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循环经济的几个问题
2009-12-07林卫红
林卫红
摘要本文就什么是循环经济,怎样走循环经济的道路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的由来和发展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
环境污染问题,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趋严重,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几个典型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里写到: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提出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从而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拉开了环境保护的序幕。
1970年4月22日,美国举行了大规模的要求保护环境的游行,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地球日”,标志着人类开始高度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对工业生产废物的“稀释排放”转变为要求治理后排放,即“末端治理”。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在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时任挪威首相的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里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91年第三世界国际环保会指出,当今世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等十大环境问题。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方针制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宣言》等纲领性文件。会议号召各成员国制定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并加强合作,以推动《21世纪议程》的落实。
2、循环经济产生的客观原因。
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关于世界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1989年美国的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工业生态学”的概念,即通过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一个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
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类社会始终致力于处理好两大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要记住马克思的警告“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就告戒我们必须把资源节约与有效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发展模式。
(二)循环经济的定义。
1. 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它在环境保护上表现为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经济活动。
3. 从技术范式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是一次范式革命,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4. 从人与自然关系界定。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
5. 从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式的角度界定。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循环为主要特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将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自然循环过程中,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在不断循环的经济过程中得到合理和高效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发展循环经济不是以牺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代价,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自然、经济、社会的和谐统筹发展。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要清醒地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情况
(一)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末):主要工作集中在资源的回收利用和部分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4年):我国开始引进循环经济理念,全国掀起了研究循环经济的热潮,有关部门制定了资源综合利用和节约利用等方面的法规,国家环保总局在部分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第三阶段(2004年以来至今):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会议,讨论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下接第148页)(上接第86页)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等一系列文件。“十一五”规划也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为基本方略。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1)以政府主导为基本特征。从推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开始,向纵深领域发展,从1999年开始试点工作,如辽宁的“3+1”模式,山东的“点、线、面”模式,各开发区进行“补链”招商初见成效。
(2)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辽宁、贵阳、山东、江苏、上海、天津起步较早,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3)颁布了一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4)形成了一批在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做得较好的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如广西贵糖、鲁北化工等。
(5)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不足。
2.在循环经济认识和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仅仅从末端治理和废物回收利用角度理解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意义。
(2)仅仅把企业的清洁生产看作是循环经济,结果忽视了循环经济需要在生产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和资源再生等四个层面展开。
(3)忽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既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有组织、有系统的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改变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通过法制建设与道德相结合,才能将其从一种发展理论变为一种社会公众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起完善的、系统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快配套法律体系建设。
1、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
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通过运用价格、税费、消费拉动、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结构升级。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步伐。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发展高层次的第三产业。
3、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发挥高技术优势,立足自主创新,使高新技术向污染治理和资源再生产业扩散。
4、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
“重点突破,典型示范”。找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突破重点技术,实施重大项目,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毕节地委党校马列教研部)
参考文献:
[1]科技知识讲座文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诸大建.可持续发展到循环经济.世界环境.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