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傣与京族喃字歌谣比较研究
2009-12-10何明智
【摘 要】中越边境地区的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虽然都使用越南喃字记录其歌谣、 古籍的族 群,但由于历史渊源、传统文化及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不同,使两地民间的歌谣在内容、形式 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壮族布傣歌谣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越南独有的帝王文学的特质,而京 族的歌谣则明显地带有汉字文化圈的印记。
【关键词】壮族布傣; 京族;喃字;歌谣;比较
【作 者】何明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广西龙州,532400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3-0117-00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u Nom Ballads between Budais
of Zhuang Ethnic Group and Jing Ethnic GroupHe Mingzhi
Abstract:China and Vietnam border area Zhuang's Buty col lateral series and Jing, although uses the Vietnamese Nom.chu to record its b allad, the ancient bo ok tribal grouping tribal group, but because the historical origin, the tradit ional culture and the external cultural influence's difference, ca uses two place fol ks the ballad at aspects and so on content, form to exist the big difference. Th e Zhuang's Buty ballad retained the king literature special charact eristic which completely the ancient times Vietnam was in sole possession, but Jing's ballad obvious region had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ircle mark.
Key words:Zhuang's Buty; Jing; Nom.chu ;ba llad; Compared with
壮族布傣支系(也称“布岱”)人(17000多人)集中居住在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中越边境线中 方一侧,与越方一侧的岱侬族毗邻而居。中法战争前为越南下琅县所辖,“曾自报‘苗族 、‘彝族,后来改报为‘傣族,1958年经过民族识别,定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 [1]京族过去 曾称为“越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目前我国有20000多京族人, 集中居住在京族三岛的有15000多人。由于壮族布傣支系和京族在历史上与古代越南有着 密切关系,而古代越南又是创制和流行使用喃字(也称“字喃”),因此两族民间一直使用 喃字 来记录民歌古籍。壮族布傣支系目前仍然使用喃字来记录歌谣,只是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 而京族喃字歌谣则集中见于陈增瑜主编的《京族喃字史歌集》中,这是一部目前所能见到的 最为完备的集喃字歌、国际音标标注、汉对译、意译于一体的大型资料集。本文拟从中越两 族民间歌谣中喃字使用的类别、歌谣内容及歌谣形式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一、喃字歌谣及喃字使用的类别
(一)喃字及喃字歌谣
喃字是指北属时期的越南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于公元10至20世纪初创制的一种文字。宋代以 后,随着越南李朝的崛起,其朝臣和一些文人在与之毗邻的壮族文人创制的“方块壮字”( 即土俗字、古壮字)的推动下,开始在汉字的基础上用本土的三大语种——越语、岱语和瑶 语记音,造成越喃字、岱喃字、瑶喃字,统称为”字喃”或“喃字”,亦称“俗字”,与汉 字 掺杂使用。在拼音文字使用以前,喃字是记录越南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工具。由于中国的 壮族布傣支系和京族是在越南普遍使用拼音文字之前迁入中国的,故其民间至今仍流行使用 喃字来记写歌谣古籍。本文所称的喃字歌谣,即特指越南境外亲属群体在流行和使用喃字时 期的各类歌谣。
