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危机给中国金融留下两个“烫山芋”

2009-12-10方 方

中外管理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政府金融危机金融机构

方 方

2008年10月底是这次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标志,当时有两家银行宣布大幅度亏损,从那时候开始很多银行就没有恢复过盈利。而到2009年10月份,摩根大通宣布第三季度销售收入是288亿美元,纯利是36亿美元,这在历史上算是比较好的业绩,也是业内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两大利好消息之一。另一个利好消息来自于实业——英特尔亏损小过预期。

这两家企业代表了美国经济近几十年发展的中坚力量:一是金融,二是广义IT。这也就意味着,美国经济同样进入了复苏期。

透析危机本质

众所周知,整个金融危机起始地区是美国,所以整个恢复阶段也是以美国恢复为标志。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之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看美国经济的情况。

美国GDP比中国和日本大出三倍有余,但也有很多的困难:比如美国政府财政赤字,现在14万亿GDP,但负债12万亿,加上2009年财政预算是1.6万亿的财政赤字。换句话说,2010年美国政府的负债就相当于是美国政府的一年的GDP一分钱不能动,都要用来还债。

但这种负债风险,是政府可控的,真正的危机来自于美国社会。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冲击。对中国企业息息相关的,就是美国人借债消费的模式会进行调整。原来美国社会的发展是以老百姓借钱消费支撑,跟中国经济增长恰恰相反。中国经济以投资、出口为主,他们以消费为主,且又以借钱消费为主。这点目前所有的经济学家公认——美国的借贷消费经济发展模式会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对于所有以美国为市场做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另外就是从美国企业角度来说,也会是降低杠杆率改善资本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不断吸收新的股本,要降低企业的负债、降低杠杆率。在这个紧密联系的世界中,势必影响有海外战略的中国企业。

在美国经济恢复当中,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会从借贷消费为主的模式变成逐渐增加储蓄、逐渐减少进口或者增加出口的模式。整个美国的GDP增长当中70%是消费带来的,中国恰恰相反,70%是投资带来的。这种转变不再是美国老百姓的事情,而成了两国贸易的大事件,因为需求与消费的不对等,必然导致双边贸易的摩擦。从轮胎特保案到纸浆制裁,这种贸易摩擦会越来越严重。

中美差距依旧

虽然在政府引导下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但依然还不具备与美国抗衡的实力。我们的GDP总量不到美国的1/3,军事上的绝对值仅仅达到美国的1/10——美国占全球军费开支的一半,而中国仅占5%。

这种差距是长久的,短期来看与金融危机无关。但不要忘记,金融危机给了中国一些机会来缩短差距,恐惧的美国随之而来的种种举措,都有可能给中国带来威胁。

中国首当其冲面对的,就是两个烫手的“山芋”。

第一是贸易摩擦。这对所有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潜在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中国这些年对美出口确实增加很多,在今天美国除能源之外的进口当中,将近90%的逆差是来自和中国的逆差。进行一下换位思考,任何一个人在奥巴马的位置上,也不会喜欢这样一个数据。因为逆差这么大,国内的失业率又这么高,老百姓消费这么困难,所以才会有轮胎保护案。这个是危险的信号,因为贸易保护是传染性非常快的瘟疫。作为对付贸易保护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报复。这种全球贸易保护如果蔓延起来,对全球经济恢复和整体发展是有巨大危害的,甚至可能会引来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动荡。

另一个潜在的威胁是汇率。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是2.27万亿美元,其中有8000亿是美国政府债券,还有6000亿是美国其他机构的债券。这对中国是巨大的机会和挑战。机会就是因为你是他最大的债主国,所以谈判上会有很多优势。而挑战则显而易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危机意识就必不可少。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把长期债券变成美国短期债券,因为流动性比较好,但是这种债券的回报率又比较低。如此一来,中国经济的外贸部分又势必受到影响。虽然中国政府在外汇储备上一贯坚持着“流动性第一、安全性第二、回报率第三”的稳健原则,但是在现今金融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未免显得有些保守。

没有次贷,不代表没有危机

相对于美国,中国的现状要乐观很多。虽然有贸易摩擦与汇率隐患存在,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府对金融业的掌控一直非常严格,这就便于在危机时,尽可能地实现“中央集权”保证金融安全。

但是金融机构的风险永远存在,中国金融机构也经历了自己的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之后,1997年中国政府的刺激方案也包括了金融刺激方案,但效果并不明显。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使得中国四大金融机构当年也有很多呆坏账。但是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政府把这些呆坏账埋单,形成了四个资产管理公司,然后让这四家商业银行轻装上阵,后面发展非常好。

现在全世界前十大金融机构里中国占了五个,这跟中国政府对这些金融机构的改革、清理、埋单都有直接关系的。另外中国的金融机构得益于中国政府的信用支持。虽然中国政府从来没有说过,但中国老百姓相信中国的银行都是中国政府支持的。银行是信用的业务,所以中国银行不用在信用上担心。

所以我觉得中国的金融机构不会出现次贷这种产品危机,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在不良贷款方面,由于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所引起的将来可能的不良贷款,我觉得上升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虽然不会有次贷,但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业会风平浪静。管理

(本文根据“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现场录音摘编而成,未经本人审阅。标题为本刊加拟。)

责任编辑:纪 亮

猜你喜欢

中国政府金融危机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中国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的角色分析
中国政府土地优先购买权功能分析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