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后冷战”时期中美的G2关系
2009-12-10石齐平
石齐平
前一阵子,全球都在谈论柏林围墙倒塌20周年。1989年10月9日,的确代表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意味旧秩序的终结。但由此展开的后冷战时期,虽然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却不等于新秩序的形成。
后冷战的西方独大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所出现的旧秩序,是三股力量决定的:1.战争成败决定了新势力格局——成者为王,是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强;败者为寇,是日与德,暂时不能成为正常国家;2.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建构了市场经济“半”统全球的制度基础;3.马列共产主义的国际化,则促成了计划经济“半”统全球的意识基础。于是二分天下,一半是凯恩斯的,一半是马克思的,因而形成冷战,除了经济体制上的相互对立,还有政治体制上的相互对立。
也因此,在漫长的冷战时期,自然存在着两种体制的比较与竞争。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竞争在1990年代初,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宣告结束:1.德国,合;2.苏联,分;3.中国,改。德国合并,是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苏联分裂,各国也纷纷转向市场经济;中国改革,也同样是改向市场经济。终于,市场经济一统全球。一个真正全球化的时代于焉形成。
冷战甫一结束,日裔美籍学者就迫不及待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宣称人类摸索不同体制的过程已经结束,人类只有一种而且是最好的选择,就是西方体制。具体地说,就是“市场经济”加上“民主政治”。这种被称之为“华盛顿共识”的模式,后来被进一步渲染成了所谓的“普世价值”,被西方世界强力推销,甚至还采取了近似强迫性的作为,如:北约东扩、欧盟扩张、颜色革命等。这时,全球就进入了“后冷战时期”。
后后冷战的中美竞合
全球化与后冷战是两条平行而又重叠发展的轴线,在市场经济及政治权力的交相运作下,这20年来,全球各国形势消长及战略态势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变化:
1.俄罗斯元气大伤,经济连续七年负增长。直到新世纪初普京强力执政,又恰逢国际油价暴涨,国力才略见恢复,但与冷战时期和美国势均力敌的气势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2.中国快速崛起。近3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达9.8%,外汇储备从微不足道剧增为全球首位。同一时期,表现虽不如中国,但也相当出色的还有印度与巴西。后两者,与中俄并称金砖四国。
3.欧盟则扩大规模,经济实力已堪与美国相比,但内部整合并非容易。
4.美国则在上世纪末达到巅峰之后,先后因9•11恐怖袭击、深陷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及全球金融危机而初现滑坡之势。
综合而言,最值得注意的变化就是美与中,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消一长,一个新的G2格局正在形成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之为“后后冷战时期”的开始。
G2格局的发展至少有三个关键层面:1.在全球性的课题上,中美存在着许多合作空间,如全球暖化、金融治理、全球反恐;2.在双方范围的课题上,较多的则是竞争与对抗,如经贸、军事与地缘战略,在这个意义上,不脱冷战性质;3.在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模式上,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北京共识”似乎有可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可望与“华盛顿共识”形成一种良性竞争。
这即是新世纪国际秩序的主要框架,还在摸索形成之中——“历史尚未终结”!管理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