喃字歌谣在越南的文学史上曾经占有重要地位,由越南学士阮攸(1765-1820)根据中国小 说《金云翘传》改编而成的喃字体叙事长歌《金云翘传》,在越南曾广为流传,并被翻译成 多国文字而成为世界名著。越南人曾引以为自豪,因为阮攸利用喃字把越南的语言之美发挥 到极致,所以在民间流行的摇篮曲、情人书信里的引用语、寺庙里的箴诗劝语、革命家 号召群众的鼓动词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词句,甚至可当作占卜书来使用。而中国的壮族布傣 支系和京族正是生活在喃字最活跃时代中的族群,或许这就是他们至今仍然热衷于传唱喃字 歌谣的原因所在。从目前发现的资料上看,两地喃字造字的字型基本相同,读音也基本相同 ,就连流传至今的喃字古歌谣也有相近的地方,如两地均有长篇叙事歌《菊花与宋珍》( 京族喃字曲目称为《宋珍歌》[2])等。但由于族源及文化环境的不同,使得同是 使用越南喃字的京族和壮族布傣族群的民间歌谣在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二)喃字使用的类别
据民间文献资料和口碑资料记载,布傣先民迁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明末清初之际,至今已有 近20代约400多年的历史。金龙一带的布傣是一支跨境族群,至今仍与越南北部的岱侬族往 来密切 ,双方“有田一起耕,人死一起抬”,村与村之间最近的距离仅1.5千米。从双方民间宗教 人士所使用的经书上看,喃字的写法和读法完全一致。以此可以推定,金龙壮族布傣 支系民间古籍中所使用的文字可以认定为“岱侬喃字”,[3]即傣喃字。而从《京 族喃字史 歌集》上看,其所使用的喃字与傣喃字有较大的差异,与日本学者竹内与之助于1988年出版 的《字喃字典》(东京,大学书林株式会社)中的越喃字相一致。如汉借字“唐”在布傣喃 字中经常出现,表示“道路”的意思,京族喃字中却无此字。越南现有54个民族,其中越( 京)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6%,其余为岱依、芒、侬、傣、赫蒙(苗)、瑶、占 、高棉等民族。在越南境内,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越(京)族在使用现行的拼音文字以前所 使用的喃字为越喃字,因此境内外京族至今仍在使用(或流传)的喃字均为越喃字。
二、喃字歌谣内容的差异
(一)具备“帝王情结”的布傣喃字歌谣
壮族布傣支系的族源较为特殊,根据1998年广西民族大学组织民族学专业师生到金龙开展田 野调查,认为历史上布傣人迁来金龙的情况有多种说法,其中较有说服力的是横罗村党支部 书记沈汉卫关于当地傣人来源的传述,说其祖上为明朝时越南莫姓的权贵,其家族因与黎王 争权夺位失败而被迫逃亡,其中的一支成为现今金龙布傣的直系祖先。[4]这一说 法 对布傣支系人们的心理产生较深的影响,潜意识中显露出历史的自豪感或王族“做派”,这 在其民间歌谣中也有所反映。
例如,歌谣中无论是宗教仪式歌还是婚俗歌普遍以“帝王学”教育为主要内容,极少出现像 京族歌谣中那样拥有众多极富生活气息的作品,男女青年间即便在谈情说爱,彼此交流的内 容(如旦歌夜歌中的问答)也总脱离不了《古前汉》、《前汉》、《后汉一》、《后汉二》 、《外汉》、《惜汉》、《汉仲襄》等内容;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歌,也常与庄王时代的“ 开邦立国”故事有关;族中若有人亡故,其丧礼仪式无一例外要请当地宗教人士“坊公”唱 《坊歌》中的篇目,即:前汉、后汉、东汉、西汉、汉文、汉武、昭帝、惠帝、宣帝、平帝 、章帝、明帝、安帝、顺帝、桓帝、灵帝、成帝、哀帝、元帝、陈平、张良、萧何、韩信、 云长、五虎下川西、曹操赤壁、刘玄德歌、一计害三贤、三战吕布、八面埋伏、十八国歌、 南越歌、楚五十罪、赴会东吴、孟获歌、文帝孝母歌等。又如凡歌谣中(如旦歌、官郎歌、 宗教仪式歌等)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均限于汉代至三国期间的帝王将相,而且历史上确有其 人,每一个歌唱对象唱一段歌,述其世系、建功立业的事迹。如《东汉光武》一章中唱道:“记得从前有汉朝,刘秀名文叔降生;前代帝王好贤孙,隐居白水习练军。于癸酉年起大兵 ,称皇即位立为王;天下诸侯听号令,封官派位皆姓刘。王莽降将无职禄,篡位作乱劫平王 ;刘秀舂陵聚兵马,年初刘纟寅来助阵。 莽军主将是王寻,两军交锋战昆阳……”歌中的人名 如刘秀(字文叔)、刘刘纟寅,地名如舂陵、昆阳等与史 实的记载相一致。流传的歌谣多为上代 所传,鲜有后世歌手创作的,且文学色彩浓厚,音律齐整,如出现有“金星丽水,玉出昆岗 ”、“瓜”等次词,可谓善于“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典故,在通俗歌中显示了时候的文化底蕴 ”,[4]个别地方还反复咏唱,隐隐有诗风及汉唐之韵。在布傣的歌谣中 ,尤其注 重讲述族群久远的历史,如旦歌的来历或与周朝时的妲己有关、孟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暗示古 壮先民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等等,这与京族歌谣的情况正好相反。
壮学研究(二)充满“平民”色彩的京族喃字歌谣
