风险偏好水平是否对职业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另外,影响个体做出决策的因素除了考虑风险偏好以外,框架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Kahne,mail与Tversky提出的框架效应是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重要规律H。面对职业决策的情境,大学生在职业决策时会不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呢?在职业决策情境中,个体要对不同的职业进行选择取舍,那么怎样的职业方案最受大学生的欢迎?
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与其风险偏好、职业决策方案以及方案的框架性倾向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随机选取天津两所大学三、四年级学生110人。经过风险偏好问卷的测验后,剔出无效被试27人。按照有关实验要求从有效被试中甄选出参加正式实验的被试46人,其平均年龄及标准差分别为21.06(0.83)岁。
2.2研究工具
2.2.1风险偏好水平问卷
采用Hsee等设计的风险偏好水平问卷及其计算风险偏好指数的方法,采用个别施测。RPI值在1-8之间变化,RPI值越大表明越喜好冒险。在得益条件下。若被试在7种情景中都选择肯定方案,其RPI记为1;若只在情景1中选择风险方案,在其它情景中选择肯定方案,其RPI记为2;依此类推,若在7个情景中都选择风险方案,则RPI记为8。如果被试的反应不合逻辑(比如,在情景2中选择肯定方案。而在情景3中选择冒险方案),该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在损失条件下RPI用相似的方法计算。若被试在7个情景中都选择肯定方案,其RPI记为1;若被试仅仅在情景7中选择风险方案而在其它情景中选择肯定损失方案,就将其RPI记为2,依此类推。若被试在所有情景中都选择风险方案,RPI值记为8。最后将被试得益情景的RPI与损失情景的RPI相加,得到被试总的RPI值。作为衡量被试风险偏好水平的指标。问卷重测信度r=0.91,内容效度采用专家评定的方法M=4.02(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
2.2.2职业方案排序及选择问卷
均采用个别施测的方法。本问卷分为两部分:对未来理想职业具备的条件、个人职业素质这两项进行排序构成职业方案;对职业方案进行选择。
2.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与测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2(风险偏好水平:高、低)×2(框架效应:积极描述、消极描述)×3(职业方案:冒险、折中、保守)的设计。其中风险偏好水平为组间因素、框架效应与职业方案为组内因素。
自变量为风险偏好水平、框架效应、职业方案:因变量为职业选择倾向,其操作方法借鉴了杨治良(2004)在“局中人和局外人的决策差异研究”中采用的行为差别法(6ehavioral aifferential),其结果选项这样一来便能够获得连续型数据。
通过前期对天津两所大学215名大三、大四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看重的未来职业方案所应具备的条件排在前三位的是:符合自己的兴趣(78.31%)、单位人际关系和谐(75.66%)、收入高(74.07%);大学生自觉求职成功所最应具备的职业索质排在前三位的是:人际交往能力(97.35%)、专业技能与特长(89.95%)、语言表达能力(86.24%)。据此来设计职业方案,实验中职业方案的操作分为三个水平:①冒险方案:职业高满足度、素质低符合度;②折中方案:职业中满足度、素质中符合度;③保守方案:职业低满足度、素质高符合度。
2.4研究过程
被试甄选。对于高、低风险偏好水平组的划分上,剔出无效数据后在预测的基础上,根据测量后个人得分可能范围的最高限与最低限27%前后分组的统计原则先确定初选被试群,然后根据两类被试组的描述统计特征的得分再进行t检验,在确保两组被试描述统计特征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t=10.32,p<0.05)的前提下完成高、低风险偏好水平组这个自变量的操纵,最后得到46名参加实验的被试。
实验过程。共包括四个部分,具体如下:
第一步,让被试填写背景资料。背景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学校、所学专业等。
第二步,让被试根据自己对职业的要求对提供的三个未来理想职业条件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可以认为被试排在第l位的,对被试来说在选择职业时是最为重视的条件;而排在第2位的则是中等的、较为重视的条件:排第3位的则是被试不太看重的条件。
第三步,让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提供的三个职业素质按照自身擅长程度进行排序。这样可以认为被试排在第1位的,对被试来说是最为擅长的职业素质;而排在第2位的则是中等的、较为擅长的职业素质:排第3位的是对被试不太擅长的职业素质。
第四步,根据个人对职业素质的符合程度和用人单位对职业条件的满足程度(即人——职匹配程度),以及求职失败/成功的概率水平,让被试在设计的职业方案下选择职业(选择项为11点量表),进而考察被试职业选择倾向。
由于在正态分布下经常用高低27%作为区分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分界点,所以选择27%、50%和73%来作为求职失败的概率值是比较合理的。
3结果
不同风险偏好水平的大学生其职业选择倾向存在明显的不同,风险偏好水平低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为57.46%,风险偏好水平高的大学生其职业选择倾向为68.48%,风险偏好水平高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风险偏好水平低的大学生。大学生对三种不同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存在明显不同,在冒险、折中、保守三个职业方案中,其职业选择倾向都存在明显的逐渐增大的
趋势。在不同描述形式的框架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存在明显不同,在大学生在积极描述下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在消极描述下。
以职业选择倾向为因变量。风险偏好、框架效应和职业方案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
风险偏好(F(264)=19.53,p<0.05)、框架效应(F(1,264)=9.14,p<0.05)、职业方案(F(2.264)=53.99,p<0.05)的主效应显著;风险偏好与职业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z)=7.80,p<0.05);但是,框架效应与风险偏好之间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FU,264)=0.03,p>0.05);框架效应与职业方案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2,264)=1.04,p>0.05);风险偏好、框架效应、职业方案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2,264)=0.23,p>0.05)。由于风险偏好与职业方案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再对其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在冒险方案下,不同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其职业选择倾向存在显著差异(p<0.05)。
