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造的“心象”世界

2009-12-08张建悦

当代人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技法笔墨

张建悦

高中造,1959年生于河北,先后毕业于河北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工作室”。 现为河北画院特聘画家,河北中国画研究会理事。1984年开始绘制连环画,出版图书有《中国战争故事》《鲧禹治水》《三十六计》《世界著名童话》《中国名人》(河北美术出版社)等。其中《鲧禹治水》《三十六计》先后获得全国图书“冰心奖”和“黄河金牛奖”。

1998 年作品《无题》荣获中国美协主办中华杯中国画大赛“佳作奖”, 2001 年应香港文化艺术公司之邀在港举办“高中造中国画艺术展”, 2007年参加荣宝斋“贾又福工作室7人展”。

庄子曰:寂寞恬淡天地之平道德之至。能够甘于寂寞保持一种恬淡的心境,心无旁骛从事艺术创作,是一种境界。好的画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心灵透明的人。他所表现在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抹笔墨,每一道色彩都是画家自我人格、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

高中造正是这样做的。

为了寻求传统山水与现代观念的契合点,2005年,高中造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贾又福首届硕士研究生班,从石涛、八大、龚贤,到黄宾虹、李可染、贾又福,广泛临摹吸收,博采营养。以平静的心态不燥不急地审视着传统山水画古往今来的状态,浸入这一流脉寻迹觅踪,探索山水“写象”与“造境”的紧密相融,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从传统中悟出新解,从实践中把握路径。

作为北方人,高中造钟情于浑厚、博大、沧桑的太行美。他多次走进太行山,搜尽奇山险谷,面对大自然,寻觅物象与心灵的感应。写生归来,纵观其画,满纸重重景象,深邃繁密,笔调更为放纵,造境取象更为大胆。幻化莫测的水墨,烟波无尽,氤氲淋漓,虚灵绵邈。从传统视角审视他的作品,仿佛多了些现代构成的味道,人文精神在山水画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他力求画面“雅、清、逸”,呈现“至平、至淡、至无意”,摒弃时人有意娇做笔墨视觉刺激而出“奇意”的流俗。有道是“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在高中造的水墨小品画中,人与物、笔与墨、意与韵,是浑然一体的,笔墨随情节变化,无法而有法,应物而象形,情景交融笔墨自然流于纸上,不觉然而然,旨在“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他在作品中力求把传统笔墨打散,重新组合,构建一个新的语境。遵循前贤“气韵出于墨,生动出于笔”的至言,充分利用笔墨语素本身的结构及现代构成方式,沿着边缘开拓自己的路径。

这正是高中造作品的艺术魅力。

有评论家说道,现在的画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别人的画里学画,技法也是照搬,很难从画中看到他自己的存在。这种画法熟练,画面也能处理得比较完整,风格很快就定型了,不断重复制作,得到世俗的好处,但他们的画很难打动人心,因为没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情感。另一种就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始终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广泛学习吸收各种技法,师法自然,采取有所用有所不用的态度,感触山川的魂魄,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上的线条就像你自己的心电图一样,不同的心跳、情绪的波动、自然流淌在纸上的痕迹。

这种画家开始技法可能不太成熟,而面对不同的生活感受,他要不断吸收与探索自己的表现语言,往往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但只要有真情实感他就会画得自信,深入得进去,就会同别人拉开距离,渐渐地形成自己的方法和风格,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后一种情况,正是高中造孜孜以求的。

(责编: 王鹏)

猜你喜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技法笔墨
刘少宁《坚守·八步沙》
王菽一《大画西游》
戚鑫宇《待》《纪念》
叶紫《家书》
手绘技法表现
作品一
秀秀台
为练笔墨才写荷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