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下漫谈心灵的智慧
2009-12-10于丹
于 丹
一个需要在世界上承诺很多责任的心灵更需要滋养,需要敏锐的感知和面对风花雪月像孩子一样浪漫的惊喜。再面对残酷,我们就会蓬勃、有活力,一个人就会知道他的幸福不被干扰。
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来的都是企业界人士,你们在以敏锐的目光洞悉2009年的形势和找出一条道路来。而我是一个外行人,我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呢?
明天可以面对多少惊喜?
今天早晨,我还站在深圳喜来登的楼上,那里的气温高达30度,所有姑娘穿着泳装、小伙子穿着短袖,跳跃在蔚蓝的海水间,一片片白浪打在沙滩上。可当我下午走出北京机场的时候,非常惊讶,我从零上30度的地方回到了零度以下的北京。
今年的这场雪来得太早了,早到所有的植物都没有做好准备。那些蓬蓬勃勃的枝叶托着厚厚的积雪,我在日本的北海道看到过这种景象,在松花江边看雾凇也有这样的景色。但是,北京太少见。很多树叶是鹅黄嫩绿交织着淡淡的紫红,瞬间就盖上了晶莹的白雪,太妖艳了。
我在想,我们明天的生命可以面对多少惊喜?
当世界经济可能有一些疲惫的景象时,当我们的工作面临危机和压力时,当我们的身体有了亚健康的信号时,我们所有的责任、辛苦劳顿之余能不能再留下一点点空间,问一问在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里,我们能遇到多少非同凡响的惊喜?
也许一个需要在世界上承诺很多责任的心灵更需要滋养,需要敏锐的感知和面对风花雪月像孩子一样浪漫的惊喜。这时候再面对残酷,我们会蓬勃、会有活力,一个人就会知道他的幸福不被干扰。
平常心需要月光的滋养
我们真的是被各种危机干扰着吗?有时候人会被伪命题绑架。什么是伪命题?就是一个题目摆在那里,全球危机了!通货膨胀?房价暴涨?出现拐点?市场动荡?很多时候,当我们欠缺静心分析过程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伪命题带给我们的仓皇之中。
养心,是把一颗心养得柔软安静。圣人就是心里能够“静”的人。心一安静,天地万物之静也。心是天地的镜子。所以我一个外行人站在这里,想带大家做的就是精神保健操,我们一起来让心轻盈、宁静、透彻、天真,让我们看到滋养中的感动。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有责任啊,否则我们怎么面对团队?对于今天的精英来讲,要用一种中国人的智慧去平衡内与外的节奏,外在节奏越紧张,内心越要有从容的默契来匹配。
道家最基本的理论是讲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大家想想,我们看太阳的时候很多,但是看月亮的时候很少。如果太阳给人的是进取心,那月亮给人的是平常心。如果说太阳给我们的是生命的能量和动力,那月亮给我们的就是生命的空灵和宁静。如果我们同时受日月的教养,我们就不会那么挣扎了。
怎么做才叫效率呢?一个真君子在世界上一定要承诺做一些事,事来的时候,我们这颗心开始投入,这时它必须是饱满蓬勃的,富于热情、智慧。但是事就是事,总会过去的,明天就都会改变,今天不过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性状态。事过去了,这颗心就要腾空,不空怎么装进新东西?所以苏东坡说“空顾纳万静,静顾了群动”。一个人把心腾空了,就可以包容万种境界;一个人安静下来了,就可以了解群体动态。怎么把握动态?首先是你自己静下来,然后你才知道相对的动。
中国人的智慧是要讲滋养的。
多一点心灵,多一些心胸
中国人爱谈文化。我们说,文而化之,才是真谛。
在今天,这个时代不缺少文——网络点击一下,有多少东西啊!我们缺什么?缺的是“化”,化进你的生命里。
一个人怎么建立他自己内心的信任,怎么建立他的行为标准?这需要一种“化”升,要把心在使用之前养好。而我们今天太重技巧、头脑,忽略了心灵。什么时候当我们懂科学的同时还能信任童话呢?还可以看到一轮明月,就想到“嫦娥应悔偷灵药”呢?
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手机短信,说现代人为什么得颈椎病,是因为低头的时候太多,抬头的时候太少;点头的时候太多,摇头的时候太少;东倒西歪的时候太多,挺拔的时候太少。
在一个过分崇尚有用的时代中,一个敢于去乐于无用的人,就完成了他的超越。不要认为所有在当下有用的,就叫做大用。我看到一个禅宗小故事,说有位弟子,拿着一碗米去问师傅:你说一碗米多大价值?师傅看了看说:一碗大米在不同人手里,价值不一样。如果交给家庭主妇,那加点水上锅蒸蒸,一碗米饭一块钱;还是这碗米,给有点儿头脑的小商人,分三四堆,拿粽叶裹裹,那就三四块钱;还是这碗米,给一个人去酿造,变成酒,那就二三十块钱。所以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一个人要在大用之路上走得更远,就别着急把自己变成米饭而沾沾自喜。什么是颐养心灵?我想说,一起看看繁星朗月,一起看看今年第一场雪,一起看看还没有退去的秋色,一起像孩子一样快乐天真地大喊大叫“下雪了”!穿越四季、颐养身心,真正有大欢乐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大前途,有大心胸的人可以成就大境界。
所以这个意义上讲,让我们多一些不确定性,多一些看天地山川的眼神,多一些浩荡,多一点磅礴。让我们超越功利,颐养天地精神,当这份精神气象在我们胸怀共往共来,我想各位精英活得就不仅仅是成功,而且是幸福。管理
(本文根据“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王 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