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以“稳”回应世界担心

2009-12-08

环球时报 2009-12-08
关键词:泡沫会议经济

●本报驻加拿大、英国、日本记者 陶短房 纪双城 孙秀萍 ●本报记者 魏莱 王跃西●陈一

焦急期待明年中国经济航向的国际观察家们昨天终于等到了答案,当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中国并不急于踩下遏制高房价的刹车板,背后显示出的是中国政府对自己控制资产泡沫能力很有信心。中国经济在2009年挺过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这一成就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颇多肯定。英国《金融时报》7日说,告别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中唯一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可持续也在被国际媒体激烈争论,悲观的分析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泡沫之大连迪拜都无法比拟。“担心明显存在,投资者又开始小心翼翼了。但中国政府这些年的确没有出过大错,纠错也很敏捷,这使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任何决定都对市场保持着相当的权威。”一名中国专家这样评论说。

为明年中国经济划定航向

7日一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闭幕就已将一些国际媒体的关注目光吸引到北京。法新社称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中国一年中最重要的经济决策会议,中国高级领导人聚集北京为2010年的中国经济划定航向。文章说,会议的焦点是当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刺激计划还将持续多久。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路透社将此次会议内容透露出的未来中国经济政策总结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优化经济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路透社称,这些政策显示此次会议的基调符合外界预期,表明中国政府在更乐观的国内和全球经济数据出现以前并不急于进行政策转向。美林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表示,“现在还不是政策转折点,北京对全球经济前景看法相对比较保守,也许到明年四五月份北京才可能改变看法,调整政策。”

BBC7日分析说,此次会议明确了中国在2010年及未来经济发展要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特别强调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还提出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以推进城镇化。

在美联社7日的评论中,由于欧美失业率依然在上升,中国对于是否收回去年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非常谨慎,这种谨慎是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共有的。

中国决心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外界还注意到,中国决策层把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扩内需和保民生成为明年经济政策的支持重点。“中国居民消费率比印度还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说,“从需求角度看,我国的三大需求发展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增长快,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使得消费的比重不断下降。”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在保增长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有条件地转变发展方式,这将是今后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根本点。”《华尔街日报》7日题为“中国明年要靠扩大内需撬动经济”的评论称,中国政策制定者们表示,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澳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7日对《环球时报》表示,2010年是中国经济面临的“复杂年”,更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年”,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2010年的核心主题。他认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强调保增长,而强调转变增长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务实作风。去年提出“保8”是在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不久,全球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发生的,西方投行当时也是一片风雨飘摇。从目前情况观察,中国今年“保8”的目标可以实现,明年实现8%以上的增长率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这次中国当局似乎更加看重的是重点调整经济结构。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因为中国经济若再不调整结构就难以维系增长的持续发展。

一些西方媒体注意到,中国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不是死板的。英国《金融时报》7日评论说,这次会议上中国领导层强调要针对新形势,保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灵活性”,这个与此前一直声称的政策稳定性有不同。该报还评论说,告别2009年,中国将是全球十大最强经济体当中,唯一还能够保证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国家,这是令人瞩目的成就。

英国《经济学家》在“世界2010”年度专题评述中说,2010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又是关键的一年,因为中国将制定新五年计划,具体细节将在明年秋天宣布,时间紧迫。在这次的五年计划当中,预料将把环保减排目标放在经济发展进程当中,这也是历史上的首次。《经济学家》分析说,中国原本计划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8万亿美元的目标已在2008年实现。目前要关注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最新发展,这一结果必须要到2010年的11月1日,中国新一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出炉后,才能得知细节。

对“中国资产泡沫”的争论异常复杂

分析人士表示,去年中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时,世界连中国今年能否实现保8目标都很担心,但中国经济在2009年挺过了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国际媒体对此的担忧也就消失了,但在迪拜事件发生后,世界转而担心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当“中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消息7日密集出现在中国各大门户网站上时,民众的反应直接指向房地产市场,并且分化明显。一些买了房的网友“松了一口气”,庆幸短期内房价不会下跌了。而不满高房价的人质疑政府“是不是要等房价涨到2万以上再让大家买房”。

事实上,在此次会议召开前,中国大城市超高的房价已在境内外引发激烈争辩,媒体猜测此次会议有可能撤销去年推出的房地产业优惠政策。但从目前传出的信息看,会议并未对此给出明确答案。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7日题为“不要让迪拜分散对中国泡沫担心”的文章说,就在一年前,任何人对于迪拜地区经济构想过于庞大的质疑都会被认为是白痴的想法,人们认为迪拜的大工程永远不会停止,但一年后“迪拜世界”的债务危机就终结了这种愚蠢观点。但人们不应被迪拜的噪音分散注意力,事实上还有一个国家正在慢慢稳步地积累风险,它就是中国。文章称,中国的刺激经济努力和低利率增加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中国官员过于将房地产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是令人担忧的想法,迪拜危机应该给中国一个警醒。路透社7日也认为中国提高居民消费的努力受到高房价掣肘。该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话说,“政府想提高居民消费,但房价这么高,买了房子还有多余的钱消费吗?”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7日对《环球时报》说,现在中国的房价高得吓人,房价与居民家庭每年可支配收入相比,通常发达国家不超过5倍,发展中国家不超过8倍,而中国至少在10倍以上,有些大城市甚至到了30倍。在这种泡沫下,想买房的人痛苦,想投资的人害怕,大家都不得不小心翼翼,虽然还在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社会信心似乎有些透支。

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的资产泡沫问题并没有这么严重。刘利刚表示,中国2010年通胀上行的空间会维系在可控的3%-4%之间,不会出现高风险性通胀。

在世界经济史中,泡沫一直是个非常敏感的词汇,多个国家曾经受资产泡沫破碎之痛,这种痛大多体现在房地产和股市当中,有时二者甚至同时发生。据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日元升值后,日本股市和楼市就曾同时暴跌。日本经济至今尚未从泡沫破碎的阵痛中完全康复。伦敦兰巴德金融分析机构地产分析师怀特认为,中国房市确实危机重重,但不可能出现房价大转折。怀特说,迪拜与英国此前经历房地产泡沫破裂时,都有大量房地产市场份额被外国资本占有,但中国只有约5%的房产市场份额被外国资本持有,大部分房地产都是由本国尤其是当地的居民消费者持有或购买,因此不会重蹈英国的覆辙。

宏观经济政策对民生影响越来越大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每年都要开一次,为什么这一次引发的关注尤其强烈?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表示,这正是因为现在的老百姓都关心房价,手里都有几只股票,宏观政策将决定中国经济走向,正在成为影响百姓民生的重要因素,一项政策就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利益。

周世俭说,目前,许多中国人的挣钱速度赶不上资产变化的速度(如工资涨幅总追不上房价上涨),却可以贷款买房甚至借钱炒股,斗着胆子透支未来。可以说,现实已经把人们带入了风险之中,而宏观经济政策关系到每个人的将来,让老百姓在大潮中身不由己。因此,宏观政策必须对老百姓说清楚,必须透明。▲

猜你喜欢

泡沫会议经济
废弃的泡沫盒
欧洲理事会会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主席团会议
一场会议和它的记录者
目击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