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用“心”了吗?

2009-12-08崔益林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把握住礼赞紫藤萝

崔益林

我们知道,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文章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次就是指文章的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而“神不散”主要是从文章立意这个角度考虑的,就是指文章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的时候,就必须紧紧围绕散文的这一特点去进行学习。围绕“形”去研究“神”,以“形”促“神”,心中有“形”,方能心中有“神”,才能“形”“神”兼备。

那么,在具体的文章中又该如何具体操作呢?我想从以下四个环节来考虑,一是为何写?这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神”的问题,二是写什么?这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形”的问题。三是能否写?这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线”的问题,四是怎样写?这就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法”的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实施散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心中有“神”——为何写?

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作时,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背景而创作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便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时就必须考虑这样的问题,作者写作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表现什么主题,也就是说把握住作者“为何写”的问题。他心中散文的“神”是什么。

这里我们不妨以具体的课文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先生看到广大的北方抗日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于是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优美的散文,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我们得出茅盾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歌颂北方的抗日军民,这就是这篇散文的“神”。再如我们在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对话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哀愁,原来宗璞一家在“文化大革命”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或许是祸不单行,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不治而死,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作者就心怀感激地写下了《紫藤萝瀑布》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看得出宗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歌颂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这是这篇文章的“神”。还有像郭沫若先生的《石榴》,我们也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捕捉到文章的“神”。

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时,首先必须考虑作者为何而写,做到心中有“神”,而要做到心中有“神”,我们就必须好好地把握住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扣住“神”去分析散文。

二、心中有“形”——写什么?

同学们在学习散文时,有没有发现这些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文章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要么纵横几千里,要么上下几千年,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为了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既写了白杨树“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生长环境的“不平凡”,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外形特征的不平凡,更写了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内在气质的不平凡,可谓是选材广泛。又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了表现春的特点,作者依次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还有像朱自清的《背影》,为了表现父爱的伟大,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四次写“背影”。还有像郭沫若的《石榴》一文,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最可爱”三字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与赞美之隋。接着,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一是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二是写它的花。主要写石榴花的色彩(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果实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颜色由红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由“茄形的骨朵”变为“胖胖的圆肚形”。五是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于是,活泼可爱的石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恰好与作者的理想追求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看得出来,这些散文在选材时都是围绕散文的特点而精心选材的,也就是说围绕“形散”的特点而进行操作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散文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形”。

三、心中有“线”——能否写?

既然散文在选材时,特别强调“形散”,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人文呢?无疑是错误的。这就必须考虑散文的线索问题,无论选取什么样的材料,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围绕线索取材。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在选材时就是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魏巍的《我的老师》就是以“我”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为线索,朱自清的《背影》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也就是说,作为一篇散文,在选材时,要考虑哪些材料能写,哪些材料不能写,一定要做到心中有“线”,围绕这根“线”去选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散文的特点,也才能把握住作者创作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起到学习散文的目的。

四、心中有“法”——怎样写?

那么作为一篇散文,我们的材料选好了,线索也把握住了,该如何去写呢?这就涉及到表现手法的问题,也就是说该怎样写?我们知道表现手法很多,像对比、反衬、烘托、象征、讽刺、夸张、借物抒情、想象、联想等。

这里我们以“象征”手法为例,来阐述该怎么写散文。什么叫象征呢?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或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以“白杨树的不平凡”来象征北方抗日军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再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力展现了紫藤萝新生后的生命繁茂与蓬勃,至于对每穗花的形态描写,简直就是一首生命的赞美诗了。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这鲜活的生命带走了她心上关于生与死、手足情的焦虑与悲痛,带走了一切,使她获得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让人在紫藤萝命运的回溯中能感到历史的沧桑,花开花谢维系着人生命运的浮沉,花荣花枯映射着时代社会的兴衰。所以,紫藤萝已不再是纯自然生物,而是一种象征,象征不灭的美,象征十几年来整个国家的命运。

我想,如果我们在散文阅读教学时能够把我以上所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理清理透,应该说在以后学习散文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做得到,老师等着听你们的好消息!

猜你喜欢

把握住礼赞紫藤萝
脱贫礼赞
美丽的紫藤萝
美丽的紫藤萝
礼赞40年
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一轮消费升级的风口 泛娱乐观影市场的若干问题
抓住质量提升 就把握住产业进步的脉搏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挑选
采油树礼赞
“五老”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