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009-12-10李晓丽
李晓丽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体育的认识观转变,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揭示了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方法,这是教育学生从事终身体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育教学 锻炼习惯 培养
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1.转变教师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丰富多彩。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上和教学内容上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
爱好,是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去问小学生最喜欢上什么课,那么他们十有八九会说喜欢上体育课。可见,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漠。再加上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表现出畏惧和冷漠,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消极情绪,会把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掉。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其个性,让学生在轻松、充满自信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
3.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四、把握形成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青少年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
五、激励与评价
1.给予期望。即教师对学生当前所表现的,不论是失败或成功,都应给予积极的推断或预测,使学生对自己的失败或成功都充满一种信心和渴望。这样一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积极的,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按教师所期望的那样获得进步或发展。所以,教师对待学生都应充满期望。
2.创造机会。创造机会的目标就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他们本人的情况,只有这样,教师创设的机会才与学生的需要相吻合,使机会与动力系统开发及整个素质的培养相吻合,达到终极成功的目的。
3.有效评价。学生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成绩有了提高,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或提高,我们都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好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气氛,把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以实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京诚.身体锻炼心理某些领域的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2.王长生.体育健身中心理疲劳及其疗法[J].湖北体育科技,2000年02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