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姓:上溯五帝,以官为氏
2009-12-08张栋梁
张栋梁
一、钱姓起源
钱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二位,通常认为钱姓起源有三:
其一、以官为姓。周朝有官职名“钱府上士”,专门掌管财政,其后代以官为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钱氏,颛顼曾孙陆终生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姓篡》亦书:“彭祖之孙孚,为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史记•楚世家》中的叙述则颇具传奇色彩: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传说中有名的大寿星,帝尧封他于彭城,建大彭氏国。《世本》上记载其“姓筏,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都城为官,因此也可推断钱姓形成于陕西。由于钱姓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所以历史上的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
其二、少数民族的钱姓
满族钱姓:满族原本没有钱氏之姓。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出于战略上的需要,他创制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八族制度以统辖女真各部。以后随着统治地域与人口的扩大,清太宗皇太极又以境内汉人和蒙古族为基础创建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清军入关后,汉军八旗大量吸纳中原汉人,规模不断壮大,钱姓也相应出现于其中,由于经过清代的长期融合,汉军八旗中的汉人大多满化成为满族,而不少满族人户则因汉化开始采用汉姓。另据《清朝通志•氏族略》和河北隆化县有关资料记载,满族的钱姓世居烂泥河,后来又迁徙他处,其姓氏一直使用至今。
哈尼族钱姓:哈尼族钱姓出现也相对较早。据《明清土司通纂》和《哈尼族社会历史调查》等书记载,哈尼族钱姓在明清时就是一个势力较大的姓氏,居住在临安府一带的钱姓人中还有人担任过土司副长官的职务,其后裔一直到今天在当地仍有较大的影响。
另外有一些由改姓而来的少数民族钱姓。中国当前不少的少数民族钱姓人,其姓氏历史上并不是钱,而是通过同音转译等形式改姓钱的。如据《中国人的姓名》等书记载,蒙古族的钱姓来自蒙古姓“敏罕氏”,由于“敏罕”一词的蒙古含义是数目字“千”,与汉姓“钱”谐音相近,因此这些人在与汉人交往时,往往将本姓简述为钱,以至相沿至今未改。此外彝族钱姓也同样是由本族旧姓“都普”转音而来。
其三、赐姓钱姓
赐姓,是中国古代帝王彰布皇家威仪,昭示荣宠,笼络、褒奖臣属,邀集人心的重要手段之一。五代时钱谬曾以杭州为中心建立了吴越国,历时86年之久,是时境内安宁,人民富足,有不少吴越臣僚先后都被赐以国姓“钱”,而改姓为钱。《宋史•吴越钱氏世家》称,吴越王钱谬“与战士多赐己姓”,至忠懿王钱弘傲临朝称制,这些因赐姓而改姓钱氏之人“皆称同宗”,都自认为属于钱姓之人了。
二、郡望堂号
郡望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
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又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三、楹联典故
系承钱孚;望出下邳。
全联指颛顼裔孙孚,在周为钱府上士,子孙以官为氏。
述古堂中藏万卷;绛云楼里备千家。
上联指清代藏书家钱曾,藏书室名“述古堂”。下联指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家有绛云楼,藏书宏富。
才多隽永诗名重;学有渊源道脉长。
上联指唐代诗人钱起,“大历十才子”之一,有《钱考功集》。下联指彭祖,姓钱名铿,长于导引按摩健身之道。
墨花点毫晓云湿;芝草入帘春雨香。
全联指清代书法家、诗人钱鲁斯撰书联。钱鲁斯,字伯垌,武进人。
仙凤玉露争飘洒;密竹疏松斗志苍。
全联指清代著名学者、乾隆进士钱大昕(1728-1804)撰书联。钱大昕,字晓徵,号竹汀,江苏嘉定人。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长于校勘考订,有《廿二史考异》。
名标鼎甲,门闾代代;秀毓钱塘,兄弟怡怡。
上联前句指明代翰林修撰钱福,弦治中试礼部廷对皆第一;上联后句指明代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钱升,万历殿试第一。下联前句指明人礼部侍郎钱谦益,万历进士;下联后句指宋代秘书监钱昆及其弟翰林学士钱易均为进士。
四、历史名人
钱镠:字具美(一作巨美),浙江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人。唐末跟从石镜镇将军董昌镇压黄巢起义军,任镇海节度使,乾宁年间,击败董昌,占有两浙十三州,后梁开平初年被封为吴越王。907年至932年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932年逝世。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列朝诗集》等等。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毛晋都曾是他的学生。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史学、佛学,是为东林巨擘。崇祯元年(1628),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被革职。崇祯十四年(1641),迎娶名妓柳如是,致非议四起,婚礼中的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后任南明朱由嵩弘光朝廷礼部尚书,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拉住。最后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多铎迎降,仕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任《明史》馆副总裁。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康熙三年(1664),钱谦益病故,享年81岁。34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
钱大昕(1728年—1804年):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字晓征,一字辛楣,号竹汀。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献赋获赐举人。他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曹聚仁曾赞其说:“钱大昕推许戴东原‘实事求是,不主一家,俨然是科学家的头脑了。假如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的话,他们便是达尔文、法布耳那样的科学家了。”他还称赞说:“这(考据学)便是牛顿、达尔文的治学态度。”近代史学家陈寅恪独服钱大昕,称之为“清代史家第一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依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所谓“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考证当时“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虽名义上为“从五品下”,然却是“将仕郎守江州司马”,据此,陈寅恪得出以下结论:“乐天此时止为州佐,固唯应依将仕郎之阶品著青衫也。”陈垣曾说:“《日知录》在清代是第一流的,但还不是第一,第一应推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与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钱穆(1895—1990):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汉族,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刘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武汉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教授。曾撰写《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无锡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初二日生,与弟基厚孪生。5岁由长兄子兰授课,9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古文翼》。10岁时由伯父仲眉课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文选,并教其学习写作策论。13岁读《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先后将两部巨著圈点7遍,又精研《读史方舆纪要》。16岁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撰《说文》一篇,发表在《国粹学报》上。后在多家大学任教。建国后,他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后改为华中师范学院)。1957年l1月30日,因患胃癌去世,终年70岁。其子钱钟书亦是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比较。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集《谈艺录》等。(责编: 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