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镇文化站在农村公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09-12-09赵秀英
赵秀英
摘要:公益性的农村文化建设能否得到加强,是文化能否惠及农民、能否不断满足农民需要的关键所在。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主要舞台,乡镇文化站发挥着难以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 公益性 乡镇文化站
纵观广大农村的发展现状,在个别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似乎存在着失衡现象。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以工兴农、以商补农、多种经营的综合路子,使很多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奔小康。日子富裕了,他们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简单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地方的交通环境、文化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匮乏,当地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导致滑坡,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有序的开展,而一些庸俗的东西却乘虚而入。比如,部分村民聚在村头玩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这都说明了部分地区农村公益性文化的匮乏。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关心和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多种要求,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如何进一步丰富新农村的文化生活,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公益性建设,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加强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运转高效的机制,以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资、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资和支持,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同时要树立“大文化”观念,使设施建设包容娱乐、休闲、宣传教育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等各种功能。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基层文化的主要舞台。但在一些落后地区仍存在着没有站址或场所狭小破旧的情况,而某些发达地区则存在着文化站成为“花瓶”摆设,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有些地方场所开放、使用不规范,有的场所甚至被挤占挪作他用,他们没有独立账户,每年的工作经费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状况,文化专干不专、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乡镇文化站“名重位不重”。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须做到以下几点:
1.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做到“三纳入”,即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建设规划、纳入文明乡镇创建指标、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绩效考评内容。
2.乡镇文化站的事业发展要有专门经费。乡镇文化站应有专门账户,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一定比例,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确保文化站的工作经费得到充分保障。
3.确实提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待遇。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层机构,除了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外,还承担乡镇文化管理的职能,所以其工作人员在绩效考评、评先评优上不应受到歧视。
4.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提高,核心是人,关键是制度,要让人与事都在制度中运行,就要建立起目标、过程、结果、场所、人员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做到场所要公示开放时间,免费参观欣赏,提供配套服务,免费不减质。
5.设立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巡视制度。协调组织市、区人大、政协代表、农民代表和文化专家组成文化站巡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文化站的开放、使用和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巡回检查或暗访,并将结果公开通报,以促进文化站规范建设和使用。
6.建立乡镇文化站建设奖励机制。有必要拿出一定额度的专项奖励资金,用以奖励东部乃至全国,在自主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成效明显的市和区(县)。
由于各级文化站,尤其是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使命,它既是一种文化组织,又是一种群众文化载体,更是一个农民文化活动的阵地,因此在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在公益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厦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获得了跨越发展,仅2006年市财政就投入7.5亿元,完成了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于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各区9千至2万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近期也将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厦门市先后建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乡镇文化站。面对当今群众的需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节拍,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一些行政村,应根据当地文化传统差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着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建设。小康村的文化建设应起龙头作用,要体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体现文化与经济“同步小康”。应组建文化中心,达到“六个一”目标,即一个教育培训室(含文化信息网站)、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户外活动室、一个户外文化长廊。通过以点带面,为周边农村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对于经济条件更差的村落,可因陋就简利用闲置的旧场所,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将其改造为村文化室,设置一些投资较少的项目,比如棋类活动室、图书室和培训室等,让农民朋友们在茶余饭后有个活动场所。长期以来,农民朋友们一边周而复始地劳作,一边进行着乡土文化的耕耘和积累,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一旦有了条件和契机,他们身上蕴藏的文化潜能就会喷发出来。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厦门市集美区的灌口镇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落成的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文化中心,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在保证“六个一”设施的同时,还为未成年人开通了绿色网吧、健身房与电影院,并先后建立了闽南曲艺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会等。他们的文化建设从娃娃开始普及,通过民间老艺人传、帮、带,为传承保护闽南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厦门市集美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也是驰名海内外的学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目前辖区内相继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等各种民间团体,如灌口镇的民间木偶、闽南童谣创作基地、精神文明曲艺队的答嘴鼓、前场村的曲艺队等,都已成为厦门市闽南艺术的特色品牌。像这样的文化站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社团,把民间的文化力量组织为一体,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系的文化网络,以立体交叉辐射的方式遍布各大城乡,从而使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让广泛的常规性群众文化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乡镇文化站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我们要以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地域经济优势,确实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打造成为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农村先进文化品牌,使文化站阵地真正成为乡镇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契机下,我们更应当充分利用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优势,活跃农村文化,让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全面的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