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生创新能力探析

2009-12-09张新运

商情 2009年25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生

张新运

【摘 要】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部分高等学校学生缺立创新的愿望,对问题不愿意作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不知道如何去创新,缺乏创新的毅力和耐力。对此,应分析其原因,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 学生 创新能力

在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构建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同时,突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已显得十分重要。在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两大方面中,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成为教育的关键因素,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点。目前教育实际上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体,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明显表现出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不足,致使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令人遗憾地造成了许多空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大多数表现为理论上皓首穷经,实践上循规蹈矩,只能从业,不能创业;只会模仿,不会创新,同时也缺乏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1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学府,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能。21世纪对大学生的要求将更加重视由思想品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方面构成的全面综合素质,将更注重学生的开拓性和创新能力,这是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和当今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变化中,中国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富裕,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别无他途,只能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成为社会的主动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建设者。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高等教育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机制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和约束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凸显出紧迫性和重要性。

2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2.1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意识,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和实现,影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高等学校要抓住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改革这一关键环节,注重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现在提倡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素质教育正在被逐步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因此,必须尽快地使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人们所接受,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防止在高校出现新的应试教育,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为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发展创造能力,就是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学力”的注重。

2.2构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定,实际上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起很大的作用。过去的课程设置往往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两大块,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发挥个性特长的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拘泥于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相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言,教材往往有其相对的滞后性。而大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思想敏锐、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年龄,若在此阶段的教育只是采取“填鸭”式,学生只是注意死记硬背,只是拼命忙于应付考试,纵然门门课程考100分,也很可能是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必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必须加强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以适应信息时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只有当学生基础学得扎实,知识领域得到扩展,而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时,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使创新少走弯路,还要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沿有所了解,扩大其知识视野,提高其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2.3营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环境,改革教学管理机制

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培养出来的,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必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因为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当其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定程度后,往往就需要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因此,应营造激发灵感的环境,开发人的智慧资源。这一环境当然包括了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然因素等。但学生生活在学校接受教育,因而,主要是教育因素。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促进创造力形成的环境因素,其教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机制等都对学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学管理更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4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4.1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成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索的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

2.4.2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让大学生定期在企业及有关单位的见习、实习中接受严格的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

2.4.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中完善自己。例如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举办多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会、科技论文大赛、数学模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手工制作大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肯动脑筋、勤动手的思想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大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使大学生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素养都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教育训练,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并具有创造性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镛.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素质[J].教育探索,2000,(07).

[2]徐慧娟.信息动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09).

[3]谢主兰.改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06).

[4]莫琳.在综合设计实验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08).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学生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
聪明的学生等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