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公共经济决策的启示

2009-12-04王晓林

南北桥 2009年5期

王晓林

【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社会主义国家的财政政策既体现着全民利益的最大一致性,又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对于各种利益冲突的调和,因而财政政策的产生机制从根本上就是一个公共选择的机制。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经济和财政实践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决策;借鉴启示

1公共选择理论殛其在中国的适用性

1.1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公共选择理论(Pulic choice Theory)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与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一样,人们遵循着经济人的活动规律,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驱使机制运行的动力就来自于个人的逐利行为;如果机制的架构是适宜的话,那么通过这一适宜的机制架构会有助于将分散的个人逐利行为导向全民利益的最大化。

1.2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实践的指导意义

第一,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正视现有的利益矛盾格局这一客观存在的经济决策环境;就主观愿望而言,我们当然希望财政政策越符合规范性的要求越好。但离开了客观利益格局,仅仅谈论财政政策“应该怎样”对于解决客观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其说服力是不大的。总的来看,公共选择理论要求我们在财政政策的制定上重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客观利益矛盾对财政政策生成的约束,从而使得制定出来的财政政策更为切实可用。

第二,公共选择理论还表明,公共经济决策除了经济人的动机之外,还取决于现存的公共选择机制。因此,如何改进既是政治制度又是经挤制度的财政制度,使其运行得更符合效率与公平的要求,是使得公共经济政策更加符合规范性经济要求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公共产品的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会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公共经济决策机制在杜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和要求。

第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公共经济决策机制的改革方案本身也是公共选择的结果,即财政体制的改革也必须权衡各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奢望经济体制的改革一步到位,而应该正视各个利益集团的矛盾并采取切实措施来逐步化解这些利益矛盾,最后以渐进式完成改革。

2我国公共经济决策的现状分析

第一,计划经济的影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经济决策都纳入国家统一计划之内,缺乏变化性,难以适应客观经济环境,甚至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一经济体制的历史惯性影响了现今的公共经济决策。

第二,市场经济不成熟。我国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已经建立,但总体来说还不完善,这无疑给经济政策的制定留下了无视市场经济和经济规律的借口。事实上,政府经济政策未必能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政治民主化不足。中国政治体制是“民主集中制”,但在实际生活中,民主严重不足,集中绰绰有余,某些领导人仍然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党和政府即政权机关的事情。此种思想在现实中就表现为严重的官僚主义作风,会导致经济政策的失败、官员腐化堕落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经济政策制定的不公平倾向。公共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价值再分配。就我国来说,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了我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是有着明显的不公平倾向。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对沿海开放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就是不公平的典型。这种“政策倾斜”在促成沿海地区的经济腾飞的同时,牺牲的确是中西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燃料原料等资源。

第五,经济政策道德价值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冲突。运用功利主义的原则来评价公共决策,遇到的是这样的困境:是允许不道德行为存在,从中谋利。然后用所得资金来从事公共福利事业;还是消耗人力财力物力来取缔不道德行为。

3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3.1公共经济决策的科学化

正确的经济活动来自正确的经济政策,而正确经济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复杂众多的经济因素的作用下。要做到经济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1树立正确的决策思想。决策是一种选择,必须以正确思想指导。决策者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树立正确的决策思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政策。

3.1.2依据正确的经济理论和客观现实。正确的经济理论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违反经济规律或遵循不切实际的经济理论。往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实际经济工作对经济政策需要,也应成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此外。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的要求,部门、地区间的利益协调以及国际经济政策形势,也是制定经济政策应考虑的客观因索。

3.1.3充分获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公共经济决策必须在充分掌握有关政策信息,经济问题本身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的基础上才能完成。信息收集完毕,还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1.4遵循合理的决策程序,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公共经济政策作为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治性的行为。

3.2公共经济决策的民主化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民主经济,与此相应,经济政策的分散决策与政治民主决策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在分散决策的基础上通过集体选择行为产生的现代政府,其经济政策的决定也必须贯彻民主程序。实现公共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2.1决策过程民主化。政府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它只是在执行公共决策,而不能越俎代庖。这要求政府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制度化的、规范化的程序科学做出决策。其次,还要增加经济政策的透明度,要定期向公众公布预算和决算情况,接受公众监督,还要建立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使决策公开化。政府官员缺少有效使用资金的激励,很可能会造成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3.2.2决策权力下放。公共经济决策分权是实现经济民主决策的必要条件。如我国分税制的实施,其本质起实施经济决策权的转移,即由中央政府决策转向地方政府决策。因为地方政府会比中央更了解本地民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3.2.3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政府垄断公共产品的供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使得政府在作出决策时不得不考虑垄断企业的特殊利益要求。解决此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引进竞争机制,创造一种企业家政府,让民众“用脚投票”来选择最好的地方政府。从而提高了政府公共经济决策的效率。

3.2.4对经济政策立宪。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想要真正实现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还必须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进行立宪来约束决策过程。这是因为,政治决策者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如果缺乏制度上的规定和宪法的约束,他们就可能会不顾选民的要求,独断专行,做出有损选民利益的经济决策。