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柔和的力量”话题作文升格训练

2009-12-08夏云陶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农夫微笑力量

夏云陶

【作文话题】

有一天,风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有多强大,就对太阳说:“看到下面的那个农夫了吗?我可以马上让他脱下他的外衣。”这时太阳便躲到了云的后面。说着,风便用劲鼓吹起来。然而,风越大,农夫把衣服裹得越紧。这样持续了一会,风发现无法达成目的,便灰灰地沉寂了下去。就在这时,太阳从彩云中又钻了出来,给了农夫一个和善的微笑。在阳光温柔的照耀下,农夫不停地擦拭着额头,没多久便脱下了外衣。看了这则寓言后,请问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柔和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话题演绎】

这是一个限制性较强的作文话题。题目中的小故事对话题的限制是很明显的。如果不能确切读懂这则故事的含义,就可能出现审题错误。如果不顾故事的暗示与限制,只从话题出发,我们就可以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既可以思考这种力量的益处,也可以思考这种力量的害处。因为任何一种力量都可以成全我们,也可以毁灭我们。“柔和”,令人想到滴水穿石、坚持不懈的精神,想到礼仪对人际交往与事业上的帮助,想到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想到化干戈为玉帛、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柔和”,令人想到甜言蜜语,暗箭伤人,红颜祸水的枕边风,糖衣炮弹的损毁,日积月累的贪婪,积少成多的蚀锈……而且我们可以从一个人身上,想到一点点成功带来的最终的辉煌以及一点点喜悦引发的傲慢与强烈的欲望。任何一个话题都是可以进行辩证思索的,而且辩证思索可以使主旨更为深入。

现在,话题前面有一则故事,在故事与题目之间,有这么一句话:“看了这则寓言后,请问你有什么感想?”这就告诉我们,立意时只能从故事的暗示性出发。故事中告诉我们的是两种现象:一是像风那样,想通过暴力达成自己的目的;二是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手段促使成功的达成。对比的结果告诉我们,太阳代表的柔和的力量获胜了。所以针对话题立意时,必须从“柔和”的积极作用出发,设想出各科,各样的写作角度;原本想到那些反面的观点都应该舍弃。

【技法点拨】

这是一个比喻类话题,话题给人较为活泼的感受,所以写作时应该尽量写得灵巧些。从体裁上说,也许较易写记叙文和散文,但是要写成议论文也不难。无论是选用哪种文体,都应该从“柔和”这个词语的情感色彩出发,善于择定情境或者运用修辞,力求给人以言辞与话题意气相通的感受。同时要注意,既然是一种力量,那么就得在即事生情、即文生理的时候显示出文章的魄力,切忌行文拖沓、作结犹疑。由于“柔和的力量”,暗含“可有多种缘起”、“可达多种目的”的意味,所以文章既可以针对“柔和形成的某一种优良效应”,也可以写它达成的“多种特殊效果”;由此看来,这个话题要想写得深刻些,行文时应该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得尽量体现出文章清晰的脉络、严谨的思维。总而言之,要想写好这样的哲理意味深刻的话题,又能做到深入浅出,激发读者的兴趣,就必须努力做到“将灵巧的技法、精美的言辞与深刻而有条理的哲思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文升格】

和如佛,善若水

丁凯芳

这世上,有谁喜欢洪水胜过斜风细雨:有谁喜欢毒日胜过温柔的阳光:有谁喜欢台风胜过淡淡春风……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人类的普遍喜好出发,用分句内对比,分句问排比的方式推迭出情感,让人一看就知道与话题相关。)

在自然界中,温和的气候总是更加适宜生物的生存。在趋利避害的本能的指导下,恶劣的环境中的生物总要比温润的森林、湿地、草原要少得多。

在由人类这样有智慧、意志、道德的复杂生物所组成的社会中,亦是如此。温良恭俭的人往往会更加容易相处,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之相处。

(宏观思索,从自然与人类两个方面,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告诉读者人、事、物应该怎样为自己寻找使自己更易被接受的方式。这两段与第一段相比,角度不同,有主动与被动之别。)

而在历史上,得道多助的人中,又有几个会是暴戾之徒?“克己复礼”的孔子,奉行“仁者爱人”,终于被冠以圣人之名流传千古;主张非暴力的圣雄甘地,用他柔和的微笑去对抗一切利刃。拿破仑,何等的军事天才,在战场上有几人敌得过他的勇武。最后还不是落得个全盘皆输!

温和的人更容易获得长远的成功。因为在失败面前,他们永远微笑;在成功之后,他们仍旧善良。

(这两段,从历史成败的角度出发,反问、对比和排比兼用,事例辅佐观点,鲜明而强烈地表述了正确的见解。此段看似主要与上文相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出下面更深刻的分述点。有叙必有议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柔和是一种智慧。在危险来临时,柔和是化险为夷的良药。中国有句古话:“伸手不打笑脸人。”没有谁忍心破坏温和美好的氛围。

柔和是一种手段。一位哲人说过“笔诛胜于剑伐”。鲁迅的言辞一向是犀利的,他用文字去反抗那灰暗的现实,没有刀光剑影,没有血流成河,却赎救了一个个迷途的灵魂。

柔和是一种技巧。不是所有的微笑都代表柔和,不是所有的柔和都会微笑。如何柔和,对谁柔和都是值得思考再三的问题。

(对于成功者而言,多数是依靠以上三点与柔和相关的作用一路走来的。作者在分述这三点的时候,将分论点放在段落之首,使得脉络非常清晰:每个分论点下面的论述与论据都是简练而明确的。这三点强化了“柔和可以成为救世良方”的观念,第三点中又有辩证思考,令人沉思。)

儒家的中心思想是达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反对过与不及。极高明而道中庸。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温和地对待周遭的人事物。那也就达到了混然天成的和谐。

佛教亦是为了拯救而诞生的一个宗教。很多佛像的表情都是温和快乐的。因为柔和而无欲无求,达到了天人合一而终于成佛,这是释迦牟尼给众生的信条。

(在中国,儒道佛是三大教,从历史实情来看,其中影响最为普遍的应该还得算是儒教与佛教。作者从人事出发。以最具权威性的两大宗教的精神本质为源,令人感受到了“柔和”的亘古不变的影响力。)

也许无欲无求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是遥不可及的,但保持“内心的柔和”却会使我们的生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人的生命终究有限,为什么不选择柔和并幸福呢?

“上善若水”,水总是温和地去包容,去流淌,去滋润需要被滋润的事。让我们把“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当作是一个信条吧。

(最后两段,采用反问、比喻、引用的方式,以清新的文笔总结了全文的主旨,坚持了自己的信念,鼓舞着读这篇文章的人肯定“柔和的力量”,追求幸福的生活。)

【总评】

整篇文章张驰有度,思路清晰,能用这么简洁的文字把那么多合理以至深刻的观点有序表达,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题意;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在考场中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实属不易。

猜你喜欢

农夫微笑力量
农夫和蛇
农夫和蛇
若想念,微笑吧
微笑不如哭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回归自然做个城市农夫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