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2009-12-11喻国建
喻国建
当前,学科整合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由于学科整合是基于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使得在新课程改革中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成为一种必然,一种趋势。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
1用于建设教学资源数据库,扩大师生的知识视野。在学科整合中,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体系、学科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结合,为学科课程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提供平台。例如,应用信息教育技术为各个学科课程的更新建设网络化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背景知识,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信息技术工具和环境。现行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教材文字少、知识点多。教师如何让学生理解、接受教材上的全部知识点,是一门大学问。教师要在课前备课中,吃透教材,收集积累大量的课堂教学辅助知识和相关信息。而信息技术在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方面可大显身手,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2促进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联合体。课堂教学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往往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敬畏生命》一课,写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见到树不断飘送白色纤维——种子的情景,及由此感悟到的生命来之不易和为了延续生命所做出的无私奉献。为了让十二三岁的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体会“敬畏生命”的含义,许多语文教师煞费脑筋。我区的一位语文教师的做法很有启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他采用了生物学科、思想品德学科、历史学科的典故等有关生命的知识进行了多学科的整合教学,并用信息技术制作了一个以“敬畏生命”为主题的个人网站,引导学生进入网站学习,结果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效果良好,达到了教学目的。
3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播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价值取向教育。运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建立个人教学主页或网站,能有效地促进师生课中和课后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利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传播为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知识传播的途径、方式、实效来看,由于信息技术有高效率、高效能的特点,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科课程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但是在课程改革中,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媒介功能,而且是要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改变,实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全方位的现代化。所以,在学科整合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深层次的,意义是深远的。
1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科教师的成长。新课程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筛选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质。教师要不断了解和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将信息网络上的新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并正确地指导学生检索信息,获取知识。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客观需要,会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一种内在推动力。
2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一是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二是信息技术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三是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整合中有力地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一是促进了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二是促进了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的普及。所谓互动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最大效益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包括如下几种:网络化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以及以使用应用软件为主,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模式等。
我们要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就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在学科整合中的地位与作用,使教师具备二者有机整合的意识与知识素养。唯有如此,信息技术运用于学科整合的效益最大化才能得以实现,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