相比之下,京族先民不仅充满了“平民”意识,而且民间歌谣也是“与时俱进”,不同时代 的歌手不断创作出新的歌谣。其“平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京族先民多为普通渔民,其捕渔劳 作构成了浓厚的海洋文化,如大海、海鱼、海风、海岸、海港、海景、海神 、渔民、渔业、渔船、大网、盐田等,无不浸润于京族文化之中。现今京族民间流传的喃字 歌谣中,既有像《高山流水》、《过桥风吹》、《思乡曲》、《船夫谣》、《棕榈树》等类 型的传统曲目,也有像《拜月》、《京岛情》、《京海琴韵》、《采珠谣》、《大海情深》 、《思念》、《小河淌水》等类型的创作曲目,与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传 统的 曲目,虽然“都由越南歌谣为原形发展而来,而这些歌谣在流传过程中,本身已经与越南本 地同名乐曲有所不同了”[5]。其原因应是京族先民早年迁入中国时不是一 次性的, 而是来自各个不同的时代的(最早是16世纪开始陆续从现今的越南海防市附近的涂山等地迁 来),据1953年中南民委及广西民委对京族社会历史进行调查时发现,在巫头、山心、
氵万尾三岛,京族共有25个姓氏,各姓群众都公认刘、 阮两姓迁来得最早,来得最晚的裴 、曾、丁三姓,只有2—3代。不同时代迁入的京族人所带来的歌谣当然也不一样。总的来说 ,京族歌谣的内容既有本民族的诗歌、传说故事,也有汉族的古典诗词、情歌以及现实生活 中的应景之作等,从而构成了京族歌谣“多情”、“善变”的特点。
三、风格迥异的歌谣形式
(一)文化传承形式的差异
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特点。京族和壮族布傣支系在历史上虽然同属汉字 文化圈,但基于上述原因,其在歌谣方面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
1.节俗活动的差异
通过对两地民俗活动的考察,发现两地不同的节俗活动是其歌谣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专门的哈亭建筑,举行祭祀和唱哈活动。关于哈节的由 来, 传说在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 统治,得到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后来人们便修建“哈亭”来纪念他。又因为他的歌声悠 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后人便以歌传歌来歌颂他。久之,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 族的传统节日了。唱哈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到哈亭举行祭祖、 迎神、唱哈等活动,祈愿生产丰收,人兴畜旺;同时聘请职业歌手“哈妹”歌唱,入席唱哈 是哈节的主要内容。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男的叫“哈哥”, 两个女的叫“哈妹”。这三人一般都特意从越南请来,由“哈妹”轮流演唱,“哈哥”用琴 伴奏。从整个的活动上看,尽管京族也有“唱哈”这样集中喃唱本民族歌谣的节日,唱歌也 由专门的人士“哈哥”、“哈妹”来完成,但这样的唱歌活动带有“全民”的娱乐性质。这 与壮族布傣民俗活动中纯粹的宗教仪式性质不同。
龙州金龙一带布傣人最隆重、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是“侬峒节”。侬峒节是布傣人特有的祭 天 “求务”的传统节日,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祭祀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开始轮流 在各村举办,至十四日才结束。活动时,全村群众汇集到村中的“众板”(即举行祭祀活 动的场所)。人们在一个临时搭起的棚子下有序地摆放几十张竹制的小饭桌,桌上摆放鸡、 猪肉、粽子、沙糕、爆花米、糯米饭团、水果、各种农作物的种子、鲜花等供品,其中花代 表人种(即后代子孙),种子代表万物之种。由多位神职人员(仙婆,巫、道、佛、魔公等 )一字排开盘坐在各家各户的小饭桌前举行“求务”仪式。他们穿戴不同的服饰,代表着 不同的神灵信仰,敲、弹着不同的法具,喃唱着不同的经书。侬峒节是祭天祈福性民间宗教 活动,与一般的歌圩活动完全不同。
2.严格遵从古制的布傣歌谣
如前所述,京族迁居三岛的时间只有几百年,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姓氏的群体陆续迁入。 随着国家认同意识的不断增强,京族歌谣的形式或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有学 者在调查中发现,现今在京族哈节迎神游行时已出现五星红旗,并且与镇海大王、高山大王 等神像一同接受沿途村民的虔诚膜拜。哈节上除了唱传统歌谣外,也有唱“红歌”。[ 6]正 如刘半先生所农言:“歌谣随时代与地方为转移,并非永远不变之一物。”[7]这 种现象在京族的歌谣中也有反映。
