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会楷模的内涵

2009-12-08

青年记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事迹稿子

王 珑

读了《光明日报》、《大众日报》和《青年记者》等报刊发表的当代好记者陈中华的事迹,很受教育。笔者深为齐鲁新闻界涌现出这样一位记者的楷模而感到自豪。陈中华的事迹是对新时期优秀新闻记者应有素质的生动诠释,也是一个新闻记者自觉提高思想境界和人生目标的光荣实践。他的事迹为记者的成长、成才带来深刻启示。

启示之一:做新时期的好记者,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责任,是应当承担的职责,也是应当履行的使命。陈中华说,国家变革匹夫有责,我们新闻记者当然有责。为此,他从新闻事业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自己的职责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说,党报记者应该“将基层一线干部群众的心声,将自己依据采访而得出的思考,通过我们的媒体反映给读者,反映给制订政策的有关部门,不仅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还要做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参谋”。

正是这一党报记者的准确定位,使他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理解科学发展的要义、主题;使他自觉置身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以自己的作品深刻反映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时代强音。从关注沂蒙老区的发展,到农村土地承包、新农村建设;从廉租房建设,到民营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生存;从应试教育改革,到国有资产保值、民间借贷;从领导干部接待来访,到农民工生活、流浪者救助等等,一系列反映“热点”、“冷点”的新闻都渗透着他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同时,他也一次次在深入采访过程中得到心灵的触动和震撼,从而一次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

就是在身受疾病折磨的医院里,他面对来自农村的小病友和陪护的病友家属,仍然开动记者的脑筋思考问题,考虑社会、考虑大众,先后拟出《提高癌症治愈率,基层医院急需规范》和《专业医疗陪护需要大量增加》等报道的选题。陈中华的事迹告诉我们,新闻记者的责任重于泰山,新闻记者的责任意识是带根本性的素质,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在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实际工作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启示之二:做新时期的好记者,必须有不懈的职业追求

新闻记者的工作,是“独立性”较强的工作。它特别需要记者能对自己的事业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永不言退的执著。好记者陈中华就正是这样的人。他年轻时就把写稿作为矢志不渝的追求。工作几经变化,心中理想不改,42岁仍然重返新闻报道一线,并时刻在“计较”着广大读者对自己稿件的赞扬、评论中奋然前行。

与年轻同志为伍,他发扬自己的优势,力求深入再深入地写出好稿;面对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力求稿件的探索性、前瞻性,不人云亦云;即使是别人稿件中阐释过的主题,他也力求写得更生动、更扎实、更有说服力。舆论监督的稿子难写,但他一旦抓准问题便知难而进。为搞好假化肥坑害农民的报道,他琢磨出正确的策略;为报道好农民关注的土地承包“热点”,他实施“从下而上”的采访;面对选举中下台的原村干部挑起的围攻,他不急不躁地疏导,每一次都获得成功。

就是在癌症折磨让他感到“生不如死”的时候,他仍然期盼能继续写稿。大病初愈就说,“不写稿子,我更难受”,“就是病情复发,也要先把稿子写完”。就是这样的不懈追求,使他在疾病康复期仍以稿件数量、质量最佳的成绩,成为大众报业集团“十佳记者”的第一名。“人是应该有一点精神的”。新闻记者只有像陈中华这样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永不停息的奋斗,才能真正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建树。

启示之三:做新时期的好记者,必须有牢固的群众观点

牢固的群众观点,体现着党的宗旨,也体现着新闻记者的作风。新闻记者只有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会有工作的顺利进展,才会有稿子的真知灼见,才会有提高自己的动力之源。一辆电动车,十年颠簸路;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乡镇村;30多册采访本,120万字的采访笔记,就是他深入群众扎实工作的生动写照;能乘长途车乘长途车,能坐公交车坐公交车,实在没车就在路上喊住农民搭农用车,饭桌上、汽车里、炕头上、参观途中都能与干部群众亲切交谈,就是他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正因为有了牢固的群众观点,他才不顾“非典”影响,长途奔波,认真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心声;正因为有了牢固的群众观点,他才在万家团圆的春节期间,还惦记着是否所有人都过出了“年”的滋味,享受了“节”的美好。正因为有了牢固的群众观点,他才在稿子中热切关注“住在城里的农民工”,并劝导“不能靠吃青春饭”。正因为有了牢固的群众观点,他才培育了对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深情,孕育了一篇篇精品佳作,成就了为群众、为弱势群体所做的一件件好事,化成了为改革发展大业尽职尽责的心血汗水,同时也凝成了恪守职业道德,“以稿谋私,人无分量,稿无价值”的自我告诫,凭着不喝酒、不贪利、不拉广告的敬业行动,赢得了各方面群众的高度信任和感人至深的上佳口碑,当然,也使他采到了别人采不到的新闻素材。陈中华说,“我和农民感情深,劳动人民是新闻的永恒主题”。这牢固的群众观点,应该为我们永远牢记。

启示之四:做新时期的好记者,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提高舆论引导力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靠优良的报道来体现,要靠精湛的业务能力作支撑。从陈中华的事迹,特别是采访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工作实践中已锻炼形成了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善于以小见大,从平常事物中发现闪光点,能紧紧抓住重大新闻,不遗漏有价值的线索;锻炼形成了独到的观察问题的视角、缜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善于观察、分析,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件隐藏着的内在规律;锻炼形成了成熟、灵活的采访艺术,善于与采访对象打交道,有效引导采访对象吐露心迹;锻炼形成了娴熟的新闻表达能力,能够以最合适的形式传递信息、阐明观点。特别是他的调查性报道,创新和发展了原有程式,具有探索性、前瞻性、生动性和时代性特点,成为他得心应手的“拳头产品“,成为《大众日报》的好品牌之一。他在十年间获得的五十项各级新闻奖和发表的一百多篇重点深度报道都充分说明:对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来说,强化业务素质,锻炼工作能力,提高报道水平,永远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要努力再努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战线的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扬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陈中华的事迹很好地体现了总书记的要求,必将启迪和鼓舞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自觉以陈中华为榜样,努力争做新时期的好记者!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事迹稿子
人物与事迹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
牢记群众观点 坚持群众路线
揭傒斯事迹考述
“小圈子”“群众观点”和“正当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