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如何对待电子雾
2009-12-09俞悦
俞 悦
11月初,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发布了一份新报告,指出无线设备爆发式增长背后的隐患。此隐患与一个词紧密相连——电子雾。
电子雾危害论
各种电子设备,包括空调机、计算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激光照排机及电热毯等,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可能大量地产生各种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同时手机也在不断接收和发送无线电波。这些电波被形象地称为电子雾。
也许正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说法,电子设备在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它所制造的电子雾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近几年,电子雾的危害论不绝于耳,而主要的矛头都指向了对生物生理方面的影响。例如,德国研究人员就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电子雾不仅干扰鸟和蜜蜂等生物辨认方位,还影响它们繁殖,甚至导致它们死亡。西班牙和比利时的研究显示,在高压线辐射越强的地方,麻雀数量越少。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结论,但是,科学界普遍倾向于对上述危害论的赞同。
当然,电子雾的危害不止这些。随着无线通信设备的普及,近日,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又揪出电子雾的另一项罪责。
众所周知,许多环境资料的获得依赖于承载着气温、水位信息的自然无线电波。而天文学家依靠建立在沙漠或山峰顶端的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获得来自黑洞或其他物体的微弱信号以及能够提供宇宙大爆炸证据的微波信号。同时,仅美国就拥有超过30颗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实时传送金融信息、行星表面情况,以及飓风、森林大火等重大灾难信息。
然而,在大气中弥漫的电子雾已经干扰到了自然电波,并阻碍卫星畅通地获取这些信号,影响数据传输的有效性。
对此,有一些人士甚至发表观点:“如果科学家能够指出如何准确获取被人造电波所阻碍的一系列波段的话,那么他们很快就能够获得宇宙诞生瞬间的信息。”
解决之道尚待探究
对于如何消除由设备产生的电磁波的危害,还未见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控制手机发送的无线电波,已经初露曙光。
之前,FCC(联邦通信委员会)采取了一种方式,即将某些特定的频谱留作专门的用途(如科研),但这些专用频谱的界线并未被很严格地控制。其结果是,使用相近频谱的应用仍然会干扰到这块作特定用途的频谱。
为此,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建议修改、完善美国及国际上的制度,以防止因为频谱被干扰而影响科学研究。同时,该委员会还提出另外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方法是从技术上来实现的,能让不同应用共享同一频谱范围,而互不干扰。比如,有一个简单的系统模型能够做到当自然电波或卫星电波穿过一个特定领域时,暂时性地中断这一领域的人造电波,比如手机所接收或传送的电波。
当然,这一想法可能不会很快实现。但分析人士指出,至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描绘出了让无线应用与科学研究在未来能够和平共存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