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有效课时目标的制定
2009-12-08江梅
江 梅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要任务在于有效教学目标的制定,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抓手。
一、有效课时目标的特点
一般来说,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获得具体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2. 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 行为条件要清楚。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 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目标表述的是基本的、共同的、可达到的教学标准,而不是无法实现的最高要求。
二、课时目标案例剖析
【案例一】
《翠鸟》(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目标:
1.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基本能背诵第一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
2. 欣赏品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翠鸟的可爱,并通过两组句子的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3. 积累优美词句。
【分析】基本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目标的制定。但“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培养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表述混乱,建议改为“进一步感受文本美、鸟美,产生爱鸟、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和感情”。因为目标描述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总的来看,该老师第二课时的目标制定得过大,过于宽泛。我们知道,课时目标制定要明确、具体,才有助于策略安排的操作性和合理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课文上,在读通读好课文后,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体会写法,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分析】表述得过于笼统模糊。明晰的表达可如:在读通读好课文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是如何准确传神地描写翠鸟的外形的,再通过理解“蹬”等动作词感受翠鸟高超的捉鱼本领。
【案例二】
《去年的树》(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目标:
1. 初步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 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重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分析】该目标表述的层次不够清晰。第2点属于认知目标,第1点属于能力目标。在正常逻辑下,先有“理解文章内容”的认知,后才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的形成。另外,这种目标设计还是落入了传统设计的巢臼,“读通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品读重点词句”等表述空洞、抽象,缺少可量化、可评价的指标。可以把目标2具体而明确地改为:读通课文,在读好、读懂……等重点词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初读学习活动的引导和检测。目标3(包括教学难点)则可以表述为“在情境中反复品读文中的四次对话,揣摩童话角色的心理,以体会小鸟对大树的诚信,受到相关教育”。
三、有效课时目标的制定
有效课时目标的制定,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普遍到特殊”的原则,在通览和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思路,结合所教学生和教师本人情况,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课时目标。
(一)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制定课时目标
小语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载体,它系统地、具体地承载着课标规定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不仅构建了知识体系,还融入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教材是我们教师制定课时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时目标之前,要对小语教材整体目标体系胸有成竹。例如:阅读教学中“联系上下文解词”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到了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则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
(二)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制定课时目标
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想面貌、学习基础及个性特点,才能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学生是我们制定课时目标的根本依据。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完美,而把学生放在一边,那么课堂上的目标充其量只能说是教师教的目标,而不是学生学的目标。正因为如此,一些专家提倡老师备课时把原来的“教学目标”改成“学习目标”,目的就是在于提醒教者把学生放在首位。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要切记课时目标陈述的主体是学生,目标的指向是全体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达成的结果,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因而“指导”“培养”“启发”之类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不应该出现在课时目标中。
(三)课时目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语文课时目标制定的弹性化,是由语文自身的人文性、内涵的丰富性、知识的模糊性决定了的。因此,语文老师要认真分析班内学生的实际情况,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同一个班上,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能参差不齐,语文学习态度各不相同,语文学习技能各有千秋,因而,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课时目标往往是基础目标。此外,教师要善于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课时目标(这些目标不一定要全部表述出来)。比如上学期我备《古诗三首》一课,外显的课时目标有三条:1. 学会本课5个生字。2. 了解三首古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三条目标成了我课堂学习活动的“指挥棒”。但是,在结课前的拓展活动——全班同学朗读欣赏白居易的《钱唐湖春行》时,我对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提出了高要求: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表达它的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