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讨

2009-12-09姜春玲谭静芳

继续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创新型培养模式高校教师

姜春玲 谭静芳

摘要: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教育的途径还存在欠缺。因此,亟需拓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途径,探索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文从国家、学校、个人三方面探讨了培养创新型高校教师的模式。

关键词:创新型;高校教师;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中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能力”。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而高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培养创新型的高校毕业生,首先应该重视对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一、创新型教师的内涵

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知识以及创新的能力。高校教师的创新性应该体现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在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研究新问题,获取新成果,寻求新发展的同时,提出新观点,掌握新的教学手段、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带给学生新的认识、新的理念。

二、高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不能全部达到要求

我国高校自1999年实现扩招以来,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持续快速增长。专任教师的增加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学生人数的增长。教师不得不担任更多课程的教学,而有的课程并非任课教师所长。教师不得不承担更多的周授课时数,客观上减少了知识摄入和消化、提炼、升华的时间。有些青年教师刚刚从大学校门走出,就直接登上讲台,甚至讲授一门新开专业课程,新教师能得到的具体指导和帮助相当有限,不足以帮助他们顺利开始大学执教生涯。新教师大多是在不断出错纠错的尝试和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缓慢地适应和成长。

(二)当前高校教师创新观念较为淡薄

现任高校教师大都是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未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对部分专业教师而言,授课只是单纯的安排教学计划、备课、授课、留作业、批作业、考试、判卷等等周而复始的循环,在组织教学上也只是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传统的授课方式,毫无新意可言。部分教师的知识面窄、知识陈旧、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日益突出。少数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有的甚至几年都用相同的教案,不能够及时将新知识、新内容补充到教学中,甚至有的教师对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尚不如学生。

(三)高校中存在科研与教学分离的现象

各高校不论是研究型的著名大学还是教学型的一般地方院校,对教师的业绩考评都是注重科研,看发表多少论文、论文的级别等等,致使大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出现了抄袭别人论文也在所不惜的现象。教学只要完成教学工作量,教好教坏一个样,只要没有出大的教学事故即可。尤其是一些教学型学校也把教学研究排斥到科研范围之外,导致高校教师无心进行教学研究,致使科研与教学脱节,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能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三、高校教师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以上原因制约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我国正在加大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力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对高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上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教师培训渠道少,教师培训不具有普遍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培训形式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除此之外的培训形式还有:高级研讨班、国内外访问学者、助教进修班及教师岗前培训等形式。但能够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培训、高级研讨班学习的教师仅占全体教师很少的比例,大部分教师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

(二)培训内容脱离实际,过于强调理论学习

当前部分培训内容过于陈旧,而且培训内容不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特点,普遍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培训的着眼点,忽视了高校教师作为高层次知识分子群体的学习特点。创新的学科知识、创新的教育技能、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科研能力等,没有真正通过继续教育传授给教师。

(三)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缺少自主性

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不强,忽视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教师缺少自主性,不能按照自身需求选择培训形式。

四、构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促进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和传播速度明显加快,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学科间交叉融合趋势加剧,知识学习和应用手段不断变化。一个高校教师不走出校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胜任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学习在前、研究在前,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教好学生。十六大提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要求教师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先行者。因此,培养创新型高校教师也就是在高校教师中建立一种终身学习的机制。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应该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实现。

(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搭建平台

1完善相关政策,改革培养机制

(1)制定高校教师培养政策

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依赖于创新型的体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倾听广大教师的呼声,积极吸纳各层次、各专业教师提出的关于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制定一套符合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制,出台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建立合理的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制度,保证教师充分的进修时间。

(2)建立健全国家、省级、学校不同层次的教师培养中心

对大多数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比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进等,可以利用教师培养中心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教师培养中心也可以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师的不同需求,能够联系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当教师在教学上、科研上甚至心理上遇到问题时,都能得到及时的援助。

(3)探索培养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内容的多样化,实现培养对象的广泛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不断学习的任务,所以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应当是面向全体教师的,不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需要不断摄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改变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现象,掌握本学科前沿理论、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成为多数教师培训提高的重点,知识性的培训项目将成为教师培训的终身需求,学术性的培训和教学性的培训应该持之以恒地发展下去。

2搭建教师培训的有效平台,扩展教师继续教育渠道

(1)搭建与重点高校联系的平台

可以由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出面,在国家重点

科研院所、重点高校设立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对基地的运行、管理、效益等进行定期评估。

(2)搭建内容丰富的网络平台

可以组织一支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教师、专家队伍建设一批视频课程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拓展素材资源库、应用软件资源库、教师学习共同体论坛等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5)搭建与社会、企业联手的平台

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知识上、理论上的提高,还应该包括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能力的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积极创造与社会、企业联合的机会,制定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制度。一是能够让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使课本知识得到升华;二是可以将社会、企业中的成功人士请进校门,通过讲授的方式让高校教师更多的了解社会。

(二)学校方面应该把握教师培养方向的定位

1制定好教师培训规划,为教师培训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的教师培养研究机构应该及时听取校内各专业教师关于学科发展的建议,定期召开会议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制定教师培训的政策措施,及时发布教师培训课程计划供教师自由选择。

关注教师的素养问题,实现从片面强调学历到能力强化的转变,建立校内教师职后教育理论研修制度,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教师的需求,设计相应的提升项目,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

2开展校本培训

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引导在相关学科、专业中展开相互间的沟通,将自己熟识的专业内容、了解的新知识介绍给其他教师,实现教师在学术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

可以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研讨观摩、构建新课堂的研究,使高校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理念,把简单组织教学大纲的实施和知识灌输,改为融进创新思维训练、课堂互动环节、问题探讨等多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

3创造校外培养机会

对于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应该能够及时的与外界沟通,寻求解决的途径。学校可以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重点高校学习;选送部分教师到企业、重点实验室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课题研究。

(三)教师应了解自身需求,不断探索创新

1明确自身需要,主动探索专业发展的方向

高校教师应主动探索专业发展的方向,树立“自我更新”观念,不断地对自我专业发展进行分析,积极争取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新的知识,拓展新的技能。并能够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我。

2主动与他人交流,开阔视野

高校学科门类错综复杂,不同年龄、不同专业、不同学历、不同院校的教师对教育发展认识不同。为了使自身专业发展得到一个更好的提高,教师需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培养自己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专业拓展能力,主动学习别人教学的经验,总结自己的教训,经过锤炼,形成自己的风格。

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高校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积极探索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培养模式高校教师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