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的价值在哪里
2009-12-10王哲
王 哲
培训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就是培训的目是什么?当你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你就不会在培训预算上绕圈圈,为哪些人参加培训打转转,更多的应该去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培训达成什么目标,以及怎样把培训成果转化和延续下去。
在多年的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培训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改变观念。实际上也是通过培训影响其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如果思维方式不改变,给其方法也是没有用的。所以说,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是用自己的思维来领导团队,而不是方法。二是达成共识。企业内任何新管理方式的推行都是一种变革,包括企业合并或转型、内部组织调整、新文化理念的统一和传播、经营管理机制的变化、应对变化与挑战、面对危机与重整、经营目标的推动、团队精神的塑造等,这些都需要特殊设计的培训平台达成有效的沟通和共识。没有共识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混乱的没有战斗力的团队。三是创造绩效和价值,实际也是培训的终极目标。如果能认识到这几点,就不会把培训看成是单纯的费用支出,而是为达成目标必须的投入。
所以,在考虑培训目的时要清楚企业处在哪个阶段,竞争环境怎样,人员素质结构和管理基础状况如何,以及将要达成的目标等。用系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做选择,就会少些困惑和烦恼。
兔子咋能学会游泳
兔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多学点技能,以便应对未来的竞争。于是就让小兔子向鱼拜师学游泳,学了好长时间才算会游,但小兔子发现怎么学也不能像鱼游得那么快。尽管这是个寓言故事,其实培训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职业方向,如果你选拔并使用了不适合的人做了他不适合的工作,还想通过培训去提高技能进而提升业绩,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韦尔奇曾说过:管理者的任务不是让那些不优秀的人变得比较优秀,而是让比较优秀的人变得更加优秀。也就是说,培训要想创造绩效,不是对那些不适合的人进行培训,而是要发现和选拔符合素质模型的人,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意愿,通过培训使他们创造出高绩效。在有些企业中,我们经常看到老总满心期望,给员工提供各种培训机会,但却看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没有因材施教。
那么,如何设计与实施培训计划呢?
笔者建议在进行课程设计、讲师选择、方案确定、培训实施中,要综合考虑以下几点:
☆课程设计时,不能脱离企业的行业背景、竞争环境、当前目标及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特点和管理基础等,一定要考虑好如何实施与转化。
☆选择符合企业实际的案例,并且针对企业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强化过程的研讨,并通过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用训练创造绩效。所谓“训练”有两个含义:一是课程的培训实施,重在如何在实际行动中把学到的做出来,让训练产生实际的绩效;二是培训过程中的演练,而不是单纯的讲授,强调在训练中学会运用,这样可避免听时热血沸腾、感慨良多,用时不知如何去做。
山雀鸟与红知更鸟
培训如何产生持续的效果,或者如韦尔奇所说“转化为行动和能力”,从山雀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
20世纪初期,英国乡村有一套牛奶配送系统,将没有盖子的牛奶瓶送到顾客的家门口,山雀鸟与红知更鸟不费力地得以享用。随着厂商加装铝制封装,这个食物通路就此关闭。到了50年代,几乎所有的山雀鸟都学会了自己刺穿铝制封装,重新开启食物的大门。但是红知更鸟却很少学会。因为山雀鸟从年幼就习惯于群体行动,而红知更鸟属于排他性较强的鸟类,彼此没有太多沟通与交往。集体行动的山雀鸟通过彼此学习互助,将个别鸟的能力通过传导转化为群体的能力,形成加速学习的效应,使自己拥有更多生存空间与进化的机会。山雀鸟的进化,是群体中能够相互分享和学习的结果,也是不断训练和转化的结果。山雀鸟可称得上是“学习型的鸟队”。
没有一个培训机构敢说经过一次培训之后,如同灵丹妙药般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因为任何培训都必须通过有效的行动去转化,而这个转化需要在企业内有一个“内化”系统,也就是培训和成长体系,促使经验、收获的交流与共享,并融汇到流程中,使受训者行为相互影响与改变,从而通过行为改变促进绩效的提升。否则,就可能会产生“自生自灭”的结果。
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实施、效果评估、培训的转化和管理四个部分。只有按照培训体系抓好培训全过程,才能将培训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团队能力,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增长的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