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问道
2009-12-10杨光
杨 光
在雪花纷飞中,第18届恳谈会参会规模再创新高,与会中国企业家达到950多人!——并且贯穿三天始终,这令众多到会嘉宾都甚感惊奇和赞叹。因为他们关注趋势,他们需要智慧,他们信任《中外管理》。
2009年入冬的第一场雪,在“第18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热议正酣时,猝然天降。窗外京城,银装素裹,雪花纷飞,煞是壮观。
古人云:瑞雪兆丰年;今人叹:冰封行路艰。万事都是辩证的。对于走向复苏却阴霾不散的全球经济,对于率先复苏却结构滞后的中国经济,对于强劲复苏却难关重重的中国企业,一场不同寻常的大雪,究竟昭示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未来?
这场雪之疾之大,是所有与会者都没有想到的。但所有与会者,显然都不希望当明年到来时,我们脸上依然露出这次打开窗帘时的那份惊诧。去年是向下的拐点,惊诧中我们要提前探问究竟,寻找棉衣;一年后的今天,再度是拐点,是向上的拐点,忐忑中我们依然要提前洞察玄机,先发制人。这就是他们不远千里相聚京城的理由。
于是,在去年第17届恳谈会甫创会议规模记录之后,今年在凛凛寒潮中,第18届恳谈会参会规模再创新高,与会中国企业家达到950多人!——并且贯穿三天始终,这是令众多到会嘉宾都甚感惊奇和赞叹,大会主办者更甚为欣慰和感动的。
前瞻经济大势
虽然保八已然有惊无险,虽然经济向好的数据接踵而来,虽然对长远的未来都充满信心,但官产学媒精英在噤若寒蝉之际,对即将到来的2010年,却都不敢掉以轻心,不敢高枕无忧。
首先,是对宏观的判断
对于国内走势,与会嘉宾大体都持乐观态度,“复苏”已然不争。但不同身份、不同行业、不同角度,乐观的程度和时段不一。值得注意的是,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将转入一个稳定的8%~9%增长期。“中速成长”,正在引领中国企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这意味着,只有内功深厚、富有远见的企业,才会获得良好的持续成长。那种大家都好或都糟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另外,中国汽车、中国高铁、中国飞机、中国航母等高端制造业的迅速兴起,也给了人们丰富的想像空间。中国汽车1000万辆下线,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话音未落,刚刚签下俄罗斯意向的中国高铁,又将携手GE开进铁路超级大国:美国。
但对于国际走势,与会经济学家却各有分歧,那就是美国经济是否已然企稳?是跟着中国走向复苏?还是即将掉头二次探底?以李稻葵为首的乐观说,和以樊纲为首的悲观说,各有道理。但西方金融体系的问题和危机当前远远没有化解,华尔街也未见得真会洗心革面,却是大家的基本共识。可见,未来全球经济总体仍不容过于乐观。
而国际形势的不明朗,反过来又给尚未成功发动内需引擎的中国经济,投下了一个大变数。
其次,是对政策的判断
2009年官方政策之宽松,恐怕注定要载入经济史册甚至社会史册了。不用说空前井喷的信贷投放和财政投入,君不见,连一贯理直气壮的城管,面对衣食不保的百姓,都收敛文明了。
但这种宽松的经济政策,会持续下去吗?会持续多久?虽然可以预期中国政府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迅速撤出,但樊纲依然给大家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不傻,就不能不变,该变了,准备应变吧。——是的,2008年中国经济政策不就是一个180度大转弯吗?正如会议期间夺冠中超的北京国安所打出的条幅:没有不可能!
