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泉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12-08张炎地

现代经济信息 2009年20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泉州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存在经济结构失衡、区域协作失调、企业管理落后和能源消耗过大等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加快转变泉州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泉州 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既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点,其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和重要指导方针后,泉州全市上下认真领会,准确把握,坚定贯彻,在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上有所突破,有力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加大工作力度,持之以恒抓好落实,向更高的发展平台跃升。

一、泉州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情况

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对泉州发展高度重视。省委卢展工书记先后作出“三创”、“四个关键”、“走前列”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省第八次党代会又从“海西”大局出发,明确提出“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科学指明了泉州今后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纵观改革开放历程,泉州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主要是从1983年到1986年,其中1984年增长高达19. 8%;第二阶段是90年代前期,从1992年至1994年,其间1993年经济增长高达66.2%;第三阶段是从2003年至今,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均在13%以上,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上升态势较为明显。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3000美元,规模工业比重从2003年的43.8%提高到去年76.6%,城市化水平达51%,泉州已站在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社会发展全面进步、城市扩张功能完善、发展空间全面拓展的重要关口;中心城市对人口、经济的集聚速度加快,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实力进一步提升;全市的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发展架势进一步拉开,有利于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参与合作竞争。这些年,泉州已经主动融入“海西”大局,创造性地走向全省前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1/4强,连续8年稳居全省首位;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1/4强,居全省首位;传统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新兴产业都有主导性、关键性项目落地,列入省重点项目的数量、投资规模连续4年位居全省首位,重点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点。城市拓展方面,以举办2008年全国农运会为契机,实施“一二三四”城市建设项目,城东、东海、桥南片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16.3平方公里;引进中远集团加盟泉州港日发展,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码头港口工程,向打造现代化亿吨大港迈出关键性一步。就改革创新而言,国家级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并对外招商,对台经贸、文化交流、对台直航和入岛宣传取得重大突破,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品牌泉州”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分别居全国地级市第一、第二位;境内外上市企业23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和谐构建,扎实推进“五大工程”和“平安泉州”建设,全面开展两江流域和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荣获中国十大和谐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可见,泉州作为全省经济总量最大的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推进新一轮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海西”大局多做贡献已经提上议程。

二、泉州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英明领导下,泉州所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鼓舞人心的。但是,毋庸讳言,泉州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累积了一些弊病。

1.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泉州城市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全国2-3个百分点,低于温州、宁波、无锡等制造业相对发达地区3-5个百分点。教育培训、技术研发、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对落后,制约其他产业质量的提升,削弱了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的发挥。

2.区域协作力度不足。依县域经济的概念,泉州的县域由泉港、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八县(区、市)组成。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已经形成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市场机制较成熟且外向化程度高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县域经济格局。尽管如此,但综观各县域之间、包括与整个市区之间所构成的区域经济格局,表现出来的是一幅松散的没有某种纽带把各个县域联系起来而成为经济共同体的画面。经济增长中需要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大都在本县域内实现封闭的自我循环。

3.企业管理创新水平不高。近年来全市广大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但我们也看到,管理仍然是当前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管理粗放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财务账目不实、资金周转慢、产品成本高等问题仍相当突出。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4.节能降耗任务艰巨。工业是能源消耗相对较高的产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节能降耗的空间越来越小。由于缺乏综合利用总体规划、长远发展的有效供给机制,节约能源的监测机构较少,县一级的节能监察、监测和节能服务机构建设亟待加强。有些污染性项目的环境保护和整治措施没有跟进,全社会的节能降耗意识比较薄弱。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推进泉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泉州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推进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正当其时、尤为迫切。要坚持以“十七大”为指导,深刻认识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全面落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举措,推动社会经济在新起点上又好又快的发展。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新举措。近些年来,泉州结合实际出台了带有全局性、前瞻性、可行性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了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策措施上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其中,对泉州社会经济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的有《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港口发展的意见》、《泉州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等。上述文件是我们党领导下集体智慧的结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尊重泉州的实际情况;为泉州下一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实现泉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将上述新举措落到实处。

2.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整合区域协调发展。当前,泉州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加速期,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由空间分散型向区域功能型转变,既是顺应城市化趋势,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发展都市圈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创业载体平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以区域都市化提升创业发展平台。加快把泉州建设成为人口规模300万左右、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相匹配的特大型城市。一方面,要抓紧做好泉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修改和报批工作,积极为市域行政区划调整做好各项准备;另一方面,要结合产业培育、新区拓展、文化发展和港口发展等基础设施完善,切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着力提升重大建设项目共建、共享水平,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加快推进区域都市化进程。

3.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首先,是研究落实进一步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提升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其次,是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提升我市产业能级的支撑作用。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与本地大学相关专业对口共建产学研合作试验室和大学生实训基地。积极与厦门、福州乃至外省等周边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紧密型合作,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技术研发、专利技术应用、人才资源等信息沟通,选择有条件的企业与相关高等院校建立紧密型产学研联合实体。围绕船舶、家纺等重点产业,积极引进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著名机构等来通设立研发机构、技术服务中心或分支机构。再次,是继续抓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示范工程。推进全市企业加强信息化投入和应用。采取确定重点培育名单,分年度滚动推进,积极扶持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组织专家力量,对我市重点信息化企业开展咨询诊断工作,提高我市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提升管理创新水平。按照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抓好管理创新示范企业建设,培育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第四,是加强企业管理创新的组织领导。围绕转变增长方式等活动,认真研究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动向、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工作指导。第五,是拓展企业管理增效的途径。依靠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在注重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控制,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促进节能减排。

4.深入推进节能降耗。认真贯彻《节能法》,完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全面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切实抓好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多措并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第一,是突出结构节能。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大、产出水平低、装备落后的劣势企业、劣势产品和落后工艺。第二,是突出技术节能,大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技术进步。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民用、农村及政府机构六大重点领域的节能降耗。重点推进钢铁、化工、电力、纺织、建材等占到工业能耗75%的五大行业节能技术改造,瞄准行业能耗先进水平,采用先进装备和清洁生产工艺,切实提高行业能效水平。第三,是突出管理节能。进一步强化源头控制,深入开展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增民。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备案、审批、核准。集中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方面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优惠政策。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进一步强化节能监管和宣传,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节能管理,健全管理机构,完善能源管理和计量、统计、分析制度。加强产品用能指标的定额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开展创建节能型企业活动。

参考文献:

[1]本部分数据详见陈铭勋:“以人为本执行为民奉献海西时不我待泉州市改革开放续篇侧记”,《发展研究》2007年第7期,第112页.

[2]本部分内容参考宋长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和睦安定的海峡西岸“和谐泉州”》,《福建理论学习》,2006年第12期,第33页.

作者简介:张炎地,中共安溪县委党校教师。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泉州
泉州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