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教育传统
2009-12-09刘金生
刘金生
编者按: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教育史的文明古国,许多优良的教育传统成为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它们在当代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看待教育传统,如何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本期“三人行”栏目将围绕“教育传统”这一话题展开。
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教育传统发起挑战,新课程改革尤是。如果说,当新课程吹响号角向我们走来的时候、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大家来不及静下心来思考“传统”的命运的话,那么时至今日,新课程已经走过了它的尝试阶段,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应该对我们的教育传统有所认识了。然而,无论怎样认识,我们都应该端正这样的心态:善待我们的教育传统。
善待教育传统,就要对传统了如指掌。毋庸置疑,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丢掉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任何全盘否定教育传统的教育改革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新课程挑战教育传统,仍然是对传统的“扬弃”。要做出正确的选择,首先得清楚我们的传统究竟有哪些,然后才能甄别哪些应该摒弃,哪些应该继承。“泼洗澡水不能连孩子一起泼掉”,说的就是留什么、弃什么,对此,心里头得明明白白才行。然而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教育传统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他们只是根据文件、文章的说法,含糊地知道一些要求摒弃的思想和做法,而对于继承什么、发扬什么,则不甚知晓。于是,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成了“灯下黑”——嫁接新观念,却不知道自己的砧木在哪里。要求这样的教师继承和发扬教育的优良传统,岂不是有些可悲?
善待教育传统就要研究传统。判定教育传统扬什么、弃什么,毕竟不像区分孩子和洗澡水那样简单,对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用“时代”这把尺子逐一衡量,是非下一番工夫不可的。例如,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大体上说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是正确的。可是,具体到每一类、每一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恐怕就需要认真研究了。再如“苦读”,崇尚刻苦无疑是我们悠久的教育传统,无论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还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无不是强调一个“苦”字。实施现代教育,还要不要提倡苦学呢?要的话,苦的“度”怎样把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还有,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知识基础,现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知识基础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基础上,怎样处理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夯实基础这二者的关系,是不是也需要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要研究的东西很多,具体到每一项传统,需摒弃的,是完全摒弃,还是部分摒弃,还是因情摈弃:该继承的,是完全继承还是部分继承,不经过认真研究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善待教育传统,就要弃其所当弃。就像爱孩子不能连孩子身上的疮疖也舍不得割掉一样,善待教育传统,必须有为爱而舍的勇气。例如,注入式教学、体罚式教育、压制性管理,这些阻碍教育发展、影响教育前途的东西,不弃之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要求对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从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这一要求。把教育传统中腐朽、落后的东西连同优秀的部分一块儿“光大”,是对传统的大不敬。该丢弃的不丢弃,抱残守缺,再好的传统也不会有前途。
善待传统,就要不断为传统注入新鲜血液。传统是具有时代性的,任何传统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优良传统也需要因时而化。所以,善待我们的教育传统,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例如“爱生”,我们教育传统中的爱生,是包办一切的爱,是不管被爱者的感受和个性需要的爱。对于现代教育来说,爱生应该附以“尊重”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了以尊重为基础的爱,“爱生”的优良传统才能发扬光大。“敬业”也如此。今天要求教师敬业,已经不仅是“忠于职守,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了,还多了“专业发展”的内容,即除了忠业、爱业、乐业之外,还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才配称“敬业”传统的继承者。
总之,善待教育传统,就是心怀敬畏,就是情似赤子,就是勇立时代的潮头。善待教育传统,就是善待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一句话说的精辟:一个善待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民族,才是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善待教育传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是对教育负责,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