从几位到会部委官员的演讲中不难发现,中国政府政策下一步的重点,显然是产业结构调整。但这就必然涉及我们多年没有解决与理顺的深层次矛盾。
核心,是对求解深层矛盾的判断
对此,身在江湖的企业家们似乎语带保留,但各界精英对问题的症结却都惊人地一致。以鄂尔多斯总裁王林祥为代表的企业家,和以李稻葵、刘福垣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不约而同指出:提高就业和国民收入,是化解当前一切经济困局的不二法门。
曾首提“科学发展观”的刘福垣,观点最为引人注目。他慷慨直言:增长不等于发展。分配体制改革问题,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最大悬念!他甚至认为:经济危机是大好事!因为是危机在催促中国经济丢弃已然畸形的外需拐棍,是危机在催促中国社会变革已然异化的分配格局,打通七经八脉。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的政府更加果断,更有魄力。
再次,是对绿色经济的判断
纵然金融机构几乎到了谈绿色变的程度,但2009年以及2010年甚至更远,绿色都是所有人不能不关注的热点。没有人能否认绿色经济日益崛起的趋势,到会的官员已经将其定义为“中国应对未来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相关促进政策也是接踵推出。甚至李稻葵认为它可以抵消刺激经济导致产能过剩的疑虑。
但当一种趋势变成一种主义时,“经”就往往开始被念歪。李稻葵呼吁我们在舆论上与西方走入偏执的绿色主义挺起腰杆作斗争。与此同时,很多嘉宾们也都注意到:作为新兴产业,必然存在多种路径,以及相伴的多种不确定性。如何使“绿色”真正“经济”起来,而不是一场奢侈的道德杀伐,在需要果断“大手笔”的同时,也依然需要谨慎观察。
关键,是对未来风险的判断
越是顺利时,越要想到波折;越是在复苏时,越要想到风险。到会的一线企业家依然在担心中国政策的摇摆幅度;崛起中必然的外贸摩擦和汇率争端,眼看着愈演愈烈;美国人不再大手大脚,对于中国也不是好消息;宽松政策导致的通胀与坏账,依然虎视眈眈;而一串经济与金融术语后面的那个“涨”字,更如同堰塞湖,无时无刻不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利剑。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刘福垣与樊纲的忠告:危机中试图文过饰非、重走老路的过早反弹,才是我们最大的风险!
最可怕的,不是风险(哪怕它再大),而是你漠视风险。反之,只要我们预计到的坏事,就不会是无法承受的坏事——特别是在充满迷惑与诱惑的复苏期。
聆听经营哲学
正如我们的会议、我们的会议品牌、我们的会议品质、我们的会议规模、我们的会议影响、我们的会议效益……能在18年中持续并且成长,特别是连续两年在经济环境恶劣的背景下依然创出新的高度,这都说明:只要树立对多方面都有益处的诉求,并且心无旁骛地坚定走下去,即便环境不好,机遇与成长也依然会属于你!——正确的理想与坚韧的信念,是我们所有人度过危机的不二法门。
稻盛和夫的利他哲学
如果说,区区18年里还不足以证明规律,那么漫长的半个世纪,则足以昭示一切。
今年77岁的稻盛和夫,独一无二地一生创办出两家全球500强企业(京瓷与KDDI),并且在整整50年里历经美金脱钩危机、全球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日本泡沫危机、东亚金融危机、IT泡沫危机、次贷金融危机……却使它们始终保持盈利!面对这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商业奇迹,面对这位名副其实的“经营之圣”,我们惟有虔诚地侧耳倾听,扪心思考。
在稻盛看来,哲学才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哲学,可以帮助你认知环境、鸟瞰环境——在大家为前景而焦虑时,稻盛一言蔽之:“变幻莫测正是这人世的‘命运,今后也一样,无法预测的经济震动波涛,仍将不断地冲击企业。”
哲学也可以帮助你认知自我、坚守自我。这从稻盛在经济泡沫中坚持“慎重经营”拒绝金融投机、拒绝唯利是图,特别是在冷嘲热讽中自我拷问长达半年后毅然创办KDDI中,可窥豹一斑——任何重大的决定,不管外部如何风云变幻,其实关键都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而当我们面对近乎等身的可行性报告时,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直面自己,认定自己不是出于“利己私心”呢?然而,随后是天堂,还是地狱,却就在那一刻决定了。
在稻盛看来,复杂的商业决策都应取决于最基本的道理。“在日常经营中,采取慎重的经营态度,尽力打造高收益体质,这不仅是预防萧条最重要的策略,而且是应对萧条的最佳处方。”饱经风霜的稻盛和夫语重心长道。对于习惯了遍地黄金、浮躁成长而又突遭寒流重创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简单朴素却又深刻切实的思维方式,无疑是非常稀缺,却非常必要的。
张瑞敏的应变哲学
企业成长,不仅需要经营者深谙“存在哲学”,不断明确并坚守从商和做人的基本道理,还需要经营者掌握“发展哲学”,能够在“做正确的事”之后不断找到“把好事持续做正确”的思路和执行,也就是,在变局中让企业始终保持活力。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无疑是中国企业家在这方面的先行者和佼佼者。虽然海尔前行的道路还很曲折漫长,但他20多年来始终在“往前跑”,从不驻足回头看,更没有沉湎其中。不断的“自我否定”,是张瑞敏对自己使命的界定。
20年里,他和稻盛都深深意识到了,既然我们无法摆脱这个变化无常的商业世界,我们就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去应对,而必须营造一种能持续引导全体员工去应变环境、去创造价值的机制。对此,张瑞敏一针见血:“每个企业CEO的成功,不在于企业为社会制造了多少产品,而是制造了多少‘CEO,是否打造了一个让每位员工实现自身价值、让企业实现永续经营的平台!”
