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航空兵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2009-12-09张鹤耀屠恒章

继续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装备保障人才

张鹤耀 屠恒章

摘要: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从重视顶层设计,明确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观念、目标和培养模式;拓宽渠道培养人才;创新装备保障人才管理制度等方面来不断提升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能力素质。

关键词:人才;多样化军事任务;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人才是兴军之本,是完成各种军事任务的主导和灵魂。新时期新阶段党和人民赋予我军“提高部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重大战略任务,完成此重大任务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培养和造就大批能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高素质军事人才。因此,对于武器装备技术含量较高的陆军航空兵部队的装备保障部门来说,为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能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军事人才。

一、重视顶层设计,明确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观念、目标和模式

(一)确立培养观念

一是确立超前培养的观念。培养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要具有前瞻性,要树立发展的观念和超前的意识,以超前发展的观念开启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合理预测未来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挑战,提前培养多样化军事任务所需的各种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二是确立复合培养的观念,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抓好其复合式培养,按照“主业要精、其他要通”的标准,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军政兼备、精通多样化军事任务各种装备保障的复合型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三是确立开放培养的观念。培养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单靠某一种力量是无法满足要求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空间,采取“开放式办学”的方法,树立继续教育的思想,善于借助军地院校和工厂的优势,开展联合办学,联合攻关,借助多方力量培养人才。四是确立创新培养的观念。目的是实现由传统的知识灌输和经验传授向培养能力的方向转变。多样化军事任务样式复杂,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可能涵盖所有的情况和问题,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装备保障任务,因此要在传授知识基础上,设法提高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中的各种新的保障问题和情况。

(二)确立培养目标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党和人民赋予我军“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的要求,必须确立新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目标。根据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机动性、信息化程度要求高等特点,应努力培养实现:“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具有信息技能上一专多能,指技合一、能较好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机动保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要着重加强“四种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以老、中、青指挥干部相结合的既懂军事又懂装备保障,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化指挥工具的装备保障高素质指挥人才,主要负责应对多样化军事行动中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指挥工作;一支以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和高学历专业技术干部人才为主体能够紧密结合形势,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队伍,主要攻关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工作所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一支以专业技术干部和士官相结合的维修骨干队伍,围绕陆军航空兵各种装备、结合多样化军事任务,搞好装备保障的维修等工作;一支以初级士官和士兵相结合的基础保障队伍,在各种军事任务中,起到基础服务保障作用。

(三)确立培养模式

本文所要创建的工作模式,是指依据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员培养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而确立的有规可循、有例可依的运作方式或工作样式。这种工作模式的基本设想是:建立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协调领导,总参谋部陆航部牵头负责;地方工厂、军事院校、部队三方紧密配合;军队院校的基础教育、地方工厂的针对培训、部队岗位的实践磨练三大环节有机衔接;规范统一由宽至专、由浅至深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推行科学严格的考评机制、奖惩机制、淘汰机制;实现培养教育对象由装备保障学科知识转化为装备保障素质能力的工作目标。为保证这一工作模式的正常运作和实际效果,应注意把握和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全局观念。要严格按照地方工厂、军校、部队的各自任务,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要破除狭隘的本位主义,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推卸责任的现象和问题。

二是注重教育实施过程的连贯和衔接。地方工厂、军事院校、部队三方的教育课程和教育活动,在内容各有侧重,程度上要深浅有别,避免教育课程重复设置、教育内容重叠安排的现象和问题。

三是建立定向联系机制。地方工厂、军事院校、部队三方要在国家职能部门和陆航部协调领导机构的指导下,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召开联席会议,及时沟通情况,交流经验,分析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协商解决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二、多种渠道培养人才,提升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一)依托院校,打牢基础

院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系统学习知识的基地。各类相关院校要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的需要,整体规划,提升教学质量、合理确定培训体制、培训目标和培训层次,初步完善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指挥军官队伍、技术军官队伍、士官和士兵队伍的培训体系。要在系统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各层次人才的需求,吸收当今世界各国最先进的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装备保障理论,逐步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能力的内容,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提升培训质量,使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官兵打牢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的知识基础。

(二)依托厂家,跟产培训

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员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其在各种环境下都具有高效、快速维修装备的能力。因此要求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员要对所保障的装备有很详细的了解,才能高效地开展好装备保障工作。国内外一些陆军航空兵装备的制造厂家具有最一手的研制、生产、使用、维护资料,是官兵真正掌握各种装备性能的一个很好的场所。在新装备定型批量生产时,应安排相关单位的装备保障人员,进驻生产厂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跟产学习,厂家应安排相应的专家进行跟踪指导。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会对整个装备的性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会对其高效地开展装备保障工作打牢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岗位,针对培训

任何人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工作岗位。为了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更好的提高保障水平,切

实提高其保障的针对性,可以采取:一是搞好传帮带,陆军航空兵部队要发挥单位里经验丰富的保障人员的优势,对于新分配到新岗位的人员,要搞好帮带活动,针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的特点、直升机装备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传授、帮带。二是岗位比武,要定期根据各种任务组织岗位比武,在比武中学习、在比武中提高,不断促进官兵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紧迫感和积极性。三是岗位轮换锻炼,要安排新分配到部队的装备保障人员进行各部门间的轮岗锻炼和学习,目的让其对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不同的岗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使其在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不仅具有联合完成装备保障活动的能力,也要具有突遇险情时独立完成装备保障活动的能力。

(四)依托演习,摔打磨练

事实证明,任何人的成长进步,都需要实践的锤炼。演习是模拟实战的最好方法,也是最佳的实践锻炼舞台。即要通过各种演习提高和锻炼装备保障人才,也要通过演习检验装备保障人才的能力素质。要尽可能的提高演习的难度,坚持要高于实战的原则,结合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演习。既要模拟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装备保障训练,还要重视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的模拟训练,不断充实装备保障演习的内容。要使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在演习中锻炼快速、准确地完成各项军事任务的装备检查、排除故障、供应物质等任务的能力,切实得到实战的训练,提升装备保障的能力。

三、创新装备保障人才管理制度,为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提供制度保证

(一)训管制度

建立训管制度目的是通过把研究成型的培训应对多样化军事行动装备保障人才的成功经验制定成规章制度,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管理,培养和提高装备保障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根据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的特点,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信息化的保障理念,在训练体系上下功夫,利用合理的培养模式,采取传、帮、带、岗位练兵等形式,不断完善训练体系和管理体系,充实训管制度。

(二)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目的是通过竞争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使其能够脱颖而出,起到奖励优秀人才,激励全体官兵的作用。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研究制定出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能力的评定标准,根据院校、工厂、单位中的表现对官兵进行合理的评定,并定期开展比武比赛,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发挥能力的舞台,对于优秀的人员要破格重用。要树立“无功是过”的思想,对于不勇于进取和创新思想不足的同志要开展继续教育或调离其岗位。

(三)监督制度

监管制度的主要功能是监督管理训管制度、奖励制度、惩处制度的工作运转情况,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保证训练管理的实施效果和奖惩实施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提高各项制度在应对多样化军事任务陆军航空兵装备保障人才建设中的效能。建立和完善监管制度需要在明确监管机构和人员、制定监管机构的主要职责、严格监管公开的程序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和解决。

猜你喜欢

装备保障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军用机器人在装备保障中的应用
我军装备军民融合式发展途径探析
RFID技术在军事器材仓储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