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健康的家庭教育
2009-12-08吴非
吴 非
有位高中生私下对同学说,中考后父亲为他联系择校,请校长等人去高档酒店, 一顿饭吃了七八千元;因此他每次看校长在国旗下演讲,作慷慨状,就认为校长不诚实,玷污国旗,他一句也不想听。这名学生没什么城府,他甚至告诉同学,他那当处长的父亲“为人也不怎么样”,因为没隔几天他就把请客的那笔餐费交给一家企业报销了。——这位学生并没拒绝家庭利用特权,可是在污泥浊水中仍能保存基本的是非判断,也许可算是当今的教育怪现象。
父母的行为准则,家庭的精神价值取向,不可能不影响子女。在应试教育猖獗的当今,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遇上实用主义的教育行为,或者无效,或者变异,以正常的教育观很难突破世俗观念的围困。
曾在高三学生的随笔中看到学生发泄对家长的不满:家长要求孩子不要把教材借给同学,理由是“竞争对手少一个好一个”。一般情况下,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长成的孩子,精神会非常痛苦,即使抗争,心灵也会永久地留下伤痕或阴影。如果他接受这样的熏染,则会变得猥琐,他们在生活中很难有真正的朋友,对人世也不会有什么幸福的体验,而他们克服困难抵御灾难的能力一般比较差,他们往往要到中年之后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价值取向,因为那时候,他很可能开始遭遇挫折,而且,他自己的孩子也开始接受他的教育了。
我曾对学生说“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好的手段”。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这种教育是正确的。一些学生在高考结束后说,老师这句话是对的,虽然我们做得并不好。可是,也有家长听了我的话不以为然,悄悄对孩子说,“能得到任何人的帮助才是提高自己最好的手段”。我闻之心寒。在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度,一名教师的力量是多么有限啊!有那样的家庭教育在顽强抵御,文明教育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学校的教育作用会很轻易地被抵消。
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要教会他们坚守人格理想。这样的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学生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更多的来自与家庭的沟通。有经验的教师最大的苦恼往往在于:学校长时间的正面教育难以抵御家长一个晚上的三五句“实话”“真心话”。——为什么会这样?毕竟是他的亲人,亲人只会考虑具体的利益,最“务实”,而他们的“现实”往往是“猥琐一阵子,快活一辈子”。
当然,更多的家长未必会这样。我在工作中曾和一些学生交换过看法,他们谈到,父母面对社会种种不如意的状况,内心也是痛苦的,但他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力量去抵御抗衡,他们往往不得不作出妥协。得知父母为了自己能在一所条件好些的学校读书,不得不奔走权门,求人帮忙,屈辱地送礼,陪笑脸,这些学生从中感受了耻辱,他们把这些埋藏在内心,在理解父母的爱心的同时,也对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展开思考。
通常情况下,家庭教养的水平取决于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可是,为什么一些为父母者有较高的文化,却并不具备教育子女的修养呢?现今的说法是“有文凭没文化”,简而言之,是家长的文明素质不高,没有能力对子女施以健康的教育。有位教师介绍学生成长的个案。这名学生大学毕业刚刚工作几个月便患精神疾病,十多年无法恢复正常生活。该生当年因为考试成绩较好,一些教师评价比较高,可是仅仅因为一次“三好生”落选,就恼羞成怒,对班主任出言不逊;该生很任性,只要有一点不合他的意,就百般纠缠,常利用各种机会诋毁教师,甚至写匿名信给学校,诬陷教师;而家长每次来校交流,都对班上的同学横加指责。教师发现其家庭教育不正常:父亲竟穿着拖鞋到学校开家长会,母亲不打招呼便到班主任家谈话,一谈便是四五个小时,完全不顾教师的休息和工作。这对夫妇都受过高等教育,然而举止粗俗,闹了不少笑话,常常被同事当作反面典型。有家长的“示范”,该生无视学校班级的公共环境,为所欲为,而学校也很难全面约束一个未成年人的言行;可是走上社会后,一切必须遵从制度,一切必须“走程序”,不会再有像对少年人一样的宽容,不再有碍于人情的特例,他必须接受社会而不是强迫社会接受他,于是处处碰壁,终于精神崩溃,酿成终生遗憾。
如果家长有正常人的思维和教养,有正常与人交往的能力,孩子至少有一个精神的“港湾”,即使他在外缺乏交际能力和沟通意识,遇到各种困难,回到家里还能有交流、沟通的渠道,还有可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和帮助。我经常担忧的,是父母自身庸俗,缺乏教养,从培养子女成才的角度看,这是一件糟糕透顶的事。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教养与人的文化程度无关。
报纸消息,英国政府斥资3000万英镑建立国家级的“家长学院”,此事不知真假。果有其事,不过是说明英国同样存在家庭教育重大危机;当然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我们有各级干部学院、党校,而类似的家长学院根本没有。
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需要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