为此,稻盛和夫创造了一种划小经营核算单位的“阿米巴组织”,张瑞敏创造了旨在内部市场化、基于系统信息化的“人单合一模式”,并配套创造了“倒三角结构”及“倒逼体系”,其核心都不约而同是为了真正实现每个员工的“自主经营”与“自我实现”,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这些活力机制的摸索与建立,在当下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不会掌声雷动,但这份寂寞中的专注耕耘,相信将在对危机的“免疫”和对后危机的“复苏”中,发挥重要甚至无法想像的作用。
而对于广大中国企业家而言,稻盛和夫和张瑞敏的实践意义,更在于当已被广大中国企业奉作经营圭臬的美国式管理体系在金融危机中突然不堪一击时,间接回答了这样一个难题:下一步,中国企业管理的前行方向和学习标杆在哪里?
感悟大家风范
做企业与做学问不同,一切经营哲学,都需要人格去印证,需要实践去彰显。这次会上,两位企业思想家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无法忘记。
稻盛和夫创业50年来念念不忘的,就是“员工至上”理念。当众多出身MBA的企业人还在瞠目惊讶于稻盛对于看似天经地义的“唯股东论”嗤之以鼻时,这位老先生已经离开现场向外走去。当工作人员都认为已经演讲了一个小时的稻盛和夫会去嘉宾室稍事休息,而忙于疏浚通道时,这位“经营之圣”却出乎意料地转向了相反的方向。那是京瓷公司现场演示区的方向——已然疲惫的他首先想到的,是去看望自己那些辛苦的员工!这让现场的京瓷员工激动不已!因为,坐镇一线的他们,平时距离这位经营大师实在太远了……甚至平生都可能只通过书籍和视频来感受他的教诲;而稻盛,平生也不需要知道他们的名字和职位。但当本应高高在上的稻盛笑容谦和双手合十地出现,并逐一和每一位员工握手表示感谢时,一切对稻盛哲学的文字注解,此刻都是多余的……
而此前发生的一个故事,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卓越企业家的人格魅力。
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雪,如同金融危机一样,不仅带来了迷茫与寒冷,还带来了突如其来的不确定性。当专门从外地赶来参会的著名经理人唐骏和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先后因为大雪居然到达首都机场却无法出舱时,大会人员私下都捏着一把汗。好在天佑本次大会,两位名家最终都在议程内赶到了会场,使一切看起来平静如水。
但是,万没想到更大的变数随后出现了。
张瑞敏计划当天傍晚从台湾飞来北京的航班,也因为大雪而临时取消了!直到子夜时分,惟一等来的消息,只是有一架正在检修的飞机可能会飞。这时,不论海尔方面还是大会组委会,都合乎常理地预计将不得不遗憾地取消此次双峰对话了。准确说,是不敢去想还有别的可能,那些已超出人之常情的可能。但这时,是千里之外的张瑞敏掷地有声说了一句:“不管多晚,只要飞机能起飞,就出发!”当凌晨四点,张瑞敏的身影出现在寒冷空寂的首都机场时,彻夜迎候的本刊杨欣社长和张栩副社长,感动澎湃之情无以言表……这正如稻盛在演讲中所感慨的,这绝不属于运气范畴,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力量!当第二天上午,张瑞敏神采依旧地如约出现在会场上时,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在从容中崛起!
是的,事业做到一定层面,就是做人。比的,就绝不是技巧与机遇,而是智慧与格局。
而智慧与格局从哪里来?
诚如作家王蒙所言:“越是有创新能力的人,他不但是一个好学、深思的人,而且是爱生活的人,对很多事情津津有味、兴趣盎然的人。”
诚如教授于丹所言:“一个需要在世界上承诺很多责任的心灵更需要滋养,需要敏锐地感知和面对风花雪月像孩子一样浪漫的惊喜。这时候再面对残酷,我们会蓬勃、会有活力,一个人就会知道他的幸福不被干扰。”
一场突降的大雪,给本次大会带来了惊讶、带来了惊喜,也带来了惊险。而最终,一切都是那么充实,那么圆满。当大会在激昂的音乐声中落幕,看着900多位企业家在满意甚至兴奋中涌动离去时,我们衷心希望这一切,都是对2010年或更远的中国经济以及中国企业的一个先兆预言。管理
责任编辑:刘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