此外,风险偏好与职业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冒险方案下风险偏好水平高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风险偏好水平低的大学生。在积极描述中,风险偏好水平高、低组的大学生其对冒险方案的职业选择倾向分别为64.78%、38.26%;在消极描述中,风险偏好水平高、低组的大学生其对冒险方案的职业选择倾向分别为51.73%、29.13%。
4讨论
4.1职业方案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职业方案在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发生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有显著的影响。被试大学生不论风险偏好水平的高低还是在何种描述框架下,在冒险、折中、保守三个方案中的选择倾向存在明显的逐渐增大的趋势。大学生最终还是更倾向于选择求职失败率低、自身职业才能对口同时工作待遇尚可接受的职业。并不是强烈的追求那些工作待遇十分优厚,但可能由于自身能力不足而无法胜任的职业。
上述情况可能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加之社会上对“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思想的大力宣传,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更加务实不再执着地追求那些待遇优厚而自己有可能不太胜任的求职失败率较高工作。因此他们对冒险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是最低的。现在,更多的大学生是先找到一份待遇合理又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借此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使自己更快的进入角色,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待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再寻求新的发展。保守的职业方案虽然不能提供给大学生最优厚的工作待遇,但能够使其专长得到充分发挥,使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最有把握求职成功。基于上述情况,保守方案无疑是最佳选择,所以大学生对该方案的选择倾向也是最高的。折中职业方案是在冒险和保守方案之间的妥协,大学生对其选择倾向也处于居中位置。
4.2风险偏好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产生影响,风险偏好水平高的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风险偏好水平低的大学生。此外,风险偏好与职业决策方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冒险方案中,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的选择倾向明显高于低风险偏好的大学生。
上述情况的出现很容易理解也符合人们的一贯设想。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的决策者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一般采用风险偏好来说明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风险偏好高的个体由于其风险规避意识较弱,他们更加倾向于冒险,更加喜欢从事具有高风险的职业;风险偏好低的个体其风险规避意识较强,他们更加倾向于保守,对职业方案的选择也更加谨慎。
4.3框架效应对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职业决策情境中出现了框架效应。不论是何种职业方案,也不论被试大学生风险偏好水平高低与否,他们在积极框架下的职业选择倾向要明显高于在消极框架下的选择倾向。也就是说,当大学生面对职业方案做出选择时,他们更愿意选择采用积极口吻并突出个人获益和方案优点的职业,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相契合。该结果可以从动机理论和自我框架两方面得到解释。
动机理论将框架效应解释为愉悦压力的结果,例如:个体的恐惧和希望,该理论认为决策者更多的注意不愉快的情绪。这与Kahneman与Tverskv提出的展望理论中“损失引起的情绪要比等量的收益引起的情绪更为强烈”的假设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决策者对亏损的感受要比获利的感受更加强烈;比如,丢失1000元所带来的懊恼比发1000元奖金带来的高兴更强烈。在本研究中,当面对由消极描述所营造的冒险、亏损的情境时,大学生的感受相较于积极描述所营造的获利情境可能更加强烈,他们可能更加害怕失败,所以在面对消极描述的职业方案时在选择倾向上会更加谨慎、选择倾向较低,由此框架效应对职业决策的影响作用就会显现出来。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与自我框架有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可能不存在已经表述好的方案供决策者评价和选择。自我编辑、加工和表述信息往往是决策的第一步。另外,在获取决策信息的过程中,人们还可能重新表述已编辑过的决策信息,形成自我框架。自我框架不仅是认知表征,同时还负载了决策者对情境的情绪反应和心理调节。有研究显示,自我框架情绪语气越积极,所描述的方案越有可能获选。这是因为,采用积极的语气描述方案可以凸显与该方案相关的积极结果或者与该结果相关的概率,这将导致决策者有更强的冒险精神;将情境或者模糊信息解释得相对积极可以让人们更愿意采取措施去接近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放弃。在本研究中,大学生在面对研究材料之前可能已经对职业方案进行了自我编辑、加工和表述并在阅读研究材料的过程中进行重新编辑进而形成自我框架。由于受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大学生更希望看到职业方案中积极的一面,更愿意采用积极的情绪语气进行表述,而此时实验材料中采用积极描述形式的职业方案与大学生的自我框架相吻合,对职业方案的积极描述增加了该方案的吸引力,吸引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积极描述下的职业方案。
5结论
(1)职业方案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影响,面对冒险、折中、保守三种方案,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有显著地逐渐增大的趋势。(2)风险偏好水平对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产生影响。风险偏好水平高的大学生其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风险偏好水平低的大学生。(3)在冒险职业方案中,高风险偏好的大学生其对职业方案的选择倾向明显高于低风险偏好的大学生。(4)框架效应存在于大学生职业决策情境中。在积极框架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明显高于在消极框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