相比之下,金龙布傣民间歌谣产生的年代要久远得多,而且世代传承,基本保持“原生态 ”。据壮学专家研究,布傣族群先民是秦汉以前生活在广西南部、越南北部的骆越人(有学 者认为京族的直系祖先亦为古骆越人[5]),其古歌产生的年代亦相当久远。据金 龙镇民间 歌谣文化传承人李金政(现年80多岁)保存的一幅布制宗教活动传承图显示,图上记载了13 0多代李氏家族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姓名、法名及职务等,时间跨度在一千多年以上,而目 前所见到的布傣喃字歌谣古歌抄本,同名歌本中年代最远的有300多年,最近的也有30~4 0年,反映了古歌的世代传承。在布傣族群的歌谣中,如情歌旦歌中的夜歌,须按请歌、推 辞、赞歌、交情、唱四季、古前后汉歌、长篇故事歌、太阳歌、离别歌等程序从傍晚一直唱 到翌日天亮,不可随意改动;婚嫁歌中的官郎歌,仅迎亲一项仪式就有400多首,要使用36 个歌 牌,由官郎唱典籍《幼学琼林》和《中华历史演义全书》等历史故事,也须按开历、跋涉、 山川、山神、峒田、土地、灶神、贺四季、称六礼、敬祖贤、八仙问答、讨宝玉等既定程序 ,从傍晚唱到次日天亮方能将新娘接走。2007年11月24日,中国“文化之乡”考评组到龙州 县实地考察金龙布傣民间音乐文化后认为:布傣喃字歌谣“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风 格独特,……有壮族古老文字记写的歌辞、祭仪典册及严格的师承、继替规矩,非常值得深 入整理和研究。”[8]
(二)不同的喃唱形式
京族的民间歌谣主要有海歌、小调、舞歌等种类,其中数量最多、最有代表性的小调有“唱 哈调”、“送新娘”、“棹船调”、“叮叮”调等。小调中最有特色的是唱哈调,其曲调有 多种类型,特定内容的唱词都有其固定的曲调,如《赏月歌》的基本歌腔以sol、do、mi、s ol四个音作和弦分解式进行;《送新娘》为京族民间婚嫁时唱的风俗歌,内容多为感恩、惜 别、告慰和伦理等,音调明朗、悠扬,常采用五声宫调式;棹船调常用于男女之间的对唱和 民间小戏唱段,基本歌腔由上下句组成,曲调以sol为主音;叮叮以歌尾常用的固定衬词” 叮 叮”而得名,多在游戏、劳动和舞蹈时演唱。由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赤壁怀古》 等汉族古典诗词改编成的歌谣时,通常用“唱六八”曲调进行演唱,其格律是每两句为一个 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每篇常为四句、六句到八句式,也可连若干双句式的长歌。每 一单元内,上句末字(即第六字)与下句句中第六字押腰韵,称为“六六腰韵”。
布傣歌谣的种类较之更为丰富,目前发现的古传歌本有“经诗”总汇《佛塘》、祭天求务经 书《求务科书》、婚礼长歌《官郎歌》、丧礼长歌《坊歌》以及布傣民间爱情故事长歌、情 歌旦歌等。布傣歌谣最大的特色也是讲究曲调,几乎每一种歌谣都有固定的曲调,如旦歌中 有“板沙”调以ɑ为韵,“投明”调以ing为韵,“投龙”调以ong为韵;“板必”调以i为 韵,“党忙”调以ang为韵,“仝连”调以en为韵等19个“根”,也就是19个歌牌或19个曲 调。旦歌共分日歌和夜歌两种,日歌为白天演唱,每句末字押韵,但没有固定歌牌,对唱时 可任取韵脚。夜歌为夜间对唱,有固定歌牌,一个歌牌一个韵,可在奇句末字押韵也可在偶 句末字押韵,一韵到底。其他的如《官郎歌》有36个歌牌、《坊歌》有严、讲、须、岳4个 曲调,历史爱情故事长歌如《玉花与范子》、《宋珍与菊花》按曲调差异可分为西傣、西娘 等几个大类等等。在歌唱形式上“旦歌”的日歌以七字为一句,三句为一首,因此也叫三句 歌,夜歌也是七字为一句,但每首的句数不同,多的一首有一百多句,少的一首只有六七句 。旦歌尾音中常常带有“旦”音,相传是因崇拜周朝时的妲己而得名。其他如经诗类歌谣的 天琴,多用“五七腰韵”进行押韵,其音色脆亮甜美,音韵丰富,音域宽广。此外,京族歌 谣在弹奏时使用独弦琴,而布傣人却使用天琴,即用两根琴弦制成的琴。不同的乐器弹奏出 来的乐曲,自然在曲调风格上不尽相同。
此外,布傣歌谣由于“普及率”较高,许多叙事长歌中年以上基本人人能唱,民间自制的歌 碟供不应求;而京族歌谣的喃唱或唱哈,一般仅能由专门的歌手演唱。
通过对壮族布傣支系与京族喃字歌谣的比较分析,彼此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其差异性较 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应是两族历史上曾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民族发展和受外来文 化影响及其程度的不同,其差异性便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变得日愈明显。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博士、黄世杰研究员的指导,特此 鸣谢!)
参考文献:
[1]秦红增等.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J].民族研究,200 8,(1).
[2]陈增瑜.京族喃字史歌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3]吴小奕.越南岱侬族喃字初探[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3).
[4]张有隽.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9.
[5]宋唐.京族独弦琴考察与研究[J].歌海,2007,(3).
[6]吕俊彪.民间仪式与国家权力的征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5,(5).
[7]刘锡诚.刘半农:古传民歌运动的首倡者[J].民间文化,2001,(1).
[8]潘海生等.中国“文化之乡”考评组到龙州考察天琴文化[N].左江日报,2007-11- 30.
〔责任编辑:覃彩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