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式追随形势
2009-12-04孙迪董峻岩
孙 迪 董峻岩
[摘要]本文论述了形式追随形势——建筑全球化。
[关键词]基本认识;原因分析;并行不悖
如果说,“全球化”指的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国界,深层的文化体系,始料未及地也冲破了国家与民族的传统界线。原来沿着那条线而形成的千年传统一种种律法、信仰、道德、价值,面对“全球化”,不得不重新寻找定义。“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发达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
1对全球化的基本认识
关于全球化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常见的说法是指人类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的状态,走向世界范围同步化和一体化的过程;或者是指全球性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思想,打破国际、民族地域的限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更加深入和快速地传播、交流和融合的过程。这些说法由于强调了全球性趋同的方面,容易给人产生一种印象,即认为全球化就是世界性的趋同,是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体化和同质化。由此就产生出两种极不相同的垒球化对策:一种认为应当舍弃一切去寻求全球的同一性;另一种则认为应当以自己的传统特色去抵御全球的趋同倾向。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也同样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建筑师认为既然全球化不可避免,那么努力追随全球化,或者确切说,放弃传统,追随发达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形式;另一些建筑师则极力保持自己的传统以对抗全球化趋势。而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通常在全球化的定义中没有显示其所包含的辩证过程。为此,我试通过本论文把建筑全球化中两个辩证的因素加以明确,用趋同与多元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说明全球化的丰富内涵,这样也可以分别对这两个因素及其关系予以分析,以期对建筑全球化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并对我国当前建筑创作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2建筑趋同的原因分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筑的趋同现象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而是随着建筑的产生而产生并发展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心理统一体”psychicunity原则认为,人类都具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既然地球和人类都只有一个,东方和西方就不能把人性分裂成彼此不同的两半。在人类的早期,建筑的趋同就是由于人类相似的生存环境和相似的心理需求所产生的共同观念,这些共同的观念反映在建筑中就形成极为相似的建筑,最明显的实例如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的巨石建筑。从英国、法国、瑞士以及我国浙江、辽宁一带所发现的这类建筑中,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只是由于当时各地区间相对隔绝,没有也不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当代建筑的趋同性不仅是由于特别强调了人类的共同需求,而且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使当代建筑的趋同现象显得特别突出。
第一,对人类基本需求的明确提出。人类对提高环境质量、对保护自然资源等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也是当代人们所关注并特别强调的。1887年,《蒙特利尔协议书》对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制定排放标准;世界环境和开发委员会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全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达既是对垒世界提出的要求,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需要,从这一点来说,建筑的全球性趋同是必然的和肯定的。
第二,现代科技的作用。首先,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建筑超越所在环境和地域的限制。传统建筑不得不考虑日照、通风及采光等问题,因此与建筑所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当代建筑可以在先进的设备支持下忽略这些问题,无论春夏秋冬,建筑内部都可以保持理想的温度和湿度。而且,现代的运输设施使所谓“因地制宜”也在实践中失去其原有的必要性,意大利的花岗石、美国的盥洗设备、法国的装饰材料可以出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任何地方的建筑都可以搬用另一地方的建筑而在技术上和使用上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尽管这样的建筑并不一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它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就为异地间的模仿提供了可能。其次,先进的信息科技使世界上任何一处的建筑都真正成为世界性的了。当一座房屋建成之时,有关的平、立、剖面及详图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如果愿意,另一座同样的建筑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异地建成。或者根据建造者的喜好从几座建筑中抽取某些构成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成一座新的建筑,这也使各地间的相互模仿和组合成为可能。最后,现代建筑技术的进步,使它本身以一种高度的精确性和严谨的理性而获得魅力,成为设计师青睐的对象。
第三,全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目前在经济领域里是一个时髦的口号,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增加,国民经济正稳步走向一体化,消费者们所购买的外国货日益增多,麦当劳、牛仔裤遍及世界各地,家家都有一台联通全球的电脑,越来越多的公司跨国经营……这一切使人们感到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于是各个领域都对此趋之若骛,形成一股全球化的潮流,影响到人们冷静而客观的判断。
第四,人口流动的作用。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人口的频繁流动也使异地间建筑的相似性显得更加明显,增加了建筑趋同性的印象。到异地旅游或学习的人们更能亲身感受到建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由于近距离的旅行人数远远大于远距离的人数,所以人口流动的结果往往强化了建筑趋同的联想和印象,使人们误以为建筑的全球化已成事实。
第五,传媒的夸大宣传。现代传媒如照片、电视、电影等的出现,使异地间建筑的相似性被孤立地放大、并置而显得醒目和一目了然;全球化与民族化并行不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建筑趋同现象并不是当代所特有的,所以不应当把建筑的趋同现象绝对化,历史上的建筑并没有因其趋同性而千篇一律;第二,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基本观念的一致性来说。建筑的趋同现象是必然的,它要求世界建筑朝着有利于全人类的方向共同发展。但是承认建筑的这些趋同性并不等于世界建筑的必然大同。相反,人类共同的需求和目标就是按照自己的特点解决自己的问题。第三,既然建筑的趋同现象受到人们主观感受的影响,建筑师就应当努力摆脱主观的偏见并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人们证明,建筑的全球化不仅是指世界建筑必须遵循统一的法则,更意味着建筑将反映地方的和民族的特点和需求。
当代建筑不仅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共同的追求,而且也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最明显的表现是无障碍设计规范的制定。实际上,规范本身不一定是完美的,可是它所体现的尊重个体的思想,促使建筑师能够在最平凡的设计中,在规范涉及之外的地方,也能意识到不同个体的存在并在设计中给予最细致入微的关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原则不在于趋同抑或多元,而是如何在人类共同的理想指导下,针对某一具体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案,这也许才是真正体现了建